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卡奇.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卢卡奇(1885-1971年)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
2、文版出版;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卢卡奇在12月就加入了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他必生的追求。,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其标志性的著作有: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8年的勃鲁姆提纲;1938、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具体说明:在1923年出版的History Class Consciousness,卢卡奇仍然坚持早年的目标,追求对世界的总体性地把握和变革。卢卡奇想通过复活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找到把握历史总体,实践对总体的改造的力量。当然,他已经不满足于黑格尔在哲学沉思中通过对
3、绝对的把握而达到的至善,他要在对现实的物质性改造中实现至善。因而,他一再强调无产阶级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带来对异化世界的改造。,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续上页)1930-1931年,卢卡奇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带给卢卡奇的不是兴奋和喜悦,而是震惊。他惊异地发现手稿中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对于其物化理论的消解作用。并下决心重新研究辩证法与经济学的关系,努力从基础理论方面寻求突破。这一研究结果就体现在成书于1938年,发表于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在书中他虽然有抬高黑格尔的倾向,但他已能站在手稿的高度来领会自己的理论,终于完成了马克思
4、主义的学徒期。,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1963年,审美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的一卷。(审美特征、艺术作品与审美态度、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1971年,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Ontology of Social Being),是计划中的两卷本的伦理学的一卷。(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和伦理学)。,卢卡奇的主要思想,主客体辩证法社会存在本体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历史与阶级意识,该书收录了卢卡奇在流亡维也纳期间(1919-1922年)陆续写作、发表的八篇论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关于组织问题的方
5、法论”、“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1911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1921年)”、“阶级意识(1920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1919年)”、“合法性与非法性(1920年)”和“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观(1922年)”等。另两篇序言:1922年的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卷第一篇,题为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写道:“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这里说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卢卡奇
6、把辩证法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之上,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辩证法。卢卡奇在这里所说的辩证法,就是所谓“主客体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其中心内容就是论述历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所创造的社会世界的相互作用。至于自然界,仅仅是作为被人的活动所改变的,包括在社会关系范围内的产物,在纯碎的自然界,不存在什么辩证法。,总体性 物化 阶级意识1.总体性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辩证法。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总体性”简单的说就是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总体性”要求把社会现实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总体加以考察,不仅要把握它的
7、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要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方向。,卢卡奇强调,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只有把事实置于总体之中,才能理解其意义。比方说一架纺织机,其自身只是一种生产工具,只有置于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之中,才能显示其资本的意义。“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辩证法的目的就在于把社会作为一个总体来加以解释”,无产阶级:同一的主体客体“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整个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
8、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只有无产阶级产生以后,整个社会就是这个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阶级的命运成为一个总体的社会的命运,因而“对于这个阶级来说,自我意识同时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的正确认识”,“这个阶级同时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这个同一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体,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2 总体性的消解:“物化意识”对“总体意识”的阻滞和融化 卢卡奇遵循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分析“物化”现象。在他看来,“物化”是在商品生产下出现的关系,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物为中介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为商品关系。,对于物化的形
9、式,一方面,人们可以认识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但却不能改变规律,仍然要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活动,商品由此成为独立于人的、统治人的力量。“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统治着人活动的目的,以至于人在行动、思想、生活等方面都成为可计算的物质利益的交换,“物化”使人的活动成为商品。,“物化”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了主体、客体的分离和总体的破裂与个体的原子化。人们在专门化、机械化、合理化的劳动中不断丧失自身,自己的生产过程成为“合理化的局部系统的客观组合”。物化逐渐使人丧
10、失主动性及自由意志,并深入地渗透到人的心灵。物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总体的人不复存在,人被消失在商品之中,人不仅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更是难以认识和把握历史本质。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总体性被消解了,人的总体性需要重建。重建总体的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与延伸的过程,必须把人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3.阶级意识 只有唤醒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自由的愿望和精神,使其通过对物化的分析,揭露和改变资产阶级的的虚假意识,达到主体意识的觉醒,清醒的认识到人们创造物的过程也就是创造自身的过程,最终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卢卡奇明确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想分享资
11、产阶级的命运,并在趋向崩溃的资本主义的危机中屈辱和痛苦的死去,它就必须以充分有意识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实际上,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历史的进程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战胜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斗争来决定的。因而,这种阶级意识通过制约无产阶级而决定着其革命的命运,主宰着无产阶级为其主客体的历史,从而驾驭整个历史现实,成为历史的真正“推动力”,思想评述1.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社会理论 卢卡奇面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卢卡奇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的方法。对于辩证法,他又具体地将其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这里把方法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极为重要。”这样,
12、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社会理论。在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它在客观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种倾向,我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具体理解是,追问脱离了与人的任何关系的自然是否存在毫无疑义,自然的任何形式、内容、范围、客观性都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乃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的制约。换句话说:自然所具有的任何意义都是相对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2.把物化完全归结为意识问题、认识方法问题。马克思曾经把异化现象作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来论述,
13、并在商品拜物教中更全面的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肉体到精神对工人的摧残。而卢卡奇笔下的“物化意识”主要是工人的“原子化”和“总体形象”遭到破坏,不能认识甚至也不能觉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从异化理论到商品拜物教,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那么卢卡奇则只是将资本主义的祸害归根于思想认识问题,是一种倒退。,3.把物化即异化与对象化混为一谈,掩盖了社会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象化才成为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机器给工人带来祸害不在于“机器的使用”,而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卢卡奇则恰恰相反,认为机器也好,科学技术也好,以及严密的分工和管理制度也好,其危害
14、不在于它们是资本剥削的工具,而在于它们强迫人们服从某种“统一的自然规律”,只能按照独立于自身的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实际上,人的“对象化”只是造成异化的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私有制和分工。换句话来说,异化与对象化的混淆掩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4.将物化或异化的克服仅仅归结为认识领域的问题。因为物化表现为人把自身与对象、与社会对立起来,不能从总体上加以把握,那么只要获得“总体意识”,物化也就消除了。如若一个认识者认识了这个总体,他将能完全控制它,这实际上意味着废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卢卡奇将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认识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5、。,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背景 1963年,出版审美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的一卷。(审美特征、艺术作品与审美态度、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1971年,出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Ontology of Social Being),是计划中的两卷本的伦理学的一卷。(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和伦理学)。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拟为伦理学提供理论基础,探讨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卢卡奇本人把写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说成是对自己的哲学良心的一种自我批判。确实,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充满着对其以前的缺点、错误,特别是他青年时代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16、的批判精神。1967年,他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新版写了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这本书中重要的理论错误作了反思。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这种反思、自我批判则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所以,考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首先应考察卢卡奇是怎样改正以前的理论错误的。,1.正确认识自然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否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否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基于这一认识,他通过确立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来论证“自然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他提出,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物理的、有机的和社会的,前两类就是所谓的“自然存在”,后一类即“社会存在”,这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样具有历史主义原则及其在时间上本体论的不可逆性
17、的特点”。再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从历史上看,对下述过程不可能有任何怀疑,即先有无机物,后有有机物,然后经过无数过渡产生出人类社会。这就是说,自然存在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既然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那么”自然本体论”即“自然辩证法”也必然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即“社会辩证法”的基础。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以揭示社会存在范畴为自己的课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这种揭示必须从存在的自然形式入手,因为社会存在是在自然“之后”,在物理和有机存在的基础上出现的,也就是说,它至于依靠这些形式才作为崭新的结构产生出来。,而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错误正在于,从“辩证法只能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观念出发,
18、把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说成是由恩格斯从社会历史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的,并又在此基础上竭力反对这种所谓的“扩展”。可实际上,“自然辩证法”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关于人们社会生活客观基础的学说只有在它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哲学理论的辩证联系中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必须与这种哲学理论保持一致,以它为基础。“社会存在本体论只能建立在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自然辩证法的真正理解是必要前提”。他反反复复地证明:“通过发现经济过程在社会存在中的本体论第一性来实现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唯物主义转折,必然以自然界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为前提。”,2.把异化理论放到恰当的位置上 卢卡奇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之所以提出“把异化理论放
19、到恰当的位置上”,是为了要改变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把异化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做法。他一再强调,异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实践“、”劳动”、“生产”,异化只是劳动客观过程的一个方面,是虚假意识的一种现象。他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关于异化的观点的改造,不仅仅表现在纠正了把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做法,而且表现在对异化的根源的分析。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由于他把物化即异化同对象化、客观化混为一谈,从而掩盖论文社会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20世纪30年代初,当他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马上意识到马克思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分开
20、来的革命意义,意识到了自己在异化根源问题上的错误的关键所在。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他详细分析了把异化同对象化混为一谈的理论后果,强调人的“对象化”的特性只是造成异化的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得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私有制和分工。,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如果认为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一卢卡奇以抱病之躯奋笔疾书的绝笔,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他如何对以前的理论错误加以检讨的记录,那就错了。其实,社会存在本体论之所以举世瞩目,主要在于卢卡奇弥留之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哲学体系“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本人把这一体系当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社会存在本体论”是一
21、个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体系。由于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存在”,所以也可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表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区别于“自然本体论”即“物质本体论”。他强调,“社会存在本体论”虽然以“自然本体论”为基础,但不能被后者所取代。“无论如何,社会存在本体论不能直接从自然概念中推演出来。”卢卡奇认为,自然存在虽然是社会存在的一般前提,但这两大类存在各自服从不同的法则,不能简单地把自然法则搬用到社会存在的领域中。正因为如此,完全有必要在“自然本体论”之外另建立一个专门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体系。“自然本体论”不能统辖整个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社
22、会存在本体论”的特征在于,既肯定“自然本体论”这一一般的前提,又强调社会存在是按照自己的特殊法则运动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对“社会存在”这一概念作了独特的解释。他从马克思那里借取了这一概念,但又赋予它以不同的含义。在马克思那里,它主要指社会物质关系,尤其是作为前提发生作用的经济关系,在卢卡奇那里,它则成了一个囊括一切社会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概念。,(一)“社会存在”的特点1.“社会存在”是存在和意识的统一体 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具有异质性,而“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存在物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物的统一体。他强调要把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劳
23、动的考察,发现从本体论意义上看,意识并不是一种附带现象。广而言之,在社会存在的领域中,一切活动都是由人展开的,从而不可避免地蕴含着目的和意识。他说:“在社会存在和意识之间进行形而上学的对照,这是完全与马克思的本体论相对立的,在马克思的本体论中,所有的社会存在都不可分离地关系到意识。,2.”社会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总体 卢卡奇情调,应把“社会存在”理解为总体。他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总是从社会存在的总体出发,并重新返回到它之中。”离开总体的观点,“社会存在”也就无法理解了。他认为,在“社会存在”复合体中,每一要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只有从总体上认识了这些要素的特殊功能,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在此基础
24、上,他又把“社会存在”总体理解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统一体,主张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中来把握整个“社会存在”。3.“社会存在”的价值特征 卢卡奇说:“只有在社会存在的范围内讲到价值才是可能的。”在“自然存在”还没有经过漫长的过渡产生“社会存在”之前,是无价值可言的。“社会存在”一经形成,价值也就随之为产生,因为全部“社会存在”都蕴含着人的盲目的活动,而活动要有意义,就必须创造价值,这在劳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交换价值。,(二)社会存在本体论1.“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劳动是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他说:“劳动概念
25、是我分析的关键。”在他看来,“社会存在”的特征都和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他有时把“社会存在本体论”直接成为“劳动本体论”。劳动何以成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概念,以致“社会存在本体论”即是“劳动本体论”?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的飞跃是在劳动中实现的。他说:“决不能因为这一过程(指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存在的飞跃)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无数的转变形式,就忽视这一本体论上的飞跃。”他所说的“本体论上的飞跃”就是通过人的劳动,自然存在变成了社会存在。,他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无机物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类和个例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不管是什么样的无机物,它都是类的一个个例,经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它会
26、发生变化,但只是改属于另一种类而已,它依然是类和个例的统一。有机物,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是一种由内在力量推动着的综合体,这里出现了生命,它的基本规定是个体的产生和消灭。至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在这里当然自然界的规律依旧起作用,但出现了更新的精神因素、意识。当然,使无机物有机物存在向社会存在过渡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劳动。,2.“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卢卡奇认为,把“社会存在本体论”视为“劳动本体论”,也就是视为“实践本体论”。这是由作为“社会存在”最基本形式的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何谓“劳动”?劳动不是游戏,也不是人的本能反应,劳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首先要设定目的,随
27、后还要选用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包括方法和工具在内的手段。从逻辑上讲,设定目的是从事劳动的先决条件,实际上,至少目的设定是与劳动过程同时出现的。他又指出,劳动的这种目的性是与因果制约性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可能性进行选择的结果,劳动的目的性表明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意的它必须与自然界的因果律协调一致。他认为,从目的性与因果性的统一来探讨劳动问题并进而说明全部“社会存在”,这就使我们获得了一条把握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中心线索。,卢卡奇认为,这种作为目的性与因果性的统一的劳动即是实践。实践以另一种方式表述了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动。他强调,实践在这里不是作为一个认识论的范畴,
28、而是作为一个本体论的范畴,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为了表明他是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和出发点的。3.“社会存在本体论”是“意识本体论”卢卡奇认为,把人的劳动实践置于本位,归根到底是把人的意识置于本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存在本体论”就是“意识本体论”。他指出,作为劳动的首要特征的“目的性”实际指的是一种意识的因素,“设定目的”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肯定劳动实践的作用,即肯定意识参与了社会形成的过程,肯定意识是“社会存在”必不可少的创造原则。他强调,本体论观点不能不考虑社会意识,意识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某种第二性的、被动的条件,认为它只是建筑在物质实践领域之上而不参与创
29、造物质领域的实践,意识是存在关系的转换器。他不止一次地援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那句话:“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以此来证明有意识的目的设定在劳动结构中,从而在“社会存在本体论”结构中的作用。,卢卡奇认为,对意识的创造作用,马克思只是在阐述人的形成过程时作了详细分析,而实际上意识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形成过程中。他指出,对劳动实践的目的设定,人们往往只看到其指向自然物的一面,可是随着劳动实践不断发展,目的设定也能从指向物转而指向人,去影响别人的目的设定。卢卡奇称这种影响别人的目的设定为目的的“目的设定”,为“二次性目的设定”,也叫做“社会形成的”目的设定。因为真实通过含有这种目的设定的劳动实践,对别人的目的设定施加影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社会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以卢卡奇强调,在社会的形成中,也像对于人的形成一样,意识不是孤立在外的随附现象,而是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其间的创造因素。卢卡奇为了强调意识在劳动过程,从而在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劳动实践的客观物质基础排挤到极次要的地位,把人的能动性变成某种绝对的东西。他说:“随着设定目的的行动,在劳动本身中就已产生出社会存在”。在他看来,“社会存在”只不过是设定目的的有意识的行动作为自己的“最终要素”产生出来的。,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