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doc
《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 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一)“仁爱”的思想基本内涵”1、爱人;2、忠者忠恕之道;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二)“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1、道德是儒家用来界定人与动物的标志。2、道德是儒家坚定追求的对象。3、儒家把道德与其它东西作比较来凸显道德的可贵。(三)儒家的“仁政德治”的主张。1、恤民、富民。2、轻邢薄赋。3、宽猛相济、以德辅刑。二、现在德育存在的问题。(一)德育观念;文化情感淡漠。(二)德育目标;青少年“文化品格”缺失。1、青少年文化品位的缺失。2、青少年道德境界的缺失。3、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缺失。(三)德育课程;儒家价值传统的断裂。三、儒家“崇德重仁”的
2、教育理念对现代德育的启示。1、仁爱与博爱教育。2、恕道与宽容教育。3、孝道与感思教育。4、诚信与诚实教育。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方面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等也乘虚而入,造成了不好社会后果。为了克服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儒家“崇德重仁”教育理念;一方面用儒家的“仁爱”思想去武装自己,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另一方面用儒家的“忠恕”、“忠孝”等思想去要求自己,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重申儒家的道德教育,重新唤起人们“崇德重仁”之情,使“崇德重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音符相和谐。关键词: 儒家 、 崇德重仁 、德育教育一、 儒家“崇德重仁”教育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仁政,强调德治,提出了“政德论”。而后,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以“崇德重仁”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学说和道德理论体系。(一)、“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仁爱是做人的
4、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认为人只要能够做到“恭、宽、信、敏、德”这五点,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仁人志士。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身、克己,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两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总共出现了109次,足以看出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如何理解仁爱,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对“仁”做了深入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出“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1、 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也是孔子道德论的基本范畴。孔子的“仁”包含多层涵义,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论语颜渊记
5、载:樊迟向仁。于曰:“爱人。”这个意义上的仁,不仅是对氏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爱人”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在孔子的伟大思想体系之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爱亲”是从家族角度讲的,“爱众”则是从社会角度讲的。爱亲。爱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爱亲,即爱人是从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单从“仁”的结构来看,即二人成仁,所以说仁爱中的“仁”从来不是一个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下是达不到仁爱的。中庸中也引用孔子的话“仁者,亲亲为大”,
6、意思就是说,“仁爱”这一品德是我们每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百行孝为先”中国传统讲究节义和忠孝,“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敬事父母,尊顺兄长,友爱兄弟。孔子极其重视孝道,在其思想体系中,孝并不是空泛的,而是赋予了孝最具体的内容:一是指“顺”即“无违”。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孝就是不为其心,在父母有生之年,侍奉以礼而不违背其心意;终老殁世,以礼祭葬即服从礼的规定,对父母的生死葬祭必须服从礼,父母给与我们生命,秉承祖先恩荫,因此敬事父母义不容辞,不论身处困顿或裕足,都应该先存
7、孝敬,以礼敬奉,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是“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仅仅只是养活,养而不敬,内心对父母没有孝敬之情,这种供养与饲养狗马无异,因此,不能称之为孝。孝行的实质就在于敬,是建立在一种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更高的一种道德要求。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就在敬,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现在让社会上有一些人有养宠物的“仁心”却无敬养老人的爱心,这是在令人寒心。三是色难。于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对父母
8、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而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孝顺父母,一言一行应身怀敬爱,不仅仅是在衣食等方面侍奉、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敬爱的心,唯心诚孝,才是真正的孝行。 爱众。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爱”的开始。“子曰:弟子入则者,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为仁”。也就是说,爱人不能只停留在爱亲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来,不仅要爱朋友,还要爱周围更多的人,从而达到“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对爱亲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从爱亲到爱周围更多的人。论语乡党中记载:厩樊,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起火烧毁,孔子
9、首先问伤到人了吗?而不询问马匹是否受损,可见,孔子重人不重财,这也可以说是爱众的一种表现。孟子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2、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爱思想出发,提出了忠恕之道,并且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施行仁的根本途径。论路里仁中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主要意思是说以用“忠”、“恕”两字概括。“忠”既忠厚,“恕”即宽恕,“忠”、“恕”都是指己及人的施人办法,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爱亲”推广至“爱众”。一方面,恕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出发,凡是能想到别人,凡事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
10、说是得到了仁爱的真谛;另一方面,“恕”,从消极方面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厚,宽恕这是仁的基本精神。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对人要宽容大度,也可以就是“仁”的内在精神实质,在与人相处时,要能够做到宽容别人,包容别人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要容纳他的过错,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容忍自己的过失而总是苛刻要求别人。任何人产生的矛盾并不总是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层次,道德水准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愚蠢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别人,于是难免发生冲突、摩擦,相反,聪
11、明的人则会坦然地面对,并尽可能地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渐渐消除这些差异,即使短时间内不能表达一致,也能够尊重,体谅和宽恕别人,使人从他的言行中反思自身的不足。 宽容和容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宽容的前提是别人对你无意的伤害,而容忍则往往涉及别人对你的有意伤害,容忍需要比宽容更大的胸怀,一个宽容的人未必能够做到容忍,但一个能够容忍的人绝对是宽容的。能够做到容忍别人,不仅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更是一种高贵的品格。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我们说的包容和忍让,就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的期待和祝福。3.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文,曰:“
1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礼什么是仁德的人,孔子说,能够躬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行与生活中,就是做到了仁德。“恭、宽、信、敏、惠”是施仁的基本条件,“恭”即恭敬,孔子说“恭则不悔”意思是说如果不想自己的生活遭受摩擦,冲突和羞辱,我们就要发自内心地对别人恭敬,这样,人也就会活的有尊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即是说仁者在日常生活中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的要求相符,“恭”不是逢迎、献媚,而是谋求于他人融为一体,孔子之“恭”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人之为人,在于恭,那种见了富人就摆尾,见了穷人就狂吠的行为是无仁义的。“宽
13、”即宽厚,也就是说待人处事要宽容厚道,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悲矣。”意思是说要勤于治事,宽以待人,那么怨愤自会减少。对别人,我们要多一份宽容,甚至是对自己的敌人,不要总是责怪别人;对自己,我们要严于律己,有时也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的宽容,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孟子在治国方面来说明“宽”的影响的。 “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我们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信对“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来说尤其重要,从“三鹿”奶粉事件,南京徐老太事件,到小月月事件,我们遇到了真正的诚信危机。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诚实守信,重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进而重用你。 “
14、敏”即勤敏。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强调的是要勤敏行事。“敏于事而慎于言”一方面是说,对于一切责任,一切应做的事都要勤敏,马上去践行,并且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说我们要有一定谦虚的心态,“慎于言”是指言行要谨慎,不可轻率,否则可能导致我们常人失去朋友,导致国君失去国家,故言论必须谨慎,轻率的言辞带来后患。 “惠”即慈惠。孔子的外事之道是“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你若能施行仁慈,多鼓励多帮助别人,多与别人交心,就能够使唤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宽厚对待彼此,常怀一颗慈悲之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做到礼让,谦逊。 总之,孔子把“恭、
15、宽、信、敏、惠”作为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仁必备的条件。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克己复礼”作为求人之道。礼即“周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规范和制度,它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之序。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克制自己,使言语行为后护礼义法度,就是仁,具体的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不要去看,不合乎礼仪的言辞不要去听,不合乎礼仪法的事情不要去践行。从中可以表明:礼的形式是由仁来规定的,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内在的
16、,礼是外在的,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密切相关的。 “克己复礼”包括两个方面:“克己”是自身修养层面,“复礼”则是这种自身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孔子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身修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礼的规定。(二)“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文化一直都非常重视人的德行品格,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崇德”即是对道德的崇尚,尊重和敬畏之情,它构成了整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儒家“崇德尚义”的这种精神追求与古代文明规范的“礼”相结合,形成了中华礼仪之邦的良好社会风尚。1、 道德是儒家用来界定人与动物的标志。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17、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是讲有关中国古代特有的仁义理智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四点,或者说这种道德情感,那么他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用道德情感来界定人,开启了中国儒家文化重情的传统。2. 道德是儒家坚定追求的对象。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财富所腐化,不被贫贱所折磨,不被强暴威力所威胁,为捍卫正义和美好正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影响下,儒家思想一贯强调明辨义利,并且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追求道德理想的人进行褒奖,相反,对无视道德,追求个人私利的人,加以贬斥。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3、儒家把道德与其他东西比较来凸显道德的可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是说早晨悟知了事物的“道”,及时当晚就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孔子把道德和真理看得比自己的生死还重要。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绝不苟且偷生,也不会做违背仁义的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表明孟子把一个人的德性看的比他的身份乃至他的生命更重要,在孟子看来,生和义都是人们想要的,但是义比生更高更重要。因此,人不能因一己私利而苟且偷生,而置义于不顾,在生和义的抉择中,“舍生取义”是毋庸置疑
19、的选择。由此可见,儒家把“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彰显出了对道德的一种崇敬之情。(三)儒家的“仁政德治”主张。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政治层面讲,其基本特点可称之为道德政治,也就是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重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为政贵在树德。1、 恤民、富民。恤民,指体恤人民,富民,则是指使人民富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说必须使“民有恒产”,使农民都有“五亩之
20、宅,百亩之田”,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孟子提出“使民以时”的主张,具体来说就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吴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 轻邢薄赋。儒家主张减轻刑罚和赋税,“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反对苛政、暴政和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推恩于民”。反对滥用刑罚,孟子认为要想得民心,就必须轻刑薄赋,孔子也直接痛斥统治阶级的横政暴敛,“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在施刑上,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主要依靠道德教化,而不应以刑罚为主,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既要对人民加强道德感,并对其进行礼仪
21、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基础是“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教化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3、 宽猛相济,以德辅刑。儒家虽然把道德教化放在突出位置,而轻刑处罚,但并没有全面否定刑罚在统治中的作用。儒家认为,当礼义道德教化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时,容许借助刑罚,在治理国家和人民过程中,必要时要把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二、 现代德育存在的问题。 儒家德育作为儒家价值观的基本传递方式,可以说是传统社会的主导德育模式,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但是,“五四”运动以后,儒家德育遭到了猛烈地抨击和批判,儒家价值观遭到了质疑,并逐渐被排斥出了学校德育体系。胡适、陈独秀等一批等一批新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崇德 教育 理念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