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北师.doc
《北师大版五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北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北师.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数乘法(一)说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3号,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一课分数乘法(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说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加减法基础上教学。本节主要内容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相联系,并探索出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同时为以后分数成分数打基础。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我从三方面确立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2、在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方面的
2、能力。3、能解决简单分数乘整数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目标1).根据生实际情况,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算理,掌握方法。二、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以及生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通过观察探索,获取知识,激趣。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师引导下层层展开,使他们听有所思,做有所获。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突出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三、说学法: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
3、分数乘法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15)巩固应用(约20)课堂小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如下:(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1、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2、列式计算:(1)5个12是多少?125 让学生列式并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能不能用算式15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一)。”板书课题)(这样设计,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迁移准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新知
4、:多媒体出示教材2页情境。一个图案占整张纸的15,3个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有的学生是用画图的方法做的,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15,就是一个图案,三个图案就是三份,也就是35。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做的:列式是15+15+15(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以前学过,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所以=1+1+1/5=3/5。还有的学生用乘法计算:列式31/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请同学交流讨论”。然后会发现315表示3个15的和是多少。也就是=15+15+15=1+1+1/5,分子是3个1想加,利用整数乘法意义=31 /5=3/5 师生共
5、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是 求几个相同的分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设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着多媒体出示教材“涂一涂,算一算”“2个3/7的和是多少?3个5/16的和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根据涂一涂的结果会列出这样的算式3/7 2= 6/7 5/163= 8/16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分子分母与得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会发现:3/7 2=32/7= 6/7 5/163=53/16 =8/16 也就是
6、分子和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这就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我们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分子和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这样设计,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分数乘整数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使知识既是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三)巩固应用: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
7、练习。1、基本练习:教材3页“试一试”的1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2、提高练习:教材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算式比较以及教师适当指导,总结出: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约分;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3、拓展练习:教材3页“试一试”的3。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全班交流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总结。(让学生先总结,既梳理了学生的思路,又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形成了
8、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5+15+15 31/5=1+1+1/5 =15+15+15 =3/5 =1+1+1/5 =31 /5=3/5 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方法:分子和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分数乘法(二)教学目标1、继续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特别是对分数倍的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对学生进行合作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地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的认知与感悟。说重点学生对
9、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及计算方的掌握。说难点学生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及计算方的掌握。说教法课件演示,尝试教学法。说学法尝试、观察、讨论、探究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节课我总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设疑激趣教材首先安排了计算有多少个苹果的情景。在这一情景中,教师只给出了一个条件而让求出有多少个苹果,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探究欲望的引导下研究,解决问题。二、设问解疑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
10、过程,在组内通过独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实现学习者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构建新知,老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安排,我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边读题边思考如何列式,根据汇报,61/2主要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把每个苹果都分成两个1/2。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表达。汇报自己的想法和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61/23(个),61/32(个)。并鼓励学生谁先做完
11、谁就上去板演,一方面提高计算速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本课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强化认识,注重落实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练习的设计注重有针对性。(1)有生活性,叔叔、小兰、小强的年龄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孩子们熟知的内容来设计的。(2)典型性,以往我们设计的练习题往往偏难、偏多、机械重复,但效果却不佳。因此,设计的练习题一定要有典型性。要力求开放性、启发性,要为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一个书包的原价是30元,打九折后的价钱是多少
12、元?”这道练习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常见的一道关于“打折”的问题的分数乘法题目。(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题的设计就是要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改变过去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状态,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在这一点上我设计了小明和门比高矮的趣味问题。结合实际,开放运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际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四、深度反省,引申思考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尾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能让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使学
13、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板书设计分数乘法(二)61/23(个)61/32(个)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难点: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一)学前准备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X2 X3 X62、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3、导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还有许多有关分数乘法的问题,你们想了解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板书课题:分
14、数乘法(三)(二)教学实施1、理解、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1)直观操作,探究算法。出示例题:X(2)分组讨论怎样计算。讨论后,各组汇报:怎样计算出X的结果。(3)为什么X=?A用折纸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验证计算结果。B汇报。请一名学生演示折纸过程。C动手: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再涂出的吗?(4)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计算出结果。X X(5)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刚才的操作与计算,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教师再做概括性总结: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在计算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这样计算比较简便。2、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15、完成第2题后,教师问:根据上面的结果,说一说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三)巩固练习1、计算。X X X XX X X X2、列式计算。(1)米的是多少?(2)吨的是多少?3、看图写出算式,并直接写出得数。图略( )X( )=( )图略( )X( )=( )4、1升油重千克,升油重多少千克?5、一个粮库里有大米630吨,运出了,运出粮食多少吨?还剩下粮食多少吨?6、育红小学有男生54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7、一块长方形小黑板,长米,宽是长的,宽是多少米?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8、六(1)班和六(2)班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区,每班负责一半。当老师检查时,六(1)
16、班已经完成了本班任务的,六(2)班已经完成了本班任务的。这时,两个班各完成了教学楼清洁区的几分之几?(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要把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长方体的认识。说课【教学内容】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长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
17、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
18、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
19、,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听见的和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约20分钟)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师:把一个土豆切成长方体,需要切几刀?怎样切?同组的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上台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切法。
20、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切萝卜演示。切一刀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有一个面)问:出现边时,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有一条边)问:这条边是怎样产生的?(生答)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出现顶点时,问:这个点是怎样产生的?(生答)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面、棱、顶点。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课前要求学生自备牙膏盒、化妆盒等长方体物体)师: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
21、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剪、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将长方体放到桌面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质疑:为什么看到的结果不同呢?教师揭示原因,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分别有三个面和六个面)。
22、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A、让学生找出长度相等的三组棱。B、讨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和这三组棱有什么关系?C、告诉学生: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D、将长方体框架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
23、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展示动画图像: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级数 下册 全册说课稿北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