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象构建概念——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doc
《基于表象构建概念——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表象构建概念——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表象 构建概念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 邵纯2006年1月,在昆明举行的教科版科学教材培训会议上,中央教科所、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作了题为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郁波教授指出: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一“语”激起千层浪,随着郁波老师的报告与广大科学教师的一次次见面,科学概念可以说是眼下小学科学教育界最为热火的话题之一,老师们对“科学概念”教学的关注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从那次会议以后,教育科学出版社便着手开始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强调对
2、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从关注事实性知识到关注科学概念,中国小学科学教育,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此,科学教学从注重科学知识教学向关注科学概念教学转移。那么“科学概念”究竟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该采用怎么样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来构建“科学概念”呢,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512岁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是使孩子们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初就能够发展起对自然以及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理解,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孩子们以后
3、的学习。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当前,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知识)更受到重视。我们要让孩子们用系统的调查来解释和检验自己的观念,从而缩短孩子自己的观念和科学的观念之间的距离,这也正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2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部门联合开发的“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在小学科学领域选择了“食物”“水”“植物”“声音”四个主题进行研究。项目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化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他们转化了什么?第一:将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第二: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
4、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例如,将“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3.1, 转化为“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项目组认为儿童了解这个概念比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以主题和事实为中心的教学,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超越所给的信息进行思维,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因此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力,提高思维标准,已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热门话题。3从关注事实性知识到关注科学概念,是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必须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二十年前,刘默耕先生在美国小学自然课的点滴情况 1980年10月 上海这篇报告中
5、,曾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一套名为科学概念的教材,最后他说,“现在是1980年,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开始研究,花个十来八年功夫也搞出一套满意的来。到80年代末也还能赶上趟儿。问题在于必须真正起步;慢得站不得,十来八年一晃就过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张之仁老师在2005年发表的“编写生物与环境(一)的回顾”这篇文章中也大声呼吁“怎样教育学生科学地看待自然,需要我们在自然课改革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他认为美国STC教材的精华之处在于“用什么观念看待自然?” STC教材要求老师的任务不是单纯地教小学生研究植物学。从早期的自然学科到现在的科学学科,我们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对
6、事实性知识的追求上,我们没有变,但从关注事实性知识到关注科学概念,是我们必须迈出的关键性一步。4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对于科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关系,我们始终把握不好。面对知识,我们既怕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去,又不敢放弃。知识与过程的脱节,也是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流于表面的原因。教学目标表述的笼统与空泛,使我们的教学常常处于较低的认识水平,教师也难以把握。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研究,有望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和清晰,进一步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做”的问题。5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
7、态度价值观是同步发展的。从发展科学概念的角度,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检验观念、拓展经验、形成新的观念三个阶段。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将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这个过程不会反向而行。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研究,有助于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1概念鉴定(1)表象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有如下特
8、征: 直观性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概括性一般来说,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
9、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作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2)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通过专门的实践研究,通过正确的思维而形成的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的产物,是反映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有组织的、有不同覆盖程度的、可以用抽象语言表达的、超越主题和事实的一些观念和思想,是一种心理图示。2相关研究综述对“科学概念”,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观点一:科学概念
10、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持这种观点的有: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 科学课 2008年第5期P14他们认为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夏敏军的“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 科学课 2008年第2期P6杨晓雍的“科学概念既是科学理论系统的逻辑起点,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科学课 2008年第1期P8这里的“起点”“基础”就是“科学概念是知识的基本要素”的思想。持这种观点的人把“科学概念”放置于人类知识的背景之下,他们是从科学知识形成的视角来考察科学概念的
11、。正如马建坤所说的“从科学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来看,科学基于概念,科学概念不仅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而且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运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体系尽管内容极为庞杂,但都是用语言表达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规则和科学理论。其中科学事实要用科学概念来描述,科学规则和科学理论也必须在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引申发展、重新组合。” 科学课 2008年第1期P9从上面的一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科学规则、定律、和原理”看作是知识,然后把科学概念看作是组成这些知识的元素,把科学概念看作是科学知识的下位概念。观点二:科学概念是个体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持这种观点的有:郁波
12、老师的“科学概念是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的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观念”。按照辞海的解释,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现在郁波老师把“科学概念”表达的语言形式为“一句话”,是一句“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的话。显然,这里的“理解”、“解释”是针对个体而言,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看法。王小梅老师的“科学概念更多地体现着一种观念和思想。” 科学课 2008年第4期P51王小梅认为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是一般的事实性知识,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直接接触的是某一个(或某一种)事实的现象,认识、理解这些事实现象,形成“事实性知识”仅仅
13、是一种初级层次的思维活动,他们是更深层次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基础。她的观点同样是从儿童认识、理解的角度考察“科学概念”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科学概念”放置于个体对人类知识的建构背景之下,从个体知识的形成的视角加以考察。把科学概念建立在“事实性知识”之上,同时把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也包涵在“科学概念”之中。本课题组认为:科学概念是学生在认识与理解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带有符合自己心理特征的一定的看法和想法。例如:“热胀冷缩”这一概念,是人类通过不断探索所形成的人类所共享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管用什么样的语种去描述,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但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一个人群)而言,在认识和理解上是由
14、差异的,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是重叠,各自带有主观的愿望和先前的经验。如,我们科学教师对“热胀冷缩”的理解,绝大多数是“世界上大多数的物质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快,体积会膨胀,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体积会缩小”;而对孩子而言,他们的理解大多是“世界上的物质有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减小的性质。”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同一个科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述,各人的表述也许都不一样。但是,作为科学教育并不能把人类的科学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孩子们,也不能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在对事实性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即“科学概念”。三、实践研究:操作框架及其实施
15、策略根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可把它分为运动表象、视觉表象、听觉表象,科学探究中教师和学生能否积极开展相关的表象活动,并充分运用这些表象,对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构建科学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基本框架的构建表象可以是各种感觉的映象,有视觉的、听觉的以及嗅、味觉和触、动觉的表象等等,表象在一般人中均会发生,但也可因人而异。本课题的实践以运动表象、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三个通道为操作核心,以低重心的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多策略的教学手段充分展开,如下图:图1 课题研究框架示意图:三通道、低重心、多策略 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很多事例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
16、通过视觉的形象思维能完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在数学、物理学研究中都相当有效。听觉表象对言语听觉智能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运动表象对各种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样极为重要。以上三种类型的表象活动,在学生构建某一科学概念时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等重要的。例如钢琴以及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则既需要视觉、听觉表象,又需要运动表象的优势。2以“三通道”为核心的操作策略通道一:基于运动表象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1983年,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提出运动智力和心理表象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正是在直观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运动表象、空间表象等,相关概念的构建才成
17、为可能。(1)开放的让学生经历一般性实验对比实验是目前小学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其核心的一项技术即控制变量,所谓控制变量是指为了研究某个问题与影响它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问题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探究中应用比较普遍,所以可以说对比实验是一种比较常态的实验。修订后三上材料单元比较材料的韧性一课中就开始了对比实验思想的渗透:铁片、木片、塑料片、卡纸片的长、宽、厚要一致,伸出桌边的长度要一致,挂的重物的重量要一致,观察每种材料的弯
18、曲程度,以此来判断它们的韧性,从而逐步构建不同材料有不同韧性的概念。在36年级的教学中这样对比性的探究实验为数不少,由于其普遍性,在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开放性的去经历,使孩子们在充分经历的过程中主动形成表象,构建相关的科学概念。图2 用纸搭建的横梁例如:六上形状和结构单元抵抗弯曲一课“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概念的构建。这是一组非常典型的应用对比技术进行探究的实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放性的经历了方案的设计完善、实验的具体操作等探究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经历
19、的过程中主动形成构建概念的有效表象。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了可以用纸搭一座横梁来研究梁的宽度、厚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案(图2),实验完成后学生们汇总了获得的数据,交流了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发现:生:我们组发现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提高横梁抗弯曲的能力。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生1: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一倍宽的纸条放在了两本书的中搭了一座横梁,放了3个垫圈横梁就触底了,两倍宽的纸横梁放了7个垫圈触底,四倍宽的纸横梁放了10个触底了,所以我们认为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师:有其它发现吗?生2:我们发现,一倍、二倍、四倍宽的纸梁和一倍、二倍、四倍后的纸梁使用的材料是一样多的,但二
20、倍、四倍厚的纸梁比二倍、四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片要多的多,所以我们认为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效果更好。学生的汇报都是建立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的,很有条理,可见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搭在两本书之间的横梁和整个实验流程、实验现象的表象,结合全班汇总的数据很好的建立了“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概念。在36年级科学教材中类似的对比实验还有很多,例如单摆的研究、电磁铁的研究等等,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开放性引导学生经历这些实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形成表象为构建相关科学概念服务。(2)有梯度的让学生经历结构性实验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构建起相关的科学概念,很
21、重要的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实验过程中能否形成有效的、相应质量的概念表象,关键性实验的表象一旦形成,构建概念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如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46课的探究活动都是建立在第3课拱形的力量所建立的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关于“拱形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重量”这一概念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在该概念构建过程中的实验呈现出梯度性的重复过程,过程如下:用卡纸做一个拱,在拱上加重物(图3一)用卡纸做一个拱,用拱足(书)把拱固定住,在拱上加重物(图3二)用卡纸做一个拱,用拱足(书)把拱固定住,增加拱足的重量和厚度,在拱上加重物(图3三)。探究过程中在拱上加重物重复了三次,但这三次是梯度性推进的,每一次实验学生的观念
22、中都形成一个相应的表象,后一个表象都是在前一个表象基础上的提升,最终构建概念。图3 用卡纸做的拱下面两个片段是学生在汇报中的一些对话片段一:生:老师,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师:什么现象?生:我们组实验时用4本书与用5本书作为拱的拱足,但拱都只能承受21个垫片。师:是吗?那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可以怎么来解释呢?生:用4本书作为拱足比用两本书能承受更多的垫片,但5本和4本的效果是一样的,说明拱能承受的重量并不是一直随拱足的厚度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到了一定程度拱足的厚度与所能承受的重量就没有关系了。片段二:师:在实验过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生:我们组发现拱的抗弯曲能力与拱的跨度有关?生:我们组还
23、发现有时候拱足被拱推向两侧了,拱倒塌了。师:是的,这说明了什么呢?生:当拱足的重量小于加在拱上的重量时,拱足就会被拱推向两侧,拱也就倒塌了。学生的汇报很精彩,精彩是因为他们不但掌握了拱形能承受很大重量的秘密,而且有了自己新的发现和观点,学生之所以有自己新的发现和观点,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实验探究是经过了充分经历的,并且在观念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如表象一:实验时用4本书与用5本书作为拱的拱足,拱都只能承受21个垫片,拱能承受的重量并不是一直随拱足的厚度增加而增,如果到了一定程度拱足的厚度与所能承受的重量就没有关系了。表象二:当拱足的重量小于加在拱上的重量时,拱足就会被拱推向两侧,拱也就倒塌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表象 构建 概念 小学 科学 学习 活动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