小学低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低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低年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二师附小 郑钟雯 “在做中学”,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观点。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物,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做中学”不仅仅是一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的科学教育模式,而且
2、还是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的一座“桥梁”。显然,“做中学”的研究,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小学低年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做中学”的价值取向 (一)促使小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数学信息,低年级数学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更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如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提一提、试一试等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这样学生
3、就能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学生也都会比较有兴趣和自信,尽量想办法克服。 (二)促使小学生了解数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明确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数学的价值,要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生活中有许多现成的数学素材,教学时可直接将这些素材作为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例如: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时,除了在课堂上让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物品的模拟活动外,还可以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请学生回家逛超市,调查自己喜欢的商品的标价,并用规定的10元钱买东西,可以买哪些,还可以找回多少元。对这项课外作业,学生兴趣盎然,第二天纷纷交流买东西的经历,这样不仅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更使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在我们熟悉的超市中就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再则数学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景,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去应用所学知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服务性。如在讲解一般复合应用题时,可以请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小红一家跟随旅行团在“五一”从上海出发到杭州游玩,旅行团中有儿童12人,成人的人
5、数是儿童的3倍。问:旅行团一共有多少人?并设计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便宜。每辆120元 每辆160元限乘12人 限乘18人 学生通过探索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既能长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意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旅游活动作为题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三)促使小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源泉,又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学学习
6、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讲解“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同时,教师让学生估一估一分钱硬币的厚度,让学生通过触觉再次感知1毫米厚度,建立丰富的表象、量一量铅笔的长度通过看、摸、描、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学数学的过程,准确地感知1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发现毫米与厘米
7、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不但可以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促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习惯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并将体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确定、和谐的情境。探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经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经过判断、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低年级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
8、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引导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选择直观的操作活动。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折一折、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在自主探索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对数学方法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以“能让学生迅速得出结论”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当知识的搬运工;也不能以梯度小、空间狭窄的问题组织教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预设的路径展开学习,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9、,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到知识背后蕴藏着的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要怎样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等等,并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本质构建。 (五)促使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简单的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不少教学案例表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的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如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的学具;通过拼搭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0、面、棱和顶点的特点等这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状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时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做中学”的实践研究 (一)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1、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观察数学现象 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现象。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形状”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形状,并根据对物体形状的已有认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形状和名称。接着,将若干物品放人布袋中,请学生上来摸,根据形状猜出物体的名称并说明理由。然后,通过多次操作、观察、实践,进一步感知四种几何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表面都是“稳定的平面”,可以滑动,但不能滚动;圆柱体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滚动;球体可以沿任何方向滚动。这些数学现象都是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观察到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培养了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12、2.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感知数学元素 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数学元素,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如:教学11-20的认识时,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数出几、十几,甚至百以外的数,但他们对数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数位”和“计数单位”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学时,需要通过操作学具来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教师再引导启发学生去理解:一捆就是一个十,也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又对又快地摆出11,12,13根小棒?最后在计数器上认
13、识数位,学习记数方法。这样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突出本质属性,从而深刻理解计数单位“十”,形成明确的数的概念。 又如在讲解数的分与合时,也可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有条理地说出数的组成。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指导学生左边摆1个学具,右边摆4个,说出“5可以分成1和4;接着,拿一个学具到左边,说出“5可以分成2和3。以此类推,有条理地将数的组合不遗漏不重复地表述出来。 3.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里的诸多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抽象,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起始概念,往往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
14、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对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认识。当将一个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要求学生剪下它的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剪下的正方形的的形状不一样,都可以用来表示呢?”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因为都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取其中的一份,所以可以用来表示。” 这样利用学具操作活动不但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更使学生在真实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建立概念。 4.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来揭示知识的规律
15、。例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时,让每个学生用24根小棒围长方形,思考围长方形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学生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同时,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可以将24根小棒的一半看成是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和,在解决了可以围成多个不同的长方形后,老师继而提出“在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长方形面积比较大?有没有规律?”“如果有,怎么去发现呢?”启发引导学生将数据整理后列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就会比较顺利地概括出“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样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16、和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5.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感悟数学魅力 著名数学家田刚院士曾说过:“数学的美体现在结论的简单和明确。数学就像是一个花园,没进门时你根本看不到它的漂亮,可一旦走进去,就会感觉它真美。”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正是典型地展现数学魅力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轴对称图形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教学时可借助网络,将各种标志、植物、动物、建筑、脸谱、剪纸等各个
17、领域中的“轴对称图形”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其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体现“轴对称图形”后面所散发的魅力。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在数学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而数学游戏是启发学生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组织游戏,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人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数学游戏中观察
18、数学现象 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观察数学现象。如一年级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教师当火车头,将每个小组当成是一个小车站。开到一个“车站”前,请几位学生上车,并及时提问:“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然后继续往下开,到下个“车站”时,先下去几位乘客,再上来几位乘客,分别请学生列出加减法算式。这个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加人到“火车”队伍中。最关键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加减法的意义,在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同时,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学习数学真的非常有用,从而再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游戏中感知数学元素 在数学游戏中,还可以让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低级 数学 中学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