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PPT-44).ppt
《师德修养(PPT-4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修养(PPT-44).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邱序宝Email:2011年11月,师德修养,德者,才之帅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敬业奉献三、热爱学生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2008年修订)。中华民族优秀师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注重修养,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规范是底线、制度或法律层面的,是他律,也属知识层面的道、德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修炼,是自律、悟,也属文化层面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方面论述之:道、德与师德道德修
2、养境界慎独、中庸修养方法举例论语摘录师德修炼技进于道进修阶梯三纲、八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闻道在先、尊重长者、持久关系、永远是榜样、时时是楷模。教的都是老的、过时的和别人诠释过的知识。师的情怀:“上善若水”(处下、公平、包容、合作、隐退、柔弱、持守传递、随方就园、与时俱进、动静有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教师四条件: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犯,可以为师。(荀子)。现代教育建立在:孩子是家庭财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者,更是家庭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革者基础上,能够正确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更有职业尊严和社会地位。现代师德的精髓是“传道”而
3、非“授业”。,德者,得也,道德品质结构一壶烧不开的水案例:小悦悦、彭宇案、凌华坤等,师“道”尊严一个被亵渎的命题,师“道”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师道尊严”就没有教育!不清算历史失误,无法回归教育本真!(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侮辱斯文,蹂躏教师,“师道尊严”被错误解读,肆意扭曲。)教师必须“有尊严的工作和体面的活着。”(温家宝:让人民活得有尊严!勿因50年政治丢掉5000年文化。)“师道尊严”不是“师道威严”(尊严:主体自我塑造的人格、形象与气质;尊重:客体对主体的态度;威严: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与敬畏。)师道尊严的职业价值与教师个人的生存智慧(什么样的教师具有职业尊严?如何塑造自己的职
4、业尊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寓意:要尊师重道,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教育很复杂,教育很微妙,教育也很有趣。我们共同尝试着以有趣的方式诠释有趣的教育!,“庸医”害人与“庸师”误人:,生前做好事者死后升入天堂,作恶多端者死后要下地狱。某江洋大盗因生前杀人越货,死后在十八层地狱赎罪。他以为自己罪孽深重已处于最底层。某日,偶然听到地下有人说话,就问:你是谁?难道比我造孽还多吗?答:我是庸医,经常开
5、错药医死人,死在我手里的人比你多!江洋大盗说:我在十八层已苦不堪言,你那里更痛苦吧?答:当然比你苦,不过底下还有人呢!江洋大盗愕然:难道还有更需要赎罪的人吗,他原来是干什么的?答:是教师。阎王说医生医术不高是一个一个地夺人性命。而“庸师”误人则是一群一群地杀人。“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师道 神大于形者高 形大于神者俗,“师道”的不可定义性只有“合理性”没有“真理性”(讲台非舞台,教师非演员,教学是表现不是表演。爱过头是放纵,严过头是虐待;声情并茂过头是哗众取宠,幽默诙谐过头是低级庸俗;不修边幅是邋遢,刻意化妆是轻浮 没有精心谋划,就没有精彩生成!别在意外行的评价与批评无知者无畏。专业坚守的价
6、值与困难:废除高考、盲目扩招、样板戏、京剧进课堂,都是外行在折腾!)一阴一阳谓之道,难在合适、合理、合情,不得其“道”者不是过就是不及(教育能力是情境、对象、时机选择和“度”的把握的“智能”不是抽象的学科论述,概念、口号、格言离“师道”甚远。教育效果不可量化:一节课、一个活动、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不同教师、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境效果迥异说得多未必比说得少好。技进于道:是“智能”更是“技能”是反复探究、实践的经验体系。(教有规律,教无定法,教靠自悟。模仿、适应与创新模仿靠练习,适应靠反思,创新靠才气。),“道”在自悟“师德规范”与“生涯规划”,前者以政府、社会需要为本;后者以教师个人发展为本。前者由
7、政府制定、专家解读、要求教师遵守和践行;后者由教师自主设计、自我定位、自我提升。前者要求教师认可、接受和服从规范;后者主张教师获得人格自主与个人职业尊严。前者强调统一标准;后者主张区分层次。前者是合格评价;后者是优秀评价。前者重外在控制;后者重内在激励。前者要求教师安于本职、无私奉献、做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后者激励教师获得人际关系高位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主张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前者主张维护身份与职业特权,缩小内部收入差距;后者主张淘汰低能、鞭挞懒惰和保证强者脱颖而出。,师德修养境界,慎独中庸,修为方法(论语摘录),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8、不亦君子乎?”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9、,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0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22 子曰:“人而无信
10、,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yu,其何以行之哉?”4.0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21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11、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12、无诲焉。”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8子
13、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8.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0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0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8.0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0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
14、乎。”8.0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15、勿惮改。”,9.26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28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2.0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16、”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0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0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17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9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17、,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3.0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4.0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
18、能勿诲乎?”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4.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30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4.3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4子曰:“骥不称其力,称
19、其德也。”14.3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4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5.0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0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0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5子曰:“躬自厚而
20、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9子曰:“有教无类。”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6.0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21、,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0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16.0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0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7.0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0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2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0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1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9.0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
23、已矣。”19.0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0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0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0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0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0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0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13子夏曰:“仕而优
24、则学,学而优则仕。”20.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0.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7.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
25、不保其往也。”9.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11.0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11.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沉重的教育话题,温总理多次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家办学”针对性?我们一旦采取逆向思维,就不难发现其所指为何。温总理两问教育“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中华民族从来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德 修养 PPT 4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1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