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总结.ppt
《长春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总结.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春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总结,长春市第一中学 白智才2008年4月16日,长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汇报材料,课改背景,长春一中的新课改工作,与我省的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长春一中借助我个人的资源优势,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操作层面上的具体做法进行行为跟进和专题研究,结合我主持的全国中心城市课改协作体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策略研究科研课题成果,对我校的高一新课改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高端介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汇报提纲,一、经验与成绩二、问题与困惑三、建议与措施四、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一、经验与成绩,(一)课程管理(二)课堂教学(三
2、)校本教研,(一)课程管理,1.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统一管理,切实做好课程设置这一基础和关键工作,确保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1)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长春市第一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学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工作。(2)研究制定了有关“课程管理”的各种指导性文件,对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行科学引领和规范管理。这些文件对指导我校和广大教师开展新课程实验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3)采用“半模块教学”,对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提出了开设意见,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这种灵活的安排,保留了新课程“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课
3、标的精神,又兼顾了目前的办学条件,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一研究成果,广州、南京等城市也在使用。,2.关注难点,深化亮点,把“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出特色,实现高中新课改的全程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难点(特别是选修II任意性选修),同时又是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展现教师专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下面是部分成果展示:2004年5月,从长春一中“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教育哲学出发,我校确定了构建以人文方向课程为主流选题、兼有其它方向课程选题的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形
4、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使课程特色化和使特色课程化)。四年来,我校立足学生需求,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规范开发程序,已基本形成修身拓展类、学科特长类、兴趣社团类的校本课程结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与基础,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所在。为满足和培养学生兴趣,20042007年期间,我们坚持每年都对学校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学校拟开设的七大门类课程(主体性品质修养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类、西方文明与国际理解类、人类与环境类、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类、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类和学科特长类)中,学生的需求有相当的一致性,学生最喜欢或最需要帮助的是生活技能与健身、艺
5、术类,占到40%左右;其次是自身修养类,占15%左右。调查表明:学生对贴近生活、了解世界、关注自我、艺术熏陶等方面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问卷调查结果:第一选择 1.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类:43.2%2.主体性品质与修养类:16.8%3.西方文明与国际理解类:11.7%4.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类:9.6%5.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类:8.7%6.学科特长类:6.5%7.人类与环境类:3.1%,长春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一览表,116,现代汉语知识初探,语文,200626,张丽,115,中国现代散文史,语文,20
6、0625,姜红,114,物理解题思路与技巧,物理,200624,陈家松,113,心理人生,政治,200623,卫平,112,三十六计,数学,200622,李晓峰,111,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地理,200621,王兆霞,110,生活与化学,化学,200620,王洪艳,109,科学思维常识,政治,200619,郜杰,课程代码,拟开设课程,任课学科,教师代码,任课教师,高一年下学期供选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走向社会,跨学科开设;二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科内以专题研究的形
7、式开设;三是使用各种资料包,用自学、查阅资料以及讨论等方式,结合选修课开设。针对新课程实验带来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我们把原来固定的每周3课时,调整为每周不固定安排课时,除开题和结题集中时间,研究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把原来的每学期至少完成1个课题,三年至少完成5个课题的规定调整为保证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完成12个研究专题。这一研究成果也被广州、南京等城市教研室采用。,(3)建立发展性、表现性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难点。几年的评价改革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我们通过项目研究攻关,在高中学分认定与管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加强
8、对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指导和诚信度督查,积极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运用。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网络建构式评价方式探索和实践,我一些班级进行这方面的先行探索,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此外,我校还重点加强了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管理和指导。通用技术课程是本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课程设置改革的一个亮点。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困难,一是缺乏专业师资,二是认识不足(不是高考科目),当然还有缺乏专业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等困难。在课程开设上,我校的推进策略是分步走:第一步,保证开设必修模块;第二步,保证必修块质量;第三步,选修模块的开设质量逐步提高。为了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开齐开好,我校从几个方面作了努力,如组织多
9、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大专项经费的投入;纳入课程督导评估;定期安排学生学业抽测等。,(二)课堂教学,1.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难点在教学管理,重点在课堂教学。所以,我校自始至终都把“加强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来抓。新课程刚开始实验,教学上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师们普遍反映课时紧张。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包括选取的知识内容改变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
10、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普遍不适应。,(二)课堂教学,面对困惑和困难,我们提出了缓解矛盾的三个指导性措施:(1)从把握教学内容人手,加强对必修教材的深度研究;(2)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状态,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所形成的系列成果,改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从教学内部舒缓课时紧张的矛盾;(3)依据新课标的弹性,坚持在教学上要分层要求和分步到位。,(1)从把握教学内容入手,加强对必修教材的深度研究,我校对新课程内容的研究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重点从目标把握、内容选取、知识间逻辑结构、教学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体系开展研究,主要研究解决每个模块分别选取了哪些内容,以什么方
11、式呈现;各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到什么要求;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呈现的。第二步:我们引领广大教师,在课标的框架下,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既忠实于课标又不迷信教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用教材教”的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合、换、改、调,大胆删去非课标内容;增补、替换、更新有利学习的缺漏知识;改进知识呈现方式、调整呈现内容顺序。同时要求各备课组从知识结构体系、难度要求把握、呈现顺序方式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材重组意见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指导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12、。,(2)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状态,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所形成的系列成果,改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从教学内部舒缓课时紧张的矛盾。,为了舒缓课时紧张这个比较尖锐的矛盾,我们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一方面,开展“学案教学”教学策略的深度研究;另一方面开展“探究教学”教学策略的深度研究。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组织了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观课调研,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原理和评价技术,与广大教师面对面地系统研讨,催生一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同时解决了课时紧张的矛盾。与教学策略研究同步,还开展了课堂教学方式的研
13、究。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兼容性的“丰富”而不是替代性的“转变”,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有辩证的态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定要大力倡导,同时也一定要讲实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与我市最近十年来课堂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方式变革不能简单化地“先破后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强调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启发式教学、独立思考视为“陈旧”而取消。,(2)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状态,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所形成的成果,改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从教学
14、内部舒缓课时紧张矛盾。,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总结了三条经验。首先,探究要选择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对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以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实验和探究;其次,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这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再次,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得到体现和落实。若只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并没有掌握到
15、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随着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化,各种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尖锐的是教学时间紧张,学校很无奈地被迫选择了周末补课,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一个凸显的问题。此时适逢我国正在酝酿启动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作为课程实验进入攻坚阶段研究的主题,作为破解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困局的利刃,作为普通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我们提出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两个含义。这个
16、课题受到学校和各学科积极的响应,围绕诸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否都要在每堂课体现,新课程教材是否淡化学科知识结构,新教材能重新处理吗,新课程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吗,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吗,自主学习=课堂自学吗,探究教学=师生讨论吗,气氛活跃=学生活动吗,有限的教学时间怎样组织探究式教学等实际问题开展各个层面的研讨。目前这项活动还在深入研究之中,(3)依据新课标的弹性,坚持在教学上分层要求和分步到位,我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措施,控制教学要求:由于新课标的弹性,在必修教学和选修教学上要控制好教学标高,必修课教学不要一步到位,要分阶段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在采用“差异教学”、“学案教学”和“271课堂教学法则”等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 一中 高中 新课程 实验 工作 阶段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