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ppt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赵正 雷春燕,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什么是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内容概括,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2、一)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诗经,“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尚书,“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传系辞下,“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管子五辅,(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时期天人感应论者影响甚大,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予 所 否 者,天 厌 之,天 厌之”“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墨子的“天志”说:,“既尚同乎天下;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将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墨子尚同,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其所谓的“天”
4、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越王说:“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黄帝内经天人相类思想的初步体现:,黄帝内经作了以身类天、使天获得人体化的感性形式的努力。如其所云:“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纵观 天人 感应 思想 及其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