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设计准则(4.1).ppt
《可靠性设计准则(4.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靠性设计准则(4.1).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靠性设计准则,1.目的通过制定并贯彻型号可靠性设计准则,把有助于保证、提高产品可靠性的一系列设计要求设计到产品中去。,2.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制定2.1.制定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依据(1)型号立项论证报告、研制总要求及研制合同(包括工作说明)中规定的可靠性设计要求;(2)国内外有关规范、标准和手册中所提出的可靠性设计准则等相关内容;(3)类似型号中制定贯彻的可靠性设计准则中的有关条款;(4)通过调研,了解使用人员在使用中对产品的可靠性方面需求,整理转化为可靠性设计准则;(5)研制单位所积累的可靠性设计经验和失败所取得的教训。,2.2.制定程序型号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制定程序见下页图(1)明确型号可靠性设
2、计准则的适用范围(2)制定型号型号可靠性设计准则初稿(3)形成型号可靠性设计准则评审稿(4)形成型号可靠性设计准则正式稿,3.按技术分类可靠性设计准则3.1.简化设计(a)应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权衡,合并相同或相似功能,消除不必要的功能。(b)应在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使其设计简单,尽可能减少产品层次和组成单元的数量。(c)尽量减少执行同一或相近功能的零部件、元器件数量。(d)应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零部件、紧固件与连接件、管线、缆线等。(e)最大限度地采用通用的组件、零部件、元器件,并尽量减少其品种。(f)必须使故障率高、容易损坏、关键性的单元具有良好的互换性和通用性。(g)采用不同工厂生
3、产的相同型号成品件必须能安装互换和功能互换。(h)产品的修改,不应改变其安装和联接方式以及有关部位的尺寸,使新旧产品可以互换安装。,3.2.冗余设计(a)当简化设计、降额设计及选用的高可靠性的零部件、元器件仍然不能满足任务可靠性要求时,则应采用冗余设计。(b)在重量、体积、成本允许的条件下,选用冗余设计比其它可靠性设计方法更能满足任务可靠性要求。(c)影响任务成功的关键部件如果具有单点故障模式,则应考虑采用冗余设计技术。(d)硬件的冗余设计一般在较低层次(设备、部件)使用,功能冗余设计一般在较高层次进行(分系统、系统)。(e)冗余设计中应重视冗余转换的设计。在进行切换冗余设计时,必须考虑切换系
4、统的故障概率对系统的影响,尽量选择高可靠的转换器件。(f)冗余设计应考虑对共模共因故障的影响。,3.3.热设计(a)传导散热设计。如:选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加大与导热零件的接触面积,尽量缩短热传导的路径,在传导路径中不应有绝热或隔热件等。(b)对流散热设计。如:加大温差,即降低周围对流介质的温度;加大流体与固体间的接触面积;加大周围介质的流动速度,使它带走更多的热量等。(c)辐射散热设计。如:在发热体表面涂上散热的涂层以增加黑度系数;加大辐射体的表面面积等。(d)耐热设计。如:接近高温区的所有操纵组件、电线、线束和其它附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并用耐高温材料制成;导线间应有足够的间隙,在特定高温源附
5、近的导线要使用耐高温绝缘材料。,3.4.环境防护设计 3.4.1.防潮湿设计(a)采取具有防水、防霉、防锈蚀的材料。(b)提供排水疏流系统或除湿装置,消除湿气聚集物。(c)采取干燥装置吸收湿气。(d)应用保护涂层以防锈蚀。(e)憎水处理,以降低产品的吸水性或改变其亲水性能。(f)浸渍,用高强度和绝缘性能好的涂料来填充某些绝缘材料。,3.4.2.防盐雾腐蚀设计 防止盐雾导致的电化学腐蚀、电偶腐蚀、应力腐蚀、晶间腐蚀,均匀氧化等。3.4.3.防霉菌设计(a)采用防霉剂处理零部件或设备。(b)设备、部件密封,并且放进干燥剂,保持内部空气干燥。(c)在密封前,材料用足够强度的紫外线辐照,防止和抑杀霉菌
6、。,3.5.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1)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的主要方法(a)消源设计。如: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振动是导弹的一个主要的振源,通过消除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改变推力室头部喷嘴的排列和流量,减小其振源,就能降低导弹振动的等级。(b)隔离设计。如:采用主动隔离或者被动隔离方法将设备与振源隔离开来。(c)减振设计。如:采用阻尼减振、动力减振、摩擦减振、冲击减振等方法消耗或者吸收振动能量。(d)抗振设计。如:改变安装部位;提高零部件的安装刚性;安装紧固;采用约束阻尼处理技术;采用部件密封;防止共振等。,(2)部分具体设计准则(不限于以下条款)(a)当激振频率很低时,应增强结构的刚性,提高设备、零
7、部件及元器件的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的比值,以使设备和元器件的固有频率远离共振区。(b)电子元器件的引线应尽量短,以提高固有频率。(c)电子元器件应固定在底盘上或板上,以防止由于疲劳或振动而引起的断裂。(d)焊接到同一端头的绞合导线必须加以固定,使其在受振动时,不致发生弯曲。(e)接插头处尽可能有支撑物。(f)在挠曲与振动环境条件下,尽量使用软导线而不宜用硬导线。,(g)避免悬臂式安装器件。如果采用,必须经过仔细计算,使其强度能在使用的设备最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满足要求。(h)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的自然频率应高于它们的支撑架的自然频率。(i)继电器安装应使触点的动作方向同衔铁的吸合方向,尽量不要同振动方向
8、一致。(j)通过金属孔或靠近金属零件的导线必须另外套上防护套管。(k)对于小型电阻器、电容器尽可能卧装。在元器件与底板间用硅橡胶封装。对大电阻器、大电容器则需用附加紧固装置。(l)对于印刷电路板,应加固和锁紧,以免在振动时产生接触不良和脱开振坏。(m)对有减振要求的设备应具有减振装置,在安装时与系统周围结构应留有足够的间隙。,3.6.稳定性设计 在进行非电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稳健性设计方法,减少产品质量特性波动、提高产品抗干扰能力。采用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通过对各种试验方案的统计分析,找出抗干扰能力强、调整性好、性能稳定、可靠的设计方案。,3.7.安装设计(a)各零部件、元器件、组件
9、(特别是易损件和常拆件)的安装要简便,安装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b)系统、设备、组件的配置应根据其故障率高低、尺寸和重量以及安装特点等统筹安排。尽量做到在安装时不拆卸、不移动其它部分,在必须拆卸和移动其它部分时,要满足操作简便的要求。(c)功能相同且对称安装的部、组、零件,应设计成可互换通用。修改设计时,应考虑同型号先后产品的替换性。(d)安装人员的操作和工作应按逻辑和顺序安排。(e)安装对象和安装设备应使安装人员经过适当培训即能适应安装工作。(f)安装规程和方法应简单、明确、有效并尽量图解化,使安装人员易于理解和记忆。(g)应避免或消除在安装操作时发生人为差错的可能,即使发生差错也能容易发
10、觉。外形相近而功能不同或安装时容易发生差错的零、部件,应从结构上加以限制或有明显的识别标记。,(h)不允许倒装或不允许旋转某一部位安装的零件,应采用非对称安装结构。(i)左、右(或上、下)及周向对称配置的零部件,应尽可能设计成能互换的;若功能上不互换,则应在结构、联接上采取措施,使之不会装错。(j)在安装时可能发生危险事件的部位,须设危险警告标志。(k)安装部位应提供自然或人工的适度照明条件。(l)应采取措施,减少系统、设备、机件的振动,避免安装人员在超出有关规定标准的振动条件下工作。(m)避免在两个刚性支承接头之间安装直导管。(n)在两个允许有相对运动的接头之间不应采用铝导管。(o)液压管路
11、要远离人员所处的位置。(p)液压管路必须远离排气管道、热总管、电气线路、无线电线路、氧气管道、各种设备和绝缘材料。在所有场合下,为防止导管泄漏引起着火,液压管路都要位于上述各种装置之下。,(q)不应将液压管路与其他易燃流体管路汇集在一起,以免各种不同系统相互接错。(r)所有系统的压力管路和易着火区内的回油管路,应使用不锈钢管或钛合金管。(s)铝合金回油和吸油管路不应布置在易着火区。(t)管路安装应保证合适的支承间隔。(u)导管和导管之间,导管和结构、运动部件之间,导管和其他系统之间应有合理的足够的间隙,以保证在最不利的制造公差,最严酷的环境条件,最严重变形条件下不产生相互接触和磨损。系统导管最
12、小间隔是根据扳手(或连接相配导管的其他工具)和导管端头尺寸要求决定的。导管间的间隔应尽可能地大一些。(v)应尽可能缩短管路长度。管路应尽可能避免通过易被损伤或环境不利于系统工作的通路。在易被损伤通路区段的导管,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w)管路不允许进入运动机构的运动区域内,并有足够的间隙。,(x)管路尽量不敷设在有较大结构变形的范围内,如在变形区内敷设管路,其间隙应予以重视。(y)在导管用卡箍固定在结构或其他刚性零件上的地方,卡箍两边附近处导管与结构之间至少要留有6mm的间隙,而在卡箍处则至少要有3mm的间隙。在相邻零件有相对运动处,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至少应有6mm的间隙。(z)为了防止在工作中
13、由于变形或运动而与零件的凸出部分、螺母、螺栓、卡箍或结构的锐棱相接触,与上述物体之间必须留有适当的间隙,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应有不少于6mm的间隙。在卡箍间的设备与相邻结构之间一般留有至少13mm的间隙。在导管通过护孔圈的地方,应防止护孔圈偏斜,以免导管与结构接触或划伤护孔圈。,3.8、液压件设计1)液压附件、导管及连接件与操纵系统的钢索和联动装置至少相距25mm;所有接头和连接点离开交叉点至少50mm。液压管路与电气线路至少相距50mm,且液压管路应装在电气线路的下方。要固定交叉的液压管路,并至少保持6mm的距离。2)在两个刚性连接中间的软管可根据需要加上必要的支承,但不能用紧而硬的卡箍在外径上
14、进行刚性固定。如两个刚性连接中间的软管必须做轴向移动,在中间只能采用如滑动尼龙块型卡箍那样型式的固定装置,这种装置不会使软管管套磨坏。3)为减少接头数量,减轻重量,减少泄漏点,应使接头间的导管尽可能长一些。4)直接头、弯接头、三通接头等零件一端或另一端的管路在150mm内应有支承。5)旋转接头的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液压平衡,以减小接合处的磨损和消除端部载荷。,6)旋转接头的安装需特别的仔细,除保证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损坏密封胶圈外,还需保证有良好的对中,并在设计的活动范围内转动自如。接头不承受非转动平面内的力,拐折可能会使密封处漏油而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为了避免振动的不利影响,应尽可能对转动接头
15、作刚性固定。7)结构装配应合理确定装配顺序,以免使设计时按装配基准合理分配零件制造容差而确定的设计间隙及其位置改变,在新的位置形成间隙。8)应根据间隙大小,零件的刚度和材料性能,采取恰当的工艺补偿措施排除或减小间隙,控制强装应力,以防止应力腐蚀开裂。9)为防止应力腐蚀开裂,应控制强装应力不大于0.5倍的应力腐蚀许用应力。在结构设计时,可采取较保守而简便控制办法:对于铝合金,不计其他残余应力值,也不分材料牌号,其纵向和长横向的强装应力均不得超过40MPa;或是依材料牌号,控制其纵向和长横向的强装应力,不得超过相应的许用临界应力的40。但在短横向均不允许有强装应力。,3.9.原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
16、选用(a)设计选材要满足武器装备在作战战场的使用要求,注重发挥轻质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注重材料对各种严酷环境下装备可靠性的保证、注重材料改善人机环境的效能。(b)材料选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即满足整机的各分功能要求,还应考虑各零、部件对整机性能或者其它零(部)件分功能的影响。(c)设计选材应遵循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d)设计选材应首先择优选用已纳入国标、国军标的材料。(e)对于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国外牌号材料,应首先在国内牌号中进行筛选,尽量作好国内牌号材料的替代。对于不能替代的国外牌号材料,在设计选材时也应注意材料标准的转化。,(f)工程设计应对材料的牌号、品种、规格进行综
17、合分析,力求通用。(g)应注意所选材料的制造加工性能,包括锻造性能、切削性能、热处理工艺性能等。(h)考虑材料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i)在选用新材料时,设计评审中要重视新材料应用可行性评审,对重要新材料应用必须经过验证。(j)结构材料在其预期的结构使用寿命期内对裂纹应具有高的耐受能力,并且在使用环境下,应耐受脆性裂纹扩展。,(k)选材时应考虑材料强度、塑性的合理配合。如,承受交变载荷零件上带有尖锐缺口造成高应力集中,有可能使原来整个结构承受的低应力高周疲劳,在缺口局部成为高应变塑性疲劳载荷。可采用局部复合强化方法,使缺口处的塑性应变减小以致消除,提高局部有效承载能力。(l)根据零部件、元器件优
18、选清单,选择成熟的零部件和元器件。(m)对零部件进行必要的筛选、磨合。(n)选用的零部件应满足使用环境(防盐雾、防酶菌等)要求。(p)关键零部件应列出清单,严格控制公差精度。(q)应采用陶瓷、金属、玻璃封装的器件,不允许采用塑料封装的器件。,3.10.包装、贮存、装卸与运输设计 3.10.1.包装设计A)包装方式应与装备预定的运输方式和贮存方式相协调。B)装备的包装应便于启封、清理和重封。C)装备的包装应便于装卸、储运和管理,并且在正常的装卸、储运条件下,保证其自发货之日起,到预定储运期内,不因包装不善而致使装备产生锈蚀、霉变、失效、残损和失散等现象。,D)确定包装方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
19、)运输部门对装备(或包装件)的尺寸、重量、重心以及堆码等方面的限制;(b)装备的物理特性:宽度、高度、长度、重量和重心等;(c)装备所承受的应力特性:冲击应力、振动、挠度和表面负荷等;(d)装备的运输、保管和使用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压力、盐雾和清洁度等;(e)危险影响:人员安全、泄漏、辐射、静电、爆炸物和生物学因素等;(f)现有的包装储运条件。,E)防护包装和装箱等级应符合相关的规定。特殊情况下,应设计特殊防护程序,以保证装备在全寿命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如;(a)飞行器在水运、空运或在特定场所贮存时的防护程序;(b)坦克及其他大型车辆在储备地点贮存时的防护程序;(c)舰船上的重要设备在
20、船坞或在舰船上安装期间含战备贮存期间)的防护程序;从舰船上卸至岸上作战备贮存的设备的防护程序。,3.10.2.贮存方式设计(a)应按依据装备预期的使用和维修要求以及技术状态特性确定贮存方式。贮存方式包括库房、露天加覆盖物、露天不加覆盖物、特殊贮存等。(b)贮存方式应与装备的包装防护等级相协调。(c)确定采用特殊的贮存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仔细权衡。例如航空导弹在舰上贮存时,应慎重考虑是否需要空调、隔离设施等情况。(d)应进行贮存任务分析,确定各维修级别贮存设施的组成和样式及所需空间。(e)应参照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贮存环境条件,协调确定出贮存设施的贮存等级环境。(f)贮存设施应具备
21、相应的防潮、防霉、防盐雾、防冻、防火、防爆、防震等防护措施。(g)对长期贮存一次使用的产品应进行贮存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零部件、采用防腐的措施等)、控制贮存环境、改善封存条件等减少贮存环境的故障,以确保产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3.10.3.装卸方式设计(a)要依据被装卸物品的重量、尺寸、易损性和安全要求和现场条件,进行适宜的机械装卸或人工装卸方式设计。(b)被装卸物品上应有挂钩、起吊、限位,防止跌落、碰撞、压损等标记或有关文件、规范的规定,确保装卸安全可靠性,避免因装卸不当而造成的损失。,3.10.4.运输方式设计A)在保证任务要求的情况下,应进行符合运输要求的运输方式设计。装备的运输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靠性 设计 准则 4.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