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doc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交通运输部二八年十二月目录第1章 总则11.1编制背景11.2目的和意义31.3指导思想和原则41.4编制依据51.5适用范围7第2章 电子政务网络建设82.1交通运输行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条件82.1.1交通运输政务网络总体结构82.1.2交通运输政务内网92.1.3交通运输政务外网102.2应用系统网络接入要求142.2.1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接入要求142.2.2交通运输政务外网接入要求152.2.3网络带宽计算16第3章 硬件设备选型183.1硬件设备选型原则183.2硬件设备选型要求203.2.1服务器203.2.2存储设备213.2.
2、3网络设备223.2.4安全设备24第4章 系统支撑软件选型274.1系统支撑软件选型原则274.2系统支撑软件选型要求294.2.1操作系统294.2.2中间件294.2.3数据库管理系统304.2.4业务智能软件31第5章 应用软件开发355.1应用软件开发原则355.2应用软件开发要求365.2.1需求分析375.2.2系统设计385.2.3系统实现415.2.4系统测试425.2.5文档管理435.2.6项目管理45第6章 数据交换与应用接入496.1数据交换与应用接入基本原则506.2制定数据交换指标516.3数据交换与应用接入技术路线516.3.1业务数据交换与应用接入技术路线51
3、6.3.2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视频数据交换与接入技术路线536.4数据交换接口规范546.5数据交换安全保障机制55第7章 信息系统安全577.1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原则577.2安全策略指南577.2.1总体策略577.2.2物理层策略587.2.3网络层策略587.2.4系统层策略587.2.5信息交换层策略597.2.6应用层策略597.2.7管理层策略597.3安全措施指南607.3.1安全管理617.3.2交通运输政务内网安全防护637.3.3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的安全防护647.3.4不同信息安全域的信息安全交换657.3.5安全审计657.3.6局部计算环境安全677.3.7数据安全68
4、7.3.8应急响应体系707.3.9安全服务与风险评估70第8章 附则73附录1:术语及缩略语74附录2 :TPC-C估算方法75第1章 总则1.1 编制背景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支持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充分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是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进入“十一五”以来,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交通运输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管理
5、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然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交通运输信息化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中明确提出了“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原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交规划发2006210号)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两级数据中心、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三大应用系统,完善两大门户网站、三个保障体系和一个通信信息基础网络”的建设任务。为落实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
6、五”发展规划,原交通部下发了关于印发2007-2008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实施重点的通知(交规划发2007233号),确定了部级主导建设和推动的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部级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行业示范和试点工程以及“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推广工程等。部级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将以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为重要依托,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向部级层面的汇聚与积累过程中,必然要求不同层级的业务应用系统要互联互通、有效对接;同时,各省级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系统也正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需要相关的标准规范为指导,避免各自为政、低水平开发,规范信息处理工作,保障信息充分交换与共享,使
7、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原交通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的通知(厅科教字2007186号)。在通知中明确指出:面向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急需适用的标准。其中包括加快制订部级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等,对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从而确保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为了规范和指导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建设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加快制定规范部省两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技术规范与
8、标准,从而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益,促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确保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1.2 目的和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交通运输部针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保证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系统在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下能够进行正确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保证交通运输信息化高质量、秩序化的运行和实现数据的高效、准确的传输以及应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降低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成本每个信息化
9、建设工程,都涉及到通信网络、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存储设备、安全系统等硬件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通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规范建设单位对硬件和系统软件的配置和设计,使得硬件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复用,系统软件统一配置要求,从而有效降低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2)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围绕公路、航道、港口、从业人员、经营业户、车辆、船舶等管理对象各要素展开,只是在管理的层次和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各个相关信息系统之间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制定数据共享、交换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与信息共享,
10、从而避免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3)有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工程质量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建设单位和实施单位,每家单位对建设标准、建设要求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规模日益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完整的规范来加以约束,开发出的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必定难以互相集成应用。通过制定硬件配置规范、应用软件开发过程标准等,将从技术标准规范方面提供统一的指导,从而规范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保障工程建设质量。1.3 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及交通运输行业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化技术
11、规范的实施与监督力度,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促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按照网络建设、软件系统建设、硬件系统建设、数据交换与应用接入等技术环节,进行分类指导,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在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整合过程中所急需的技术规范,为部省交通运输信息
12、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充分借鉴,有效融合在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家及各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结合交通运输信息化的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按照统一的建设管理要求,规范应用系统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各类业务应用信息的整合,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1.4 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
13、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4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5.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令第55号);6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交科教发2003461号);7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化指导意见(交科教发2004281号);8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交科教发2005648号)9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交规划发2006 210号);10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信息化2007-2008年实施重点的通知(交规划发2007 233号);11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的通知(厅科教字2007186号)
14、12.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公信安200786号)13.关于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2071号)14. 关于印发电子政务电子认证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密局联20072号)1.5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使用范围包括交通运输部机关,部海事局、救捞局、船级社、职业资格评价中心,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局等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其他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网
15、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可参照执行。凡本技术指南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按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执行。第2章 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各单位在进行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时,必须根据当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条件,严格按照本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网络接入。2.1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条件2.1.1 交通运输政务网络总体结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由交通运输政务内网和交通运输政务外网两部分组成。交通运输政务内网与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物理隔离。交通运输政务网络总体拓扑结构如图2-1。图2-1交通运输政务网络总体拓扑结构2.1.2 交通运输政务内网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是交通运输行业内部传输涉密信
16、息的网络,是全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内部办公网,主要部署交通运输系统内部日常办公业务和公文流转系统、涉密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部长办公系统、内部数据共享平台,与全国政府系统业务网络连接等。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救捞局,航务管理局,各省交通运输厅、港务局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内部办公局域网组成。交通运输部和各省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办公局域网目前尚未实现互联互通,近期将依托国务院办公厅统一规划建设的全国政府系统业务网络实现政务内网连通。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2。图2-2 交通运输政务内网网络拓扑结构目前,交通运输部和各省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密码网实现联通,传输涉密政务信息。该网络与
17、交通运输部政务内网实现了逻辑隔离。2.1.3 交通运输政务外网交通运输政务外网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外部业务办公网,由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水上安全监督子网和交通运输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网组成。它是各级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单位信息交流和开展业务应用的网络系统,也是对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通道。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3。图2-3 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网络拓扑结构2.1.3.1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由核心节点、一类节点和二类节点构成,节点为星型结构,总体为网状结构。核心节点:交通运输部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及交通运输部政务外网局域网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的核心节点。一类节点:包括
18、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新疆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局、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局、5个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局等41个与交通运输部之间业务办公联系紧密、信息交换量大的单位。二类节点:包括交通运输科研院所、港口、院校、地市级(县级)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等有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交换需求的单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按照连接方式,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基于专用线路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是部与41个一类节点单位相连通的专用、高速网络,可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的实时传输,是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的骨干和核心,承载交通运输行业数据量大、实时传输性强
19、的业务应用系统。目前,部已实现与41个一类节点单位间通过租用2M SDH专用线路连接。2基于互联网,采用VPN技术的交通运输行业虚拟专网交通运输行业虚拟专网是连接交通运输部与二类节点单位,基于互联网、采用虚拟专网(VPN)技术实现的专用通信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业务组织灵活和专用性强的特点,是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网络节点较多、私密性较强、需要一定身份确认机制的业务应用系统的接入,也可作为行业信息专网的数据备份链路。2.1.3.2 水上安全监督子网水上安全监督子网是由交通运输部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络系统构成,是连接部海事局、直属海事局及部分派出机构的海事信息网,覆盖全国直属海事系统
20、的各级机构,主要满足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与行政执法,并履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交通运输环保等管理职能,满足对各类船舶、船员、通航环境、事故应急、搜救指挥等业务信息实时、准确、可靠、高速、安全传输和共享的要求。目前,部海事局至直属海事局,直属海事局至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至派出机构及以下三级网络连接率分别为100、99.34、76.1,部分地区实现了全网覆盖,并已在上海海事局建立了海事信息备份中心系统。2.1.3.3 交通运输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网交通运输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网是由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各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面向公众服务的网络应用系统组成,以交通运输政府
21、网站群为门户,为公众提供交通运输政务和业务信息服务的网络,是交通运输行业对外沟通和服务社会公众的网络平台。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以及若干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均部署在该网上应用,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局、委)均建立了政府网站,部分地市、县市交通运输局(委)也建立了政府网站。2.2 应用系统网络接入要求2.2.1 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接入要求由于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承担着涉密的政务信息传输任务,因此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进行交通运输政务内网建设及应用系统接入时,必须严格遵循如下要求:n 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完全物理隔离 各级节点接入政务内网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必须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 内网计算机、
22、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不得采用电话拨号、交替插拨、双网卡等任何方式接入政务外网; 不得擅自修改或删除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网络配置; 不得擅自安装网络设备; 严禁带有无线设备的笔记本电脑接入政务内网; 严禁移动存储介质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交替使用。 n 未经批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政务内网服务器及核心网络设备设专用区域。n 严格控制政务内网用户的访问操作权限(如授权、读、写、删除、复制、打印等)。n 建立应用系统接入政务内网审核登记制度。需在政务内网部署的业务应用系统,必须经交通运输政务内网网管中心技术审核、交通运输部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后方可接入。n 涉密的应用系统必须部署在政务内网,并遵循政
23、务内网制定的开发标准和规范。2.2.2 交通运输政务外网接入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性业务系统部署在交通运输政务外网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上。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的信息系统原则上接入政务外网的交通运输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网(国际互联网),并须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措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将建立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并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信任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接入交通运输行业公众信息服务网必须遵循国家有关互联网接入要求。接入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必须符合以下要求:n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必须与国际互联网和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逻辑隔离。n 各节点交通运输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运输 电子政务 网络 业务 应用 系统 建设 技术 指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9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