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ppt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概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部分,一般占到土壤总重量的5%左右.土壤学中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200g/kg)以上土壤叫有机质土,20%以下土壤叫矿质土壤。我国土壤耕层有机质大多数在5%以下,东北土壤较多,华北、西北大多在1%左右。各别漠境土壤不足0.5%。华中、华南水田土壤在1.53.5%,旱地土壤也较少。尽管如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影响却很大。是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计量单位为g/kg.,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关系,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一.土壤有机质来源(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
2、。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质来源。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每公顷2000公斤。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2.土壤微生物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4.土壤酶,1.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
3、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用,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动物的分类,系统分类 主要的土壤动物门类见表,按体型大小分类,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毫米以下,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毫米,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毫米,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毫米,按食性分类 分为落叶食性、材食性、腐植食性、植食性、藓苔类食性、菌食性、藻食性、细菌食性、捕食性、尸食性、粪食性、杂食性和寄生性土壤动物。,按土壤中生活时期 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壤
4、动物,暂时土壤动物,过渡土壤动物和交替土壤动物。,重要的土壤动物介绍,原生动物:是生活于土壤和苔藓中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属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层多,下层少。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1,2,3,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土壤线虫: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一种体形细长(1毫米左右)的白色或半透明无节
5、动物,是土壤中最多的非原生动物,已报导种类达1万多种,每平方米土壤的线虫个体数达105-106条。线虫一般喜湿,主要分布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土层及植物根系周围。,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物发病。,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
6、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生态环境,土壤动物,生态环境与土壤动物的关系:1、生态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随环境因素和时间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变化。2、土壤动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异能指示生态系统的变化。,2.土壤微生物,土壤微
7、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过程,在土壤形成和发育、土壤肥力演变、养分有效化和有毒物质降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3,2,4,图1:古细菌(产甲烷菌)图2: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图3:真菌(青霉菌)图4:病毒(T4噬菌体),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化能异养型,所需能量和碳源直接来自土壤有机物质。,又称化能自养型,无需现成的有机物质,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无机盐类生存的细菌。,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但需要有
8、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二氧化碳,并合成细胞物质。,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氢供体以还原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物质。,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土壤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生长,以氧分子为呼吸基质氧化时的最终电子受体,兼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进行呼吸的土壤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无机氧化物(NO3-、SO42-、C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通过脱氧酶将氢传递给其它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并使之还原,土壤细菌,土壤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的生物。它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
9、状和螺旋状,土壤细菌常见属有: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菌属。,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纤维分解细菌,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有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多囊菌属和镰状纤维菌属(要求最适温度为2230,通气良好),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是好热性嫌气纤维分解芽孢细菌,包括热纤梭菌、溶解梭菌及高温溶解梭菌等。好热性纤维分解菌活动适宜温度达6065,最高活动温度可达80。,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10、的影响。,C/N,固氮细菌,自生固氮细菌,共生固氮细菌,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主要有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性三种。,共生固氮细菌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时,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的作用。,固氮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根瘤,根瘤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可分为两个阶段:,侵染土壤阶段,根瘤形成阶段,氨化细菌,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含氮有机化合物,多肽、氨基酸等简单含氮化合物,NH3,生态习性:最适土壤含
11、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最适温度为2535;适宜pH为中性环境。,物料C/N比对氨化细菌活动强度和氨化过程的影响,硝化细菌,微生物氧化氨为硝酸并从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NH3,亚硝酸,亚硝酸细菌,硝酸,硝酸细菌,生态习性:属化能无机营养型,适宜在pH6.68.8或更高的范围内生活;好气性细菌;最适温度为30。,参与硝化过程的土壤微生物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还原态含氮化合物或分子态氮的过程称反硝化过程。,生态习性: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25。,由微生物推动的氮素循环,土壤真菌,土壤真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菌体多呈分枝丝状菌丝体,少数菌丝不发达或缺乏菌丝
12、的具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微生物。,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积极参与者。,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土壤放线菌,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呈丝状单细胞、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数量仅次于细菌,为1%10%。,生态习性:适宜中性偏碱;耐高温、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作用:是土壤中木质素、纤维类、单宁和蛋白质等复杂有质物分解积极参与者。,主要的土壤放线菌:分布最广的是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小单细胞菌属、游动放线菌属等。,土壤藻类,土壤藻类是指土壤中的一类单细胞或多
13、细胞、含有各种色素的低等植物。,苏州市河道里的蓝藻,巢湖里的蓝藻,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大大刺激了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植物根系的形态,高等植物的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单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为根系。林木根系有不同形态,概括起来可将其分成五种类型:,垂直状根系,辐射状根系,扁平状根系,串联状根系,须状根系,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
14、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4.土壤酶,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来源,土壤酶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也来自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存在状态,胞内酶:(存在于土壤中微生物和动、植物的活细胞及其死亡细胞内的酶。),胞外酶:(以游离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
15、与土壤有机、矿质组分结合的脱离了活细胞和死亡细胞的酶。),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重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土壤性质,耕作管理措施,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施肥,土壤灌溉,农药,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及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16、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性质1.糖类、有机酸、醛、醇、铜类以及 相近的化合物。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3.木质素 4.脂肪、蜡脂、树脂和单宁,5.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6.灰分元素 植物经燃烧后,残留在灰分中的元素称灰分元素。构成灰分的主要元素为Ca、Mg、K、Na、S、P、S、Fe、AL、Mn,以及微量元素I、Zn、Mo、B等。其中以Si、Ca、K、Al为最多。,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1.未分解的动植物
17、残体(原材料)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暗褐色小片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质。,(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单宁等,(三)元素组成 C(5258%)、O(3439%)、H(3.34.8%)、N(3.74.1)、P、K、Ca、Mg、Fe、Si、Zn、Cu、B、Mo、Mn等.其中:C、H、O、N的和占有机质9095%,(四)土壤有机质组成基本特点:1.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和蛋白质含量比植物组织中含量增加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减少3.土壤中
18、形成了腐殖质,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组成比较,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第二节 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有机残体,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一.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水解酶作用,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己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生物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45千卡热/g有机物),2.含氮物质的分解:,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氨NH3,硝酸根NO3-,蛋白酶,肽酶,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任何条件下,好气条件下,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 含氮有机物是土壤中氮
19、素的主要贮藏状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等。(1)水解作用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蛋白质 氨基酸,(2)氨化作用 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CH2NH2COOHO2 HCOOHCO2NH3CH2NH2COOHH2 CH3COOHNH3CH2NH2COOHH2O CH2(OH)COOHNH3,3.硝化作用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其反应如下:2NH23O2 2HNO22H2O热量2HNO2
20、O2 2HNO3热量,(4)反硝化作用同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反硝化细菌,C6H12O624KNO3,24KHCO36CO212N218H2O,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正磷酸盐H2PO4-、HPO4=、PO4+3、正硫酸盐 HSO4-、SO4=好气条件,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H3PO3、H3PO2、H3P正硫酸盐 H2S(黑根、毒害)嫌气条件,(三)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
21、矿化率为1%左右。,(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1.温度:在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每上升10,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10倍。温度高于45 和低于0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高于50 就是纯氧化反应。(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什么低于北方土壤)温度增加10,有机质分解速度增加。冻土效应: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2.水分(通气性):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和通气条件。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学 第三 土壤有机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