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践教学讲座PPT.ppt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践教学讲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践教学讲座PPT.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例,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7.3,一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基本特征1、造山型金矿床定义过去,人们把产于地壳、低绿片岩相地质体中的脉状金矿床称为中温或中深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最深1520km)和温度范围(150740)。与Lindgren(1933)提出的深度和温度分类方案不相符,事实上,众多的研究表明该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金属元素组合、成矿流体特征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在时空上均与造山作用有关(Groves等,1993,1998,2000;Kerrich等,1990,1993,199
2、4,2001;Goldfarb等,1998,2001;Witt等,1998)。Kerrich等(1990)、Groves等(1998)在沿用Lindgren(1933)深度分类方案的基础上,认为应着眼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而给以统一的分类命名,建议统一称作“造山型金矿床”。目前,造山型金矿(Orogenic gold deposits)是指产于挤压环境中的不同时代的脉型金矿床系列,包括以前所说的脉型金矿、中温或中深金矿、前寒武纪金矿、浊积岩中的脉型金矿、板岩带中的脉型金矿、绿岩带中的金矿和剪切带中的金矿等。该类金矿也被称之为脉型金矿,包括网脉、矿化围岩和剪切带中的矿脉。,2、造山型金矿床
3、基本特征根据Groves et al.(1998)、Kerrich et al.(2000)的研究资料,通过对不同时代造山型金矿床的研究,该类矿床具有以下主要的共同特征:(1)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以挤压和转换为主的增生地体中,伴随着俯冲和碰撞造山运动。(2)造山型金矿床在空间上严格受构造系统的控制,且金矿的分布格局和矿体的定位及矿体的空间组合样式与造山作用有关。还有不同级序构造对矿带、矿田和矿床的多级控制。(3)矿石金属矿物为低硫型,其硫(砷)化物含量在35之间,毒砂是变质沉积围岩中的最主要硫化物;黄铁矿和雌黄铁矿是变质火山岩中最主要的硫化物。(4)造山型金矿床一般产在变质程度较低的
4、低绿片岩相地体中,典型围岩蚀变类型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硫化类、矽卡岩组合。(5)造山型金矿床银含量较高,Au/Ag比值平均值为110,并伴有W、Mo、Te等的富集。Cu、Pb、Zn、Hg等弱富集或不富集,在此类矿床地壳连续模式的低温区域,As、Sb、Hg的富集程度增强。(6)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近中性的富Co2流体。其13C的值为-4.47-6.62,18O的值为8.328.70,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不混容特征。,二 太古代造山型金矿连续成矿模式太古代脉状金矿在世界黄金产量中占重要地位,一直是金矿研究的重点对象。过去人们常用太古代中温热液金矿一词来表示太古代脉状金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
5、并不合适。目前,已经分别在次绿片岩相区和高级变质区发现了低温热液金矿(180C左右)和高温热液金矿(700C左右),并在成矿地质背景、物理化学条件、变质相条件、及金的赋存状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由于我国太古代地层出露区变质程度普遍较高,从而介绍并借鉴有关成果,对我国有关地区的金矿地质研究和找矿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 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长期以来,人们对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在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的中温热液金矿床。直到近几年才报道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Barnicoat等研究了西澳大利亚南克劳斯省产于角闪岩相和低麻粒岩相区的两个金矿床,发现其成矿温度分
6、别可达500550C和740C,围岩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等方面都与低级变质区的金矿不同。Gebre-Mariam等报道了产于次绿片岩相区的低温热液金矿。Groves等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3年进一步完善了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crustal continuum model),认为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都有脉状金矿产出,反映至少在15km以上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可连续形成金矿(图1),并指出产在不同变质岩中的金矿床属于一组连续的同成因矿床组合,成矿温度变化在180700C之间,成矿压力至少在100500Mpa间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并非反映同
7、一矿区的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布,而是集中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一系列金矿床的分布特征。,2 成矿的构造条件研究脉状金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有关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空矿构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从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来看,Fyfe等提出了脉状金矿受会聚构造边缘控制的认识。Wyman等和Kerrich等又进一步指出所有时代的脉状金矿都在一个基本的地质过程中形成,即在外来地体通过扭压增生的方式形成科迪勒拉式造山带(Cordilleran style orogenic belts)的过程中成矿,并认为地质历史上发生强烈科迪勒拉式增生作用的时期正好是脉状金矿的形成期。太古代巨型金矿之所以仅形成于晚太古代,正是因为地史
8、上科迪勒拉式增生构造体制在晚太古代才开始出现。Barley等也在同期提出了西澳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会聚构造边界控矿模式,认为含矿热液形成于碰撞带深部的脱水反应并在地体边界处的构造汇聚、上升并成矿。,从区域构造看,金矿床主要与一些区域性的超壳断裂有关,或产于其中,或受其旁侧的次级断裂控制,这些区域性断裂往往是不同的构造单元的边界。从容矿构造的变形性质看,起初人们主要强调脆韧性断裂带控矿,并提出过含矿热液脉动性释放的断层阀模式。最近的研究显示产于次绿片岩相中的太古代脉状金矿明显受脆性断裂的控制,如西澳卡尔古利附近的Racetrack金矿;而在角闪岩相和低麻粒岩相中的金矿则主要受韧性断层的控制;绿片岩
9、相变质岩中的金矿才主要受脆韧性断裂的控制。由于容矿构造的上述变化,使得石英脉的结构、构造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从低级变质区到高级变质区,石英脉从羽毛状、梳壮、鸡冠状、晶洞充填结构经过块状、条带状变化到粗粒变晶结构。,3 脉状金矿的成矿研究首先从成矿的温压条件看,随着对太古代次绿片岩相中和角闪岩相、低麻粒岩相中金矿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太古代脉状金矿为中温热液矿床(250400C)的认识,成矿压力也由原来的100300Mpa的变化范围扩大到小于100Mpa到600100Mpa的范围。对于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大的争论。Kerrich把过去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为六种:与碎屑沉积岩有关;受科
10、马提岩控制;与斑状岩株有关;受TTG侵入体控制;与氧化程度高的长英质岩浆活动有关;受煌斑岩活动的控制。但这些观点都难以解释太古代脉状金矿的地壳垂向上的连续成矿的现象。,由于产于不同变质相中的金矿床属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矿床组合,它们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特征,Groves总结为:矿床都受断裂控矿;所有金矿中Au的富集系数达103104,Ag、As、W、Be、Sb、Te、B、Pb等元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蚀变矿物组合虽然因变质相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都显示出含矿热液富集CO2、S、K和其它LILE(大离子亲石元素)及成矿元素;围岩蚀变的横向分带可在几厘米到几十米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但垂向分带不明显,即使出现,
11、也只有在几百米的范围内才有所表现;所有金矿的含矿热液特点一致,为低盐度的H2O-CO2-CH4流体,。地壳不同深度上的脉状金矿需要一个规模很大且贯通地壳的热液系统。Kerrich认为加拿大阿比提比绿岩带脉状金矿的含矿热液由太古代地壳脱气提供,富含Si、C、K、Rb、Be、Li、Cs、B、和Pb等。Mikucki等研究认为形成太古代脉状金矿床在地壳垂向上连续成矿的含矿热液可能有几种来源,包括幔源岩浆岩、钙碱性花岗质岩石及变质玄武岩。,4围岩蚀变特征的研究太古代脉状金矿的近矿围岩蚀变都比较发育,蚀变矿物组合除与围岩的岩性有关外,还受围岩变质相的影响。在高级变质区金矿的围岩蚀变过程中显示富Ca的特点
12、,而低级变质区则富Na。据Mikucki等的总结资料,次绿片岩相、绿片岩相的金矿中围岩蚀变组合为:铁白云石(或)和白云石-绢云母和(或)钠云母-钠长石-绿泥石;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过渡区的金矿围岩蚀变为:铁白云石和(或)白云石-绢云母黑云母钠长石;低角闪岩相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中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透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表1为基性岩 不同变质相中近矿围岩蚀变的矿物组合及所反映的成矿的温度条件。,表1 西澳伊尔岗地块变质基性岩中的矿床蚀变分类特征表,5 矿石矿物及金的赋存状态矿石矿物组合从低级变质区到高级变质区也有一定的规律,低级变质区的金矿床以富硫的矿物为主,如黄铁矿毒砂磁
13、黄铁矿;而在高级变质区矿石矿物组合则为磁黄铁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另外,碲化物、辉锑矿、黝铜矿、硫盐矿物等在低级变质区的金矿床中也较常见。Parring等通过化学分析发现,Bi和Cu在高级区金矿中含量较高,而Ag、Sb、Pb和S则相反。,关于中温热液脉状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我们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以下主要介绍高温热液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Barnicoat等认为高温脉状金矿中的金主要分布在砷化物中,即毒砂和斜方砷铁矿中。Neumayr等对西澳产于角闪岩相中的Mt.York金矿中和产于麻粒岩相中的Griffins Find 金矿的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金的赋存状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
14、两个金矿床的矿石矿物以斜方砷铁矿、毒砂和磁黄铁矿为主,含少量的闪锌矿和黄铜矿。金主要与毒砂-斜方砷铁矿的复合颗粒有关,这种复合颗粒表现为核部的斜方砷铁矿被毒砂的环带包围,磁黄铁矿可与毒砂直接接触而不与斜方砷铁矿接触。金可分为可见金(粒径525m)和不可见金(0.1m)两种,前者主要分布于毒砂和斜方砷铁矿的边界上,后者则主要集中在斜方砷铁矿中,在毒砂中却很低(图2)。不可见金的产出形式可能主要有两种:金呈超显微包裹体形式产在斜方砷铁矿中;或以固溶体或晶格金的形式分布在载金矿物中。Neumayr等指出金与斜方砷铁矿在峰期变质作用过程中同时从含矿热液中析出,且金以不可见金的形式分布在斜方砷铁矿中。可
15、见金的形成则与毒砂交代斜方砷铁矿而使其中的不可见金析出有关,使可见金集中在两矿物的接触边界上。,6 对我国高级变质区找金的某些启示Barnicoat等和Groves等认为上述太古代脉状金矿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在世界上具普遍意义,产于高级变质区的高温热液金矿是太古代脉状金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举了大量金矿实例。由于我国太古代地层出露区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变质程度明显偏高,使我国在寻找典型的绿岩带型金矿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上述太古代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的提出,正好为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高温脉状金矿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虽然我国在高级变质区早已发现了一些金矿床,如金厂峪、小营盘、夹皮沟等金矿,但这些
16、金矿床仍属中温热液矿床。我国在寻找有关金矿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进一步加强高级变质区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尤其应注意对区域性的分割不同岩性构造单元的大断裂及其旁侧次级断裂的研究。(2)应打破过去寻找中温热液脉状金矿的框框,注意断裂带中高温蚀变组合的研究,如前述的透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组合,对于这类蚀变与金矿化关系的研究以往我们重视不够。(3)改变以前主要把硫化物作为载金矿物和找矿标志的认识。由于砷化物是高温热液金矿中的主要载体,因此应加强断裂蚀变带中毒砂及斜方砷铁矿等的研究。(4)在用化探找金时,要注意对As异常的检查和评价,以免漏掉矿床(体)。(5)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总结
17、一套行之有效的寻找和评价高级变质区高温热液金矿的方法。,三 关于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深度成矿深度的确定对划分成矿类型、研究成果机理及进行矿床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脉状热液金矿成矿深度问题已经引起较广泛的关注,作了不少工作,推动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吕古贤等提出了成矿深度计算中“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的概念。从地质事实及各类资料分析来看,该问题仍未达到完全解决的程度,尚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从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和脉状金矿本身的成矿特点出发,对脉状金矿成矿深度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对该问题的关注。,1 问题的提出及有关研究进展从已有的资料分析,目前人们对脉状热液金矿
18、成矿深度的认识及估算可能比实际的成矿深度要小(浅)。虽然,Lindgren早在1993年的热液矿床分类中就已经提出了高温热液矿床(hypothmal deposits)的成矿深度范围为315km,温度范围为300600C,但传统的看法一直认为绝大多数热液矿床形成于地壳深度5km以内的范围内,这显然与对成矿深度的理解和所采用的方法有关。但是超深钻和近年来脉状金矿勘查和研究结果显示,热液矿床的形成深度可远大于5km。前苏联科拉超深钻11km的深度上的裂隙中仍存在含水热液。再如德国巴伐利亚KTB超深钻中,在9.1km的深度上存在丰富的卤水。这些都是热液矿床可在较大深度上形成的直接证据。,另外,近10
19、多年来的金矿勘查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Nesbit等论证指出加拿大科迪勒拉造山带中所谓的“中温热液”金矿床是由渗到至少15km深度、化学特性上已发生变化的循环大气水形成,大大超出了Lindgren(1933)提出的中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1.24.5km的范围。Barnicot等研究了西澳大利亚太古代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地质体中同变质期形成的Frasers 和Griffins Find两个金矿床,指出太古代从大于20km到小于5km的地壳深度范围内均可形成同期且有成因联系的金矿床,这种认识对深入理解太古代地区金矿成矿机理并扩大其找矿范围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对比太古代不同变质相环境中形成的脉状金
20、矿特征基础上,Groves提出了太古代脉状金矿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crustal continuum model),认为在地壳垂直范围内可连续成矿,成矿深度从近地表到至少15km深。Gebre-Mariam等提出了太古代后生金矿的深度分类,即:浅层次(成)矿床(epizonal,12km)。Groves等通过研究造山带脉状金矿,认为比较通用的中温热液(mesothermal)矿床的含义已经不实用该类矿床的特征,提出最好把造山带金矿分成上述Gebre-Mariam所提出的三个地壳层次类型,成矿深度范围大大超过了Lindgren(1933)的1.24.5km的中温热液矿床范围。笔者赞同这种强调深度
21、的金矿分类方案。另外,刘连登提出形成于近地表1.5km的矿床称为浅成金矿,1.55km间的称为中深成金矿,515km间的为深成金矿。,目前,在评价热液矿床成矿深度时,主要通过地质学方法进行定性估算和通过成矿压力的确定进行定量计算。但是,在利用成矿压力计算成矿深度时,却存在到底是静水压力梯度(10Mpa/km)还是用静岩压力梯度(2633Mpa/km)计算的问题,因为利用不同的压力梯度计算出的深度值差别很大。对此尚无统一的认识,各种文献中存在比较混乱的现象。另外,若压力和深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话,直接用获得的压力值除以压力梯度,能得到真实的深度值吗?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总之,热液脉状金
22、矿可以在较大的地壳深度上形成,同时对其形成深度的研究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地质问题之一。,2 断裂构造对含矿热液活动及成矿深度计算的制约断裂构造是热液脉状金矿最重要的控矿条件。在地壳不同深度上,断裂构造的变形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对流体活动的动力学过程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断裂中含矿流体压力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在地壳5km范围内,断裂活动表现为脆性破裂。主要控制了浅成脉状金矿的产出,其控矿机制为泵吸作用(suction pump)。在516km的地壳范围内,断裂活动表现为韧脆性或脆韧性特点。控制了中成及部分深成金矿。控矿机制为断层阀模式(fault valve)。泵吸及断层阀作用对断裂带流体动力
23、学演化过程的控制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脆性域及脆韧性域内断裂带流体均可表现为周期性演化特点且断裂发生时流体压力发生灾变性变化,但其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断裂带中流体的压力特点表现为垂直分带性。即随深度变化,断裂带流体的压力也发生规律性变化。Sibson利用V(断裂带流体压力与静岩压力之比)对断裂带流体进行分带(图2),即静水压力带(V0.9)。断裂带流体的实际压力由浅到深在静岩压力和静水压力之间变化。因此在利用流体压力进行成矿深度计算时,无论单纯利用静岩压力梯度还是静水压力梯度均不能真实地反映流体活动的实际特点。在小于5km(或流体压力小于40Mpa)时,可用静水压力梯度来计算
24、成矿深度。在大于16km时,流体压力接近静岩压力,可近似用静岩压力梯度来计算成矿深度。但在516km(或压力在40370Mpa)之间,流体压力和深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既不能用静水压力梯度也不能利用静岩压力梯度来计算成矿深度。,3 脉状金矿成矿深度的估算,根据上述分析,热液脉状金矿成矿深度的估算应充分考虑断裂带流体的动力学过程。在利用成矿压力进行成矿深度计算时,作者认为可初步利用Sibson的断裂带流体垂直分带规律来进行。虽然他总结的变化规律可能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但在缺乏更理想的规律之前,笔者认为可暂借鉴他的分带规律。在进行成矿深度估算时,可用投图法和计算法。即可直接利用获得的压力数据投在图2
25、中获得深度数据。此外,笔者依据Sibson的断裂带流体垂直分带曲线,用计算机分段拟合深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式,进而用于成矿深度的计算。得出:在测得的流体压力小于40Mpa时,用静水压力梯度来计算,即用压力除以静水压力梯度(10Mpa/km);测得的流体压力为40220 Mpa时,y=0.0868/(1/x+0.00388)+2;测得的流体压力为220370 Mpa时,y=11+e(X-221.95)/79.075;测得的流体压力为大于370 Mpa时,y=0.0331385x+4.19898。以上公式中y和x分别代表成矿深度和所测得的压力值,单位分别为km和Mpa。,根据上述公式,我们重新计算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造山型 金矿 成矿 理论 实践 教学 讲座 PP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40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