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ppt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第四节 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取向 第五节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举措,第六节 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七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作,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 制度面临的挑战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浪潮、失业浪潮、白 发浪潮等诸因素影响下,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为复 杂,新贫困现象,社会排斥现象突出,非典型就业呈现等 等,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社会问题的消失和 解决,各
2、种社会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叠使人们面临新 的挑战。,社会保障面临的矛盾增多,从西方国家开始,一个以转换社会保障机制为重点,以压缩社会保障基金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浪潮蓬勃兴起。,最新人口预测报告 联合国人口司2009年3月11日发表的最新人口预测报告 显示,世界人口到2012年预计将从目前的68亿增加到70亿,到2050年则会突破90亿。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预 计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从2009年的56亿增长到79亿。而发达国家人口预计变化不大,从目前的123亿增长到12.8 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口比例较高,24岁以下人口 比例为48,总数达到28亿,居于
3、历史最高水平。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较多的年轻人口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和就业压力。报告指出,全球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到2050年预计将几乎增长到目前的3倍。在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每年平均以1.9%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将从目前的2.64亿增长到4.16亿。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年增长率则超过3%,预计将从目前的4.75亿增长到2050年16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人口问题的认识上出现过反复和偏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过曲折的道路。1953年以前,国家实行的是放任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总人口突破6亿大关,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开始
4、显现。1954年12月,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座谈会;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作出批示,第一次把节制生育上升到党的重大政策。然,而,随后相继出现的政治运动,使计划生育政策丧失了实施的社会环境。为摆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口膨胀的严重困境,在正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审慎地把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确 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计划
5、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使我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人口抚养比下降约1/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4,为社会和国家节约抚养费约17万亿元。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口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人口数量问题,实际上它包括了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由于受人口惯性增长势头的影响,今后十几年,我国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
6、人左右,到2033年左右达到峰值15亿人,人口增长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毅力和智慧,坚定信心,继续稳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将在战胜困难和挑战中乘风而起,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1)老龄化浪潮正在冲击全球,老龄化加重了各国社会负 担。20世纪由于生育率下降和存活率的提高,出生率下降,绝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 对比例都出现了
7、较大幅度的增加,相继迈入人口老龄社会,社 会养老金负担日趋加重。21世纪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更加迅猛。(2)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直接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工业化国家。,它表现为:1)当前的退休人口领取退休金给付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2)社会保障体系的缴费年数由于比以前实际工作时间的 减少而减少了;3)由于出生率的下降而导致费基不断相对缩小,这三个 趋势的互动使财政形势不断恶化;4)就业人口更迟进入劳动力市场,事业人口更长时间的 事业也是导致费基不断缩小的一个原因。,二、非典型就业的挑战,1、非典型就业产生的背景和表现形式 全球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分工模式变迁与产业结构变迁两 条路径影响劳动市场。在
8、传统的就业政策下,全职劳动用工 是劳动市场中的常态,在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主义的冲击下,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福特主义,逐渐转向强调专业弹性化的后 福特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已成为各国对付经济结构转 型过程中必要的措施。,过去几十年已经显示出非典型工作计划处于稳健发展过程中,纵观发达国家,非典型工作涉及大约三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人口,尤其涉及妇女、青年人和老年人群体。非典型工作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常见。下面是三种常见的非典型就业:(1)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一般认为是一周工作不足30小时的工作。(2)临时就业。临时就业包括定期就业,虽然其增长,程度不如非全日制就业显著,但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3)自营
9、就业。在很多国家,自营就业占总就业的份额一直在增长,但在有些国家,它占的份额处于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的状况。2、非典型就业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非典型就业已被认为是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下,为了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回应策略,这种类型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的比例开始逐渐上升。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劳动生活正在由典型,的全日制、连续的和终生的工作向日益增加的非全日制、间断的和分阶段的工作演变。与此对比,与收入或缴费型的常规的社会保障模式已发展成为连续的、全日制的、随后全面退休的终生就业职业模式。结果是,与非典型就业有关的变化无常的、不连续的或低收入的就业将会参与社会保障计划,以及随后获得足够津贴待遇产生影响
10、。,三、新贫困的挑战 1.新贫困产生的背景和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贫穷问题已经不限于弱势团体,如 今贫困问题开始表现在有工作能力的人群,向白领群体扩 张,于是有了“新贫困”就业情形的增长、负债与财务困 境的上升、单亲家庭数目的增加以及游民问题的恶化等。特别是“新贫”的出现并不意即“旧贫”的消失,交替作 用使得原有贫困群体更加雪上加霜。在一个连有正常工作,工作能力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社会里,低生产力或不具备 完全工作能力的弱势团体必然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其经 济与社会参与的机会,渐渐被排除到社会主流之外,而且 这样的效果会往其下一代延伸,形成底层阶级。2.贫困与排斥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随着欧洲
11、整合进 程的加快,各成员国进展的速度落差使得各个领域适应“欧洲化”成为一个问题。经济整合与社会整合进度之间 的明显落差,使得内部市场迅速整合时,带出社会整合的,需求。特别是欧共体成立后,其成员国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等都面临失业所引发的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急需改变社会政策来改变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福利国家改革的路径 1、北欧福利国家改革所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改革路径 主要侧重于积极劳动市场措施、社会投资策略、社会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采取家庭政策和劳动市场改革,同时用社会投资策略结合了这两方面的改革,北欧福利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在家庭方面,出现了
12、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比重增加,最为重要的是出生率的下降现象。针对以上改革,艾斯平-安德森以瑞典的经验为例认为,国家主要任务是通过若干公共部门的投资强化双薪家庭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减轻妇女投入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家庭负担,同时也以为妇女加入劳动力市场而减轻赌气中任何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由于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而造成收入中断的经济困难,所以,配套的措施包括:,日间托儿或托老照护;职业再培训计划等,这些措施被称为社会投资策略。艾斯平-安德森认为通过这种积极的劳动市场的政策,工作贫困的问题可以避免,通过提供开发与职业训练计划,低薪劳动者向上层流动的可能性增加。2、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路径 主要
13、侧重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采取经济自由化措施,尤,其是工资的弹性化,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要解除最低工资的限制,解雇的条件更加宽松,对于雇主的附加成本必须降低。这样一个低工资的就业市场才能形成,去工业化后的庞大失业问题才能获得解决。象英国解除最低工资水平的设定,因而出现很多低工资的就业机会,而且很多是非全日制的工作,造成收入不平等快速恶化。艾斯平-安德森通过研究指出,在美国,妇女进入一个低技术、低工资的服务业就业后,可能一辈子就,待在那个工作岗位上,不象在北欧有一些因素有助于个人脱离低技术、低工资的服务行业。一是北欧福利国家所提供的
14、服务业就业机会的工资是一种社会工资,它高于市场上的工资并且是由国家补贴的工资,同时工资水平也高于美国由市场决定的工资;二是北欧开放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或职业训练更有助于个人在低层次服务业的就业时间缩短;三是北欧这种低层次服务业的就业经常只不过是个人的第,一个职业,而非终身的职业,即个人有较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英国和美国,强调充分就业,但却和平成为不兼容的现象。3、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所采取的劳力减少的路径 主要侧重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是采取这种劳动力减少的策略。除了劳动力市场的策略,欧洲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也采取家庭主义,由家庭主要是妇
15、女,承担原本在北欧由福,利国家提供的服务。在艾斯平-安德森看来,欧洲大陆这种以家庭为承担社会风险保守主义体制,将无法适应自8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的后工业主义的经济结构,原因是未来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它能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但工资水平不高。在欧洲,一方面,由于传统工会强大与劳工家庭的保护较为周全,整体社会对工资的差距倾向于拉近以达到尽可能的平等,但是,在产业结构的冲击下,大量从传统制造业中,释放出来的低级劳动者使得这个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巨大的调整。其结果是虽然保证了社会平等的目标,但却以高失业率为代价;另一方面,过度强调以男性全日制劳动者为中心所建立造成待遇优厚的男性全日制劳动者,他们享有优厚的社
16、会保险给付与严格的劳动保护。所以不鼓励妇女外出就业,而重视她们提供照顾小孩、老年人等的服务,而且也主张社会福利与服务的削减可由妇女来替代承担。,二、福利国家的改革策略 1、工作福利 派克(peck)根据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福利国家三种路径,进一步阐述了福利国家采取的工作福利策略。派克认为工作福利策略在不同福利国家有不同的形式。(1)自由主义体制福利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英国等,其资产调查和有限的社会转移支付显示其社会 福利是臣服于市场分配,因此其工作福利策略也是高度发展的,,其在福利依赖的个人化模式分析脉络下而强调市场诱因,也就是工作福利是高度依附在劳动力之上的。(2)保守主义
17、体制福利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在历史上国家扮演核心角色在授予社会权与维持地位层级,因此其工作福利策略也是国家导向,一方面为了避免以巩固的地位权利面临崩解,另一方面则与劳动市场重整相结合。(3)社会民主福利国家,例如瑞典、挪威、丹麦和芬兰,则是在极大化福利提供的脉络下采取平等、普遍主义和社会权非商,品化的原则,因此其工作福利策略是在普遍主义与社会重分配 的残存承诺下而导向结构性调整,并且着重人力资源的投资。2、劳动体制 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15国纷纷致力于改革劳动体制及强化教育与职业训练。其劳动体制改革包括:一是从事失业保险改革,降低失主给付的所的津贴率或缩短给付期间;二是
18、降低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险,并且大幅松绑就业保护法规;三是降低基本工资对平均工资的比率,工时弹性,化,并鼓励雇佣部分工时劳动。3、弹性劳动市场 弹性劳动市场在各国的运作各有不同。派克认为,弹性劳动市场的本质是它是地方社会和管制情境下的产物,而且就嵌入在其中,派克认为英国劳动市场特性是竞争性弹性是指劳动市场的选择性地解除管制,建立更个人化的就业关系,并且使劳动力暴露于尖锐的竞争压力下;德国则属于结构性染性是指较有组织的劳动市场,高工资结构加上很好的社会,保障,集体化的政治结构和工作场所有高质量的弹性。因此劳动市场弹性化可以指更进步的工作规范,但也可指贫穷、剥削和不安全。,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
19、制度的转型 一、以工作福利为导向的社会保障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强调的是国家解除管制和经济自由化。因此。在新右派主导的全球化潮流之下,凯恩斯福利国家必须寻求新的国家形式:熊彼特式工作模式福利国家即提倡创新、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而针对工作福利特性而言,则是指着重在创造工作机会、工作弹性和技能再训方面。,工作福利始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1981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有关立法以后,工作福利制才真正成为一项在各州得到实行的政策,到1986美国已经有29个州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工作福利政策。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论共和党或民主党,在福利改革的议题上双方均支持“工作福利共识”。在美国克林顿激进的福利改
20、革和布什在任期间实行的救助政策使这一制度得到加强,在英国布莱尔政府已经把福利制工作项目推向了其现代化改革的最前沿,改革的目标是要以公私部门之间新,的伙伴关系为基础广泛实施,福利制工作项目结束救助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依赖文化”,但是很显然,这一“更严重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救助政策有非常强的美国式的工作福利制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布莱尔在新工党对工作福利国家的提倡,较接近美国的工作福利国家取向,而远离于欧洲其他鼓励国家的改革方向。,在北欧的社会民主体制国家,福利与就业政策属于“生产主义”好象是在呼应英美的“工作福利”。艾斯平-安德森认为,工作福利表示接受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福利,但是北欧的“生产主
21、义”,却表示福利国家必须保证所有人具有要去工作的必要资源和动机,因此开放的教育体系与职业训练计划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过程就格外显得重要。总之,“工作福利”只指凡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后,社会福利金就由无偿给付转变为有偿领取。工作福利定义有三个主要因素:工作福利是强制性的,工作福利根本上要工作,工作福利实质上和最低国家福利支持的政策相关。据此,工作福利可以定义为要求人们通过工作来换取社会支持的福利政策。,二、以社会投资为手段的 社会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国际环境中,竞争优势取决于具有高度灵活性、高技能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
22、。一个人缺乏知识和技能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风险,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还不足以真正消除风险,而必须通过社会投资增强其融入市场和社会的能力。社会投资国家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特别重视儿童的未来机会,有明,显的未来取向。强调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的统一,强调变被动的恩式福利为主动的进取式福利,变事后补救性福利为事前预防性福利,变生活福利为工作福利,也就是强调福利国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支出”,还应该意味着积极进行“培训和教育性的社会投资”。对于失业者来说,尤其是大批失业者,国家帮助的重点不再仅仅是通过发放救济金来提供保护,而是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新技术,提高就业能力。,三、以社
23、会融合为目的的社会保障 世界银行认为:社会融合本身是一种动态历程,使弱势群体不受空间限制而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在教育、生活、工作等方面相互依赖,达到完全融入的目的;或者,避免威胁社会稳定的巨大差异出现,保障贫穷人口享有受教育、医疗及基本生活所需,即能够参与、决策自身的生活。因此社会融合是为达到社会的机会均等,全面参与。,欧盟人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能够融入社会的标准是:教育;培训;工作;住房;社区服务;医疗照顾,如1999年欧洲结构基金和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组织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融合。其社会融合要素为:支持社会发展,实现长期失业者的经济和社会融合,对残疾人群帮助,对囚犯的技能培训,社会公共
24、设施和机构的资金供给。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融合与反社会排斥在目的上是相通的,均是实现社会整合。社会融合可以看成是反社会排斥的一种形式。,即反社会排斥不仅包括通过外界力量的介入来指定并推行社会政策,还包括通过民众的参与、内部能力的增强、民众提高自身对社会政策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方面的社会融合(1)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目标。欧盟执委会于2005年2月提出了新社会议程,休整社会议程的目的是与里斯本策略一致,就是让欧盟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新议程中提出的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化,将刺激欧盟运用国际竞争、技术发展和人口分布情况改变所带来的机会,让欧盟成员国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能拥有
25、一个快速流动的劳动市场。(2)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工具。欧盟各种基金是欧盟反社会排斥的主要社会政策工具。1958年,欧盟成立了欧洲社会基金,由于社会基金是欧盟规定各 成员国按一定比例交纳筹集而来,所以基金支出的范围就有着特定的对象性和项目性,单从反社会排斥领域而言,主要是为了抑制失业与改善工作环境,并加强教育与职业训练。欧盟借助社会基金在以就业为核心的反社会排斥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3)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对象。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除了以较落后的国家及其地区外,主要是针对特定群体展开的,包括青年、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丧失正常生活权利的群体。其中,青年是欧盟反社会排斥中首要关注的群体,而就业是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第七 全球化 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 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