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毕业论文.doc
《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关于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 【作者】龙 洁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策略 【指导老师】刘春花 【专业】数学教育 【正文】1引言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综观国内外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概貌,从中可看出研究者对启发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观念、基本要求、关键问题、体系构建
2、,启发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举例,并进行了与启发式教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如姜惠莉在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详细界定了现代启发式教学;刘静,张继福分析了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林春梅探讨了素质教育与启发式教学的关系;段纯论述了怎样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付海伦详细分析了数学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然而当前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尚欠全面和系统,启发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也需进一步有效发挥,以达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相互滋养。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
3、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一切优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现代启发式教学能很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关于数学课堂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沿革2.1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启发”一词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指点别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而“启发式教学”是指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教学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教学的启发性是一个
4、古老的命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最早的论述。东汉经学家、教育家郑玄解释道:“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排徘,乃后启发而说之”。南宋朱熹也说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气意思说:“愤”是学生经过思考,想弄通而没有弄通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予以指导,适时开启学生思路,这就是“启”,“们卜”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而又难以表达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
5、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激发学生。2.2启发式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启发式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的著名教学论著学记中有一段关于启发式教学的精辟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经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
6、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去寻求真理,解答提出的课题,这种谈话叫启发式谈话”。到了现代,以布鲁纳、施瓦布、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家也提出了与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似的教学改革思路,突出表现在: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态度和情感,重视合作学习,强调教学民主,强调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应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几个方面。综上所述:东西方的启发式教学虽然渊源不同,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显示了比较相似的教学思想。2.3启发式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由于启发式教学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一直在
7、不断展开。熊梅博士运用哲学、心理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启发式教学做出解释,进而对启发式教学的性质、功能、动力、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提出了“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教学模式,指出“启发式教学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通过启发使受教育者在积极主动的发问尝解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治性情、实现完满人格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她明确认定启发式不是低层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而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普遍导向意义的教学原理。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倡导和组织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提出了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认为传统的启发往往局限于语言的启发性,主张除语言手段外,还要
8、更多地运用观察、实验、讨论和阅读等手段实施启发式教学。2.4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状况2.4.1对启发式教学重要性认识的研究我国的一些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积极倡导并进行认识论层面的研究,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傅种孙先生非常关注对数学进行哲学思考和方法论上的概括,提出要追索获取方法的思维过程和途径1。其思想和研究成果被用于教师培训,是数学方法论研究的先驱之一。张奠宙先生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演讲时永远应该坚持的传统,不能忘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提问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显性的是课堂提问,隐性的提问则是启发。教师的这种基本功的启发示
9、范是双基教学的一部分,永远不会过时。单琳先生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反应,给以适当的启发或帮助,经过一番共同的努力,完成问题的解答,同时引导性的阶梯不宜多加,“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直到学生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才适当的“点拨”一下,这才是教学的艺术2。涂荣豹先生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并把启发性原则作为数学教学的一般原则,积极倡导启发性提示语指导下的数学启发教学。2.4.2数学启发式教学基本问题研究章建跃从数学学习对象、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等方面探讨了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10、。从为学生提供学有成效的数学知识结构,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激发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策略指导方面对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他与曹才翰先生合著的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设一节,从启发式教学思想溯源、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关键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启发式数学教学。李同胜从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而充分地思维,把握启发的内容、时机、力度,及时练习反馈、评价矫正等七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讨论3。孟小龙研究了思维场与启发式教学问题,把思维产生的条件系统称为思维场,指出意象性、整体性、实质性、多向性是思维场的基本特征,以此为视角倡导把启发式教学切实有
11、效地贯彻在数学教学中。2.4.3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数学事例说明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如黄波指出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展示数学思维过程。黄永讨论了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并结合数学课例进行了说明。代表性的文章还有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方法、对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等。2.4.4数学启发式教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是由姜乐仁先生倡导和主持的。自1980年开始,以小学数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启发式教学论思想为宏观导向,在已有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教改实验。实验班由20多个发展到近千个,遍及全
12、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姜乐仁主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具体概括为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其中三为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教和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为自编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两结合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和课外为辅相结合。核心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以课堂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多种方式方法配合和交替使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构建了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课堂结构。3数学启发式教学3.1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定义数学启发式教学4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徘”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产生认知冲
13、突,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点拨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数学知识、经验和能力得到生长,以从中领悟数学本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3.2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精神,提高数学素养。这当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实施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而“启发
14、学生主动思考,动员学生智力参与”是实施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精神,提高数学素养”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而在教学中切实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是实施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保证。3.3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3.3.1数学启发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数学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智力参与,中国教育家(或教育思想)认为:学生不思不启,学生思而未达到“愤”不启,“和”、“易”都是为了达到“思”。北宋张栽认为:“学贵心悟”。清代王夫之认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思之困则学必勤”,可见
15、只有达到学、思结合才能心悟,所以,数学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心悟,其核心是“思”。由于数学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活动应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活动,教师应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启发、点拨、引导,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智力参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其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即教师的思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应把思考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像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或许更适合互相讨论,别人的联想可以激发你的联想,别人的观察可以帮助你的观察。数学不同,数学是抽象的思维材料,它需要独立思考,别人的思考代替不了你的思考,别人的探究不能代替你的探究。学数学要探究,所以你就要发动学生积极
16、思考,智力参与,必须依靠大脑内部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只有当外部的活动转化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参与。由此可知,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多问少问,多讲少讲或多练少练,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能否活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能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己去做出正确的判断。3.3.2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具有暗示性特征暗示是指“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手势、动作、环境)手段达到,接受暗示者对暗示的内容的知觉和接纳,缺少明确的意识以及主动理解、
17、逻辑分析与评价”。保加利亚心理医师洛扎诺夫认为:人在学习时,大脑两个半球、意识与无意识、理智与情感,协调活动不可分割,运用暗示方法能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由此他提出“暗示教学法”,倡导通过暗示,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数学教学中的启发主要是暗示,当学生达到“愤徘”状态时,教师通过启发给学生必要的暗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暗示5,对暗示进行内化、理解,受到启迪,从而获得理解上的进步。启发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教师的启发犹如思维的“脚手架”,使学生的思考可以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桃子,在“暗中”帮了学生的忙。运用“元认知提示语”
18、向学生发问6。体现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暗示特征,用元认知提示语发问的意图也是给学生以暗示,从用隐蔽性强的弱暗示提示语进行启发,到用隐蔽性弱的强暗示提示语进行启发,用这样的“分级提问”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3.3.3数学启发式教学启发手段的丰富性由于语言交流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所以运用语言进行启发,向学生发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数学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活动是课堂的基本活动7。数学问题的丰富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也使数学启发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数学 启发式 教学 探索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