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ppt
《摩擦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ppt(2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摩擦学原理,陈国定,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目录,1.引言2.摩擦表面形貌和表面接触理论3.固体摩擦理论4.磨损理论及磨损分析设计5.流体动压润滑理论6.静压润滑及气体润滑7.摩擦学分析及设计实例,i,1.1摩擦学科学的概念1.2摩擦学研究及摩擦学设计的学术及工程意义1.3摩擦学研究及设计涵盖的主要内容,1,当在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受切向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动的阻力,这一自然现象叫做摩擦,这时所产生的阻力叫做摩擦力。摩擦是一种不可逆过程,其结果必然有能量损耗和摩擦表面物质的丧失或迁移,即磨损,磨损会导致表面损坏和材料损耗。润滑是降低
2、摩擦和减少磨损的有效手段。摩擦学是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并把在机械设计中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与技术,使之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一过程称为摩擦学设计。当然,摩擦在机械中也并非总是有害的,如带传动、汽车及拖拉机的制动器等正是靠摩擦来工作的,这时还要进行增摩技术的研究。这种反方向的研究领域也属于摩擦学的学科范畴。,2,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 的能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而摩擦导致的磨损是机械设备失败的主要原因,大约有80%的损坏零件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因此,控制摩擦,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性能已成为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缩短维修时间的重要措施。同时
3、,摩擦学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增加可靠性也有重要作用。由于摩擦学对工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近三十年来迅速发展的技术学科,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3,摩擦学问题中各种因素往往错终复杂,涉及到多门学科,例如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流变学、热物理、应用数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和物理学等内容。因此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是摩擦学研究的显著特点。,4,由于摩擦学现象发生在表面层,影响因素繁多,这就使得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都较为困难,因而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相互促进和补充是摩擦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随着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实验技术日益先进,目前摩擦学研究方法
4、的发展趋势正由宏观进入微观;由定性进入定量;由静态进入动态;以及由单一学科角度的分析进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5,从摩擦学研究的范围来看,本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表面形貌分析处理和表面接触理论;固体摩擦理论;磨损分类及机理;磨损试验和磨损测试;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和部分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简介;流体静压润滑分析简介;摩擦学应用实例等。,6,2.1 表面形貌参数2.2 表面形貌的统计参数2.3 表层结构与表面性质2.4 粗糙表面的接触,7,任何摩擦表面都是由许多不同形态的微凸蜂和凹谷组成。表面几何特性对于混合润滑和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磨损和润滑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表面形
5、貌及其参数是十分有必要的。表面几何特征采用形貌参数来描述。最常用的表面形貌参数是表面粗糙度,它取表面上某一个截面的外形轮廓曲线来表示。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的形貌参数。,8,一维形貌通常用轮廓曲线的高度参数来表示,如图2-1,它描绘沿截面方向(X方向)上轮廓高度z的起伏变化。选择轮廓的平均高度线亦即中心线为X轴,使轮廓曲线在X轴上下两侧的面积相等。一维形貌参数种类繁多,最常用的有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 和轮廓均方根偏差或称均方根值 或,9,图21 外形轮廓曲线,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Ra它是轮廓上各点高度在测量长度范围内的算术平均值,即(21)式中,z(x)为各点轮廓高度;L为测量长
6、度;n为测量点数;zi为各测量点的轮廓高度。,10,轮廓均方根偏差,(2-2),11,应当指出:一维形貌参数不能完善地说明表面几何特征。如图2-2所示,四种表面轮廓的 值相同,但形貌却很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如图2-2中的a和b。虽然均方根值 比中心线平均值 稍好一些,但对于图2-2中a和b两个相反的轮廓仍然无法区别。这表明:一维形貌参数不足以阐明表面几何特征与摩擦学特性的关系。,12,图2-2 不同轮廓表面的 和 值,13,坡度 或,它是表面轮廓曲线上各点坡度即斜率 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或者均方根值。该指标对于微观弹流润滑效应十分重要。峰顶曲率C 或C,采用各个粗糙峰顶曲率的算术平均值C
7、或者均方根值C。它对于润滑和表面接触状况都有影响。,14,由于二维形貌参数还不够全面,描述粗糙表面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三维形貌参数。二维轮廓曲线族:通过一组间隔很密的二维轮廓曲线来表示形貌的三维变化;等高线图:用表面形貌的等高线表示表面的起伏变化。,15,图23 二维轮廓曲线族 图24 等高线图,16,切削加工的表面形貌包含着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两个组成部分,因此采用形貌统计参数比用单一形貌参数来描述表面几何特征更加科学和反映更多的信息。这就是将轮廓曲线上各点的高度、波长、坡度或曲率等用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来表示它们的变化,这里主要介绍表面形貌的高度分布函数和自相关函数。,17,以平均高度线为X轴,轮廓
8、曲线上各点高度为z。概率密度分布曲线的绘制方法如下(图25):由不同高度z作等高线,计算它与峰部实体(X轴以上)或谷部空间(X轴以下)交割线段长度的总和,以及与测量长度L的比值。用这些比值画出高度分布直方图。如果选取非常多的z值,则从直方图可以描绘出一条光滑曲线,这就是轮廓高度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18,图25 高度分布曲线,19,切削加工表面的轮廓高度接近于Gauss分布规律。Gauss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2-3),式中,为粗糙度的均方根值,在Gauss分布中称为标准偏差,而 称为方差。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应当等于1,即,式(2-4)表示的分布曲线是标准的Gauss分布。而 为
9、概率密度函数,它表示不同高度出现的概率。,故,则(2-3)变为,(2-4),20,理论上Gauss分布曲线的范围由-到+,但实际上在-3 到+3 之间包含了全部情况的99.9%,因此以士3 作为Gauss分布的极限所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应当指出:对于二维形貌参数例如轮廓曲线的坡度和峰顶曲率,也可以用它们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来描述变化规律。,21,切削加工表面形貌的分布曲线往往与标准 Gauss分布存在一定偏差,通常用统计参数表示这种偏差。常用的偏差统计量有偏态s(衡量分布曲线偏离对称位置的指标)和峰态K(表示分布曲线的尖峭程度)。,22,偏态s的定义是,23,(2-5),将标准的Gauss分
10、布函数式(2-4)代人,求得s=0,即凡是对称分布曲线的偏态值s均为零。非对称分布曲线的偏态值可为正值或负值,如图2-6所示。,图2-6 偏态 图2-7峰态,24,峰态定义为,(2-6),将式(2-4)代入上式求得标准Gauss分布的峰态K=3。而K3的分布曲线称为尖峰态,如图2-7所示。,25,在分析表面形貌参数时,抽样间隔的大小对于绘制直方图和分布曲线有显著影响为了表达相邻轮廓的关系和轮廓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引用另一个统计参数自相关函数R()。,26,对于一条轮廓曲线来说,它的自相关函数是各点的轮廓高度与该点相距一固定间隔处的轮廓高度乘积的数学期望(平均)值,即,这里,E表示数学期望值。如果
11、在测量长度L内的测量点数为n,各测量点的坐标为,则 为,(2-7),27,对于连续函数的轮廓曲线,上式可写成积分形式,(2-8),R()是抽样间隔的函数。当 0时,自相关函数记作,且 方差。因此自相关函数的无量纲形式变为,(2-9),28,图2-8为典型轮廓曲线及其自相关函数。自相关函数可以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函数的衰减表明相关性随 的增加而减小,它代表轮廓的随机分量的变化情况。函数的振荡分量反映表面轮廓周期性变化因素。,图2-8 典型的自相关函数,29,计算实际表面的自相关函数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为简化起见,通常将随机分量表示为按指数关系衰减,而振荡分量按三角函数波动。分析表明:粗加工
12、表面(例如 的粗刨平面)的振荡分量是主要组成部分,而精加工表面(例如 的超精加工平面)的随机分量将是主要的。自相关函数对于研究表面形貌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任何表面形貌的特征都可以用高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和自相关函数 这两个参数来描述。,30,金属表面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表层组织结构将发生变化,使表面层由若干层次组成。典型的金属表层结构如图2-9所示。,图2-9 金属表面结构,31,金属基体之上是变形层,它是材料的加工强化层,总厚度为数十微米,由重变形层逐渐过渡到轻变形层。变形层之上是贝氏层(BielbylaYer),它是由于切削加工中表层熔化、流动,随后骤冷而形成的非晶或者微晶质层。氧化层是由于表
13、面与大气接触经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它的组织结构与氧化程度有关。最外层是环境中气体或液体极性分子与表面形成的吸附膜或污染膜。,32,由此可知:金属表层的组织结构随着加工工艺条件而变化。同时,表层的机械性质与基体材料很不相同,金属表层的强化程度、微硬度和残余应力等对于摩擦磨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各种表面性质中,与摩擦学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面能、吸附效应和表面氧化等。产生新表面所做的功表现为表面能。液体表面分子由于表面能的作用,有从表面进入内部的趋势,这种使液面自动收缩而减少表面积的力称为表面张力。,33,在加工过程中,金属的新生表面一旦暴露就很快地与大气中的氧形成氧化膜。氧化速度将取决于氧向表层内扩散速
14、度或金属离子透过氧化膜向外的扩散速度。由于金属和氧化物的晶格常数不同,因而阻碍了氧向更深的内部扩散。氧化膜对摩擦摩损的影响与氧化膜的强度有关。通常薄的氧化膜强度高,可以防止粘着发生。而氧化膜厚度增加使膜的强度降低,在摩擦过程中容易脱落而加剧磨损。在摩擦过程中,由于力和热的作用,摩擦表面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摩擦磨损性能有很大影响。表面形貌和微观接触状况在摩擦中不断地变化。同时,摩擦表面的吸附膜和氧化膜也将发生破裂、再生和转移。,34,当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粗糙,使实际接触只发生在表观面积的极小部分上。实际接触面积的大小和分布对于摩擦磨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实际表面上粗糙峰顶的形状
15、通常是椭圆体。由于椭圆体的接触尺寸远小于本身的曲率半径,因而粗糙峰可以近似地视为球体,两个平面的接触可视为一系列高低不齐的球体相接触。如前所述,两个弹性体的接触可以转换为具有当量曲率半径R和当量弹性模量 的弹性球体与刚性光滑平面的接触。,35,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接触模型。,1.单峰接触2.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3.实际粗糙表面的接触,36,图2-10描述了单个粗糙峰接触情况,在载荷W的作用下产生法向形变量,使弹性球体的形状由虚线变为实线所示。显然,实际接触面积是以为a半径的圆,而不是以为e半径的圆。,图2-10 单峰接触,37,根据弹性力学分析可知,(2-10),从以上关系可得:。于是实际接触面积A
16、为,(2-11),再根据几何关系得,因此几何接触面积 为,(2-12),可知:单个粗糙峰在弹性接触时的实际接触面积为几何接触面积的一半。,38,粗糙峰模型除去球体之外,常见的还有圆柱体和圆锥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的压力分布出现不定值区域,即在边缘或者中心区域压力趋于无限,因此弹性变形的计算困难。圆柱体模型的实际接触面积保持不变,这与粗糙表面的接触情况不符而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可用于摩擦磨损计算。,39,理想粗糙表面是指表面为许多排列整齐的曲率半径相同和高度相同的粗糙峰组成,同时,各峰承受的载荷和变形完全一样,且相互不影响,如图211所示。,图2-11 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40,如图2-11
17、,粗糙峰在基面以上的最大高度为h,当光滑平面在载荷作用下产生法向变形后,法向变形量为,刚性光滑平面与粗糙面基面之间的距离为d。如果表面上共有n个粗糙峰,每个粗糙峰承受相同的载荷,则由式(2-10)得总裁荷W,实际接触面积为各粗糙峰实际接触面积 的总和,即,再由以上两式消去 可得,(2-13),由此可知:对于弹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 次方成正比。,41,当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时,各个粗糙峰接触表面上受到均匀分布的屈服应力。假设材料法向变形时不产生横向扩展,则各粗糙峰的接触面积为几何面积,即。这样,故,(2-14),式(2-14)表明:对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成正比。,42,
18、在固体摩擦理论研究中,通常认为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保持线性关系。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的分析表明:只有塑性接触这一关系才成立,而弹性接触的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却是非线性的,原因在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过于简化,因此提出了随机粗糙模型。,43,实际表面的粗糙峰高度是按照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的,因而接触的峰点数亦应根据概率计算。图2-12a为混合润滑下两个粗糙表面的接触情况。两表面粗糙度的均方根值分别为 和,油膜厚度h为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它们的接触情况可以转换为个光滑的刚性表面和另一个具有均方根值为 的粗糙的弹性表面相接触,如图2-12b。,44,图2-12 两粗糙表面的接触,45,在图2-12b中,当油膜
19、厚度为h时,只有轮廓高度zh的部分才发生接触。在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中,zh部分的面积就是表面接触的概率,即,zh概率,如果粗糙表面的峰点数为n,则接触峰点数m为,各个接触峰点的法向变形量为,由式(2-11)得实际接触面积A为 由接触峰点支承的总载量W为,46,通常实际表面的轮廓高度按照Gauss分布。在Gauss分布中,靠近z值较大的部分近似于指数型分布。若令,计算可得,(2-15),从以上各关系式可进一步得出WA,Wm。由此可知:两个粗糙表面在弹性接触状态下,实际接触面积和接触峰点数目都与载荷成线性关系。当两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时,从以上分析则得,(2-16),即是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为线性关系
20、,而与高度分布函数 无关。,47,综上所述,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取决于表面轮廓曲线和接触状态。当粗糙峰为塑性接触时,不论高度分布曲线如何,实际接触面积都与载荷成线性关系。而在弹性接触状态下,大多数表面的轮廓高度接近于Gauss分布,其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也具有线性关系。,48,3.1 摩擦的基本特性3.2 简单的摩擦理论3.3 粘着摩擦理论3.4 滚动摩擦,49,两个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的摩擦只与接触表面的作用有关,而与固体内部状态无关,此称为外摩擦。液体或者气体中各部分之间相对移动而发生的摩擦,称为内摩擦。而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是吸附膜或其它表面膜之间的摩擦,也属于外摩擦。,50,外摩擦和内
21、摩擦的共同特征是:一物体或一部分物质将自身的运动传递给与它相接触的另一物体或另一部分物质,并试图使两者的运动速度趋于一致,因而在摩擦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转换。外摩擦与内摩擦的不同特征在于内部运动状况。内摩擦时流体相邻质点的运动速度是连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速度梯度;而外摩擦是在滑动面上发生速度突变。此外,内摩擦力与相对滑动速度成正比,当滑动速度为零时内摩擦力也就消失;而外摩擦力与滑动速度的关系随工况条件变化,当滑动速度消失后仍有静摩擦力存在。,51,古典的滑动摩擦理论是通过实验方法建立的,其基本公式为,(3-1),式中,F为摩擦力;W为法向载荷:f为摩擦系数。古典摩擦理论认为:摩擦系数仅取决于材料性
22、质,而与表观接触面积、滑动速度和载荷大小无关。实践证明:上述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近似地用于工程计算。当法向载荷较大,使实际接触面积接近表观接触面积时,以及极硬材料或极软材料组成的摩擦副,摩擦力与法向载荷不满足正比关系。对于弹性或粘弹性材料的滑动摩擦,摩擦力与表观接触面积密切相关。此外,许多材料的摩擦系数都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大小而变化。,52,摩擦是两个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滑动阻力和能量损耗,摩擦现象涉及的因素很多,因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摩擦理论,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类:机械啮合理论 分子作用理论 机械分子摩擦理论,53,早期的理论认为摩擦起源于表面粗糙度,滑动摩擦中能量损耗于粗糙峰的相互啮合
23、、碰撞以及弹塑变形,特别是硬粗糙峰嵌入软表面后在滑动中形成的犁沟效应。图3-1是Amonton(1699年)提出的最简单的摩擦模型。摩擦力为,摩擦系数,它是由表面状况确定的常数,图3-1 机械啮合模型,54,在一般条件下,减小表面粗糙度可以降低摩擦系数。但是超精加工表面的摩擦系数反而剧增。另外,当表面吸附一层极性分子后,其厚度不及抛光粗糙高度的十分之一,却能巨大地减小摩擦力。这些都说明机械啮合作用并非产生摩擦力的唯一因素。,55,人们用接触表面上分子间作用力来解释滑动摩擦。由于分子的活动性和分子力作用可使固体粘附在一起而产生滑动阻力,这称为粘着效应。Tomlinson(1929年)最先用表面分
24、子作用解释摩擦现象,他提出分子间电荷力所产生的能量损耗是摩擦的起因,他所提出的公式能够明确指出分子作用对于摩擦力的影响,但不能解释摩擦现象。,56,摩擦表面分子吸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剧增,通常分子吸力与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而接触表面分子作用力产生的滑动阻力随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而增大,但与法向载荷的大小无关。根据分子作用理论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表面越粗糙,实际接触面积越小,因而摩擦系数应越小。显然,这种分析除重载荷条件外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57,如上所述,简单的摩擦理论无论是机械的或分子的摩擦理论都是很不完善的,它们得出的摩擦系数与粗糙度的关系都是片面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人们从机
25、械分子联合作用的观点出发较完整地发展了固体摩擦理论。在英国和苏联相继建立了两个学派,前者以粘着理论为中心,后者以摩擦二项式为特征。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固体摩擦的理论基础。,58,Bowden和Tabor等人经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建立了较完整的粘着摩擦理论,对于摩擦磨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59,Bowden等人(1945年)提出的简单粘着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基本要点:摩擦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摩擦力是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产生阻力的总和。,60,简单粘着理论的表达式为:,(32),根据式(3-2)得出的摩擦系数与实际结果不相符合,例如大多数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与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摩擦 原理 全套 教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