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doc
《基于网络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杭州市教育规划课题 A序号基于网络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 (结题报告)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为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活动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由于受到时空限制,参加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固定时间、地点才能进行,且只能有少数教师发言,点到即止,大多数教师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过分注重发挥个别优秀教师的示范功能,而忽视了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作用,不利于集体智慧的形成;在教研点评,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于对资深教师的敬重,不提、少提或婉转地提反面意见,更多的是无关紧要的“外交辞令”,使教研效果大打
2、折扣。如何改进传统的教研工作,更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的效能,是我们课题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改革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开始介入“网络背景下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领域的研究,建立以实验小学中心,下属四所教学点为辐射区的学习型网络教研组体系,并开展“团队合作推进式网络化学习型教研组工作”的研究,课题着重从校园网的设立、教师培训、视频案例式学习、网络集体备课、互助捆绑教研组活动等五大领域进行研究,并获得初步成效。通过校园网使得教研组工作进一步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有成效,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更为自由、宽松和便捷,彰显出“人到网、网到人、人网人”的便捷式教研活动形式,创建
3、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教研组。形成了特色的校园文化。一、研究背景:现实引发的思考(一) 农村传统教研组活动的现状传统的教研组活动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呼唤对教研组活动的创新。1999年我镇经过学校资源整合,形成4个校区,有教师140多人。下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九个教研组。最小的英语教研组有十位教师,最多的语文组有六十六位。这么多人要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以往教研组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只是上课、评课,没有一定的主题研究,许多教师就课评课,在加上教师的理论学识、研究意识相对较弱,许多教师觉得获益不多,大家参加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主要存在以下几突出的问题:问题一:管理粗放,缺乏精细。学校对教研组活动的建设比较“粗放”,只要求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但具体到每个组计划不够精细,每次活动有方案,但不够具体;有措施,但不能全部落实。问题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实效。大多数教师认为教研组活动形式不外乎听课、评课,开一节学科组的公开课或示范课等。教师参加这些活动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教研开课人人推诿,开课的教师总是固定的几个人。问题三:教研氛围不浓,缺乏主动。每次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活动时虽然有评课,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大多数公开课,一般都是学科组长和上课教师的事情,在教研组活动中,也总是几名骨干教师或教研组
5、长在作中心发言,其他教师仅仅是旁观者,即使被点名发言,也是讲几句恭维的好话。问题四: 教研目标不明,缺乏主题引领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的教研任务,布置教师开课,但是开课想达成的目的不清,因此花哨、热闹成了教研课好坏的标准。教师评课也因没有主题,只能讲个人的认识。传统的教研活动就即使有主题,往往也是行政领导布置的,组内成员往往因为不能领会主题的意思,造成活动效果不佳不到为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主题引领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建设还是很不够。而且当前学校教研组活动普遍存在方式陈旧、浮于表面的、内容形式化的弊端,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
6、要。农村小学受传统教研方式的制约,教研工作难以有效的进行,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二) 现行的教师研训形式陈旧低效1从教师培训机构层面来看目前国内教育系统通过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短期离岗培训,虽然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主要表现有:推进课堂实践的新课程改革效果不明显;一次性的培训,过分倚重培训后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运用能力;单纯的政策性手段敦促,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稍显松散的考评和监控机制,只能保证教师参训到场,走走形式而已。2从学校层面来看近年来学校校本研修被大力
7、推广,它是实践反思取向的专业发展策略,主要解决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改进的平衡问题。但目前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如:学校校本培训研究不足,大多数学校本身没有能力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提升的研修;教师个体研究能力不足、时间有限,许多研修活动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教师缺少教学方法方法指导,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有限;缺少可激励和维持教师研修努力的交流平台与制度保障局限于零星的个体行为,有点无面,造成目前的校本研修效果不理想。3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教育改革形势日新月异,教师努力追求学历的提升,80%师已取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但由于经费的问题,大部教师很少外出学习,得不到专家的指导,主要以教师个人自学为主,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8、,教研组团队作用得不到发挥,不利于教师共同成长。因此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现代化网络平台的创建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载体。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走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实现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成长的需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通信的自我生成的教师学习团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中的教师学习团体虽然是一种自发生成的学习组织,但成功的学习团体能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能够在教师成长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
9、学习型教研组能与网络有效结合,它将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一线教师就能跨越时空距离,能实现与同行、能手、精英、专家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能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学校教学的研究,改变学校孤军奋战、教师凭个体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状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使教师们深刻体验网络学习型教研组活动的魅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插上翅膀,实现“人人、天天、点点”都可教研的梦想,开创教研“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局面,从而促进学校教科研可持续发展。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广阔的平台和通道,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课堂和学术讲座,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进行
10、网络教研活动,实现零距离的对话,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我们学校自2006年开始进行集体备课,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自2007年开始进行以年级组赛课、视频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一个课例、一个视频案例、一次年级组赛课,都只能使一位或者几位上课教师得到快速的成长,而大部分的听课教师只能得到一些收获。此外,由于受到时间、课务等多方面原因,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为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四)学校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底蕴。本课题是在学校已有的、获得杭州市专项课题三等奖农村小学以课例为载体的学
11、习型教研组建设、县一等奖课题如何提高校园网应用实效性的研究、农村小学以视频案例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活动的构建 基础上提出的。我们立足于农村小学的课堂进行了四年集体备课,两年课例研究,一年的视频案例研究。近四年来,我校学习型教研组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一边改进,我们这样一路走来,可见我们的教研组工作已经留下了一系列的成长足迹。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目前新课改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借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其实是农村小学以课例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后续研究,农村小学以课例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为本课题的研究积淀了丰厚底蕴:1、凝聚了我们教师的力量,已
12、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型团队;2、摸索出了一套进行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管理模式;3.对课例研究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如何使我们的学习型教研组更加具有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创新型。如何更好地引领我们的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一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农村小学以课例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有效服务于我们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因此,基于网络背景下农村小学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的研究对我校(我校是我县最大的农村实验小学,拥有3000多名学生,148位教职工,下属有四个完小。)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周边农村小学也有很强的辐射意义。二、 课题研
13、究的设计(一)概念的界定1.网络:(Internet)源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的“阿帕网”,中文则专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许多规模不等的计算机组成的联结。在短短三十年里,网络由于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方式便捷的特点,很快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诸多领域,而且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连接结构。2.学习型教研组:关于“学习型教研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要有一个全体成员认可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即意味着全体成员与学习型教研组有共同生存的利益。这样组织成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构建与实践中感悟在工作状态下学习,在学习状态下工作
14、的甘甜。用这一组织形式,使学习型教研组成员步入以学习求发展、自我生成之路,进而焕发集体与个体生命的活力。其次,必须在学习上下工夫,把提高全体成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作为学习型教研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学习不只是指学习的能力,还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和学习的速度、效率等等,快速学习、持续学习、有效学习是学习型教研组三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第三,必定要有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管理理念,就学习方式而言,以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和经验共享为主要学习方式;至于管理理念,重以人为本,为学习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是指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
15、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达到知识经验共享,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的教学研究小组。“学习型教研组”是能够设法使各学习型教研组成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3.网络背景下的学习型教研组构建学校教研网络,学习型教研组将教案集锦、视频案例、教师论坛、教学随想等,发送到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交流,实现教研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异型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型教
16、研组的创建,可以改变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观念,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共享,学会创新,使学习型教研组成为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提高了集体创造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双赢的目的。构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行为,进而增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学习型教研组的学力。(二)理性思考:1个体发展可以带动整个群体的发展,才有可能形成“水涨船高”、“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态势,使整个群体发展不断地达到新的高度。反之,个体缺少学习行为的教师群体,是很难达成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要求。因为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是个体主动的
17、发展,包括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反思等方面的个体自我更新。教师个体学习行为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把成功的课改经验、理论知识直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含量,增强反思、思辨和质疑的能力。2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教育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充满智慧、情感和艺术意味的人际文化交流活动。技术的人性化、情感化可以为此提供更多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教师不能只讲技术而不讲艺术。只有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才能显示出教育技术的优势。只有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才能使教育技术能够更好的被接受和认可。3库伯的学习圈理论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学习规律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是现代管理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一,
18、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或借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对世界图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有了“经验”,学习的下一步逻辑过程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最后一个阶段是“行动”阶段,可以说,它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或是否达到学习的效果。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动。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第二、学习圈理论强调重视每一
19、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差异。库伯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根据学习圈理论,可以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的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库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别,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 第三、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集体崇尚开放式学习氛围;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的相互启发、分享知识。正因为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才有
20、了他们对某种事物看法的不同观点,思想碰撞中“知识得以增长”。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赘言,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三)研究的目标学校层面目标:引领、和谐、幸福通过以课网络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研究,寻找学校对教研组管理的缺陷及缺陷的根由,力争把每个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的教研组。1通过建构网络资源平台,包括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网站,教案集锦、教师论坛、教学随想,促使教师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学会信息和资源共享,学会教学创新,使个各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创新型的教师团队。2通过教研活动的反思,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先进课堂教
21、学行为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3通过课题实施,营造浓郁的具有反思精神的学校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4通过对视频案例的洞察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为农村小学提供一些共性经验。教研组层面:团结、合作、探究1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学习型教研组对成员的管理过程。2在学习型教研组内形成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浓郁氛围,提高学习型教研组的学力。教师层面:反思、重建、提高1遵循学习型教研组的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视频录象活动(说课,磨课,听课、评课、研讨),培植反思精神,积极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先进教学理念,以指导课堂教学行
22、为。2通过充分动用网络资源,使教师感受学习型教研组的魅力,作为一分子,愿意和其他成员互助互惠,以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共享,学会创新,促使学校教研组成为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四)研究步骤: 1(2009、32009、6)由教科室总负责,各教研组长明确自己的任务,在我校网站上建设博客平台及组建各QQ教研群组。 2(2009、7-2009、11)培训教研组创新活动的引领人,并开展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技术的教研组创新活动的课题研究,教师整理第一阶段的经验及要注意的问题。 3(2009、12)聘请杭州市教科所施光明所长、金卫国主任、省教科院王健敏院长进行课题研究指导。4(
23、2010、2-2010、7)在第一阶段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教育博客和QQ群聊进行改进,并开展第二阶段的利用网络技术来促进学习型教研组活动,并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进行现场交流,教师整理第二阶段的经验及反思。各教研组进行专题研讨总结,课题组完成实验报告。52010年8月聘请杭州市教科所沈美华老师进行课题指导修改定稿。(五)研究的内容1在学校网站上建立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九个教研组网上研讨平台,研究尝试运用学校FTP、论坛、博客、QQ群聊等网络技术为教研组活动提供交流载体,教研组在博客上有序地开展教研组活动有主题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示范课展示,个人反思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网络 背景 农村 小学 学习 教研组 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