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评简介427.doc
《张高评简介4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高评简介427.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張高評簡介2008.4.27張高評,1949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士、省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文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藝術研究所所長、語文中心主任、中國文學系系所主任。現任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校務顧問、中國文學系教授。研治春秋左氏傳、史記、唐宋詩、詩話學、宋代文藝理論、古文義法。致力推廣實用中文,盡心研發人文創意。著有:左傳導讀、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左傳之文韜、左傳之武略、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左傳史記與書法史筆等左傳學專著七種。又出版唐宋詩研究專著:唐詩三百首鑑賞(與黃永武先生合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
2、與代雄、宋詩特色研究、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等八種。撰成待出版之專著:宋詩體派敘錄、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唐宋詩風之異同、選題學與學術研究等三種。明清史學專著:黃梨洲及其史學一種。曾主編臺灣版全宋詩(與黃永武先生共同主持);又主編宋詩論文選輯(全三冊)、宋詩綜論叢編、史記研究粹編(全二冊)、古文觀止鑑賞(上下冊)、實用中文寫作學、實用中文寫作學續編、實用中文寫作學三編、文學數位製作與教學、宋代文學之會通與流變、金元明文學之整合研究、清代文學與學術、典範與創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文與創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實用
3、中文講義(上下)等十五種20冊。其他,尚發表論文180餘篇。創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並擔任主編(1-15)。姓名:張高評 服務機關: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8.4.28壹、論文及著述A. 期刊論文01. 張高評,2008,白戰體與宋詩之創意造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已接受刊登。02. 張高評,2008.03,薄薄酒詩與創意研發蘇軾、黃庭堅與南宋詩人之同題競作,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春季號),P.137-166。03. 張高評,2007.12,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學報第42期,P.177-205。04. 張高評,2007.12,印
4、刷傳媒與南宋詠史詩之嬗變以遺民陳普詠史組詩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11期,P.313-356。05. 張高評,2007.12,史書之傳播與南宋詠史詩之反饋以楊萬里、范成大、陸游詩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0期),P.121-150。06. 張高評,2007.10,印刷傳媒之崛起與宋詩特色之形成,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P.39-78。07. 張高評,2007.10,經學與文學的會通,武漢大學文學院主編長江學術總第16期(2007年第四期),P.27-37。08. 張高評,2007.10,從資書為詩到比興寄託:陸游讀詩詩析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7期,P.2
5、83-312。09. 張高評,2007.9,蘇轍春秋集解以史傳經初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總第47期,P.12-25。10. 張高評,2007.9,論文之選題與規劃,書目季刊第41卷第2期,P.1-34。11. 張高評,2007.06,從創造思維談宋詩特色以創造性模仿、求異思維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4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1-32。12. 張高評,2007.06,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10期,P.227-270。13. 張高評,2007.04,印刷傳媒與宋詩之學唐變唐博觀約取與宋刊唐詩選集,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P.1
6、-44。14. 張高評,2007.03,明妃曲之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王昭君之悲怨不幸與琵琶傳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九期(春季號),P.85-114。15. 張高評,2007.03,新變自得宋詩創造精神,日本早稻田大學,宋代詩文研究會會誌橄欖第十四號, P.5-37。16. 張高評,2007.02,評蘇雪林東坡詩論與宋詩特色,中國蘇軾研究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P.63-8217. 張高評,2006.12,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廿四卷第二期(總第49號),P.191-223。18. 張高評,2006.12,同題競作與宋詩之遺妍開發以陽關圖、續麗人行為例,
7、文與哲第九期,P.225-262。19. 張高評,2006.12,命名取號的策略,國文天地22卷7期(總259期),P.33-47。20. 張高評,2006.12,宋代禽言詩與化俗為雅從遺妍開發、創意造語切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三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23-54。21. 張高評,2006.06,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下)兼論印本圖書對學風文教之影響,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二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1-44。22. 張高評,2005.12,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上)印本之普及與朝廷之監控,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一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1-36。23. 張
8、高評,2005.06,管錐編論左傳之敘事與記言錢鍾書之左傳學,國學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P.351-384。24. 張高評,2005.06,傳世經典的致用和創新,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3期(總第33期),論著精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P.81-84。25. 張高評,2005.04,臺灣春秋經傳研究與博士論文,文史知識2004年第七期,北京:中華書局,P.120-127。26. 張高評,2005.01,傳世經典的致用和創新,武漢大學文學院主編長江學術第七輯,P.61-70。27. 張高評,2005.01,臺灣宋詩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2-
9、2003),武漢大學出版社,P.184-202。28. 張高評,2004.12,詠史詩與書法史筆以北宋史家詠史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33-80。29. 張高評,2004.12,臺灣宋詩研究的現況與展望,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12期,北京: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P.97-106;原載湖北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P.18-27。30. 張高評,2004.11,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下),漢學研究通訊23卷4期(總92期),P.1-10。31. 張高評,2004.09,辛棄疾詠物詩與唐宋詩之流變,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5
10、期,P.23-31。32. 張高評,2004.08,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上),漢學研究通訊23卷3期(總91期),P.1-18。33. 張高評,2004.07,蘇軾遷謫與山水紀遊詩之新變兼論道家思想與生命安頓,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P.219-248。34. 張高評,2004.07,臺灣春秋經傳研究之師承與論著,江海學刊2004年第四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P.163-169。35. 張高評,2004.06,春秋經傳研究選題舉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二期,P.1-10。36. 張高評,2004.05,經學與文學的會通,明道文藝338期,P
11、.97-113。37. 張高評,2003.12,春秋經傳研究之未來展望,文與哲第3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P.65-88。38. 張高評,2003.12,學科整合與宋詩研究宋詩研究方法論之一,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九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55-84。39. 張高評,2003.11,從詠花詩看宋詩之開拓與新變,新宋學第2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P.343-356。40. 張高評,2003.05,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國文天地18卷12期(總216期),P81-95。41. 張高評,2003.01,古典散文的主題和技巧以唐宋古文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18卷9期(總213期),P44-51。4
12、2. 張高評,2002.12,從宋代文學研究叢刊談宋詩研究之面向和選題(代序),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8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1-6。43. 張高評,2002.12,南宋使金詩與邊塞詩之轉折,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8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147-192。44. 張高評,2002.06,清初宗唐詩話與唐宋詩之爭以宋詩得失論為考察重點,香港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第1期,臺北:學生書局,P83-158。45. 張高評,2002.04,史記之書法與史筆,思想家第二輯(中國學術與中國思想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P401-423。46. 張高評,2001.12,蘇軾蘇轍邊塞詩之主題與
13、風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7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111-140。47. 張高評,2001.10,清代學術研究選題舉例,清代學術研究通訊第五期,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清代學術研究中心,P7-26。48. 張高評,2001.09,左傳據事直書與以史傳經,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P.175-189。49. 林朝成 張高評,2001.09,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P.135-156。高雄:佛光山普門學報第九期,P135-156。50. 張高評,2001.05,千古創格,絕世奇文李清照聲聲慢詞賞析,國文天地16卷12期,P.89-92。51. 張高評
14、,2001.02,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一期(總77期),P.6-19。52. 張高評,2001.01,左傳外交辭令的典範燭之武退秦師文章鑑賞,國文天地16卷8期,P.95-98。53. 張高評,2000.12,古籍整理與文學風尚杜甫詩集之整理與宋詩宗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23-56。54. 張高評,2000.12,會通與宋代詩學宋詩話以春秋書法論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四期,P.1-27。55. 張高評,2000.12,以詩為詞,開創豪放詞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鑑賞,國文天地16卷7期,P.4-7。56. 張高評,2000.05,
15、王安石明妃曲及其寫作特色,國文天地15卷12期,P.62-67。57. 張高評,2000.05,談詩歌鑑賞的方法,南一教學快訊第1輯,P.1-6。58. 張高評,2000.02,從新變代雄論宋詩之價值與地位,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P.124-161。59. 張高評,1999.12,唐宋昭君詩的文獻學意義以昭君和親的反思為例,新國學第一卷,成都:巴蜀書社,P.154-173。60. 張高評,1999.11,教戰守策賞析,國文天地15卷6期,P.85-86。61. 張高評,1999.11,遊褒禪山記賞析,國文天地15卷6期,P.86-88。62. 張高評,1999.10,留侯論
16、賞析,國文天地15卷5期,P.89-92。63. 張高評,1999.10,黃州快哉亭記賞析,國文天地15卷5期,P.93-97。64. 張高評,1999.09,黃岡竹樓記賞析,國文天地15卷4期,P.86-89。65. 張高評,1999.09,岳陽樓記賞析,國文天地15卷4期,P.90-94。66. 張高評,1999.09,義理辭章入眼來古文觀止與語文表達能力,新講臺第3期,P.33-35。67. 張高評,1999.02,左氏傳,國文天地14卷9期,P.12-15。68. 張高評,1998.11,文苑長青樹古文,國文天地14卷6期,P21-25。69. 張高評,1998.09, 史家筆法與宋代
17、詩學以宋人詩話筆記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83-98。70. 張高評,1998.09,古代編纂別集全集的體例和意義,文訊155期,台北文訊雜誌社,P.36-38。71. 張高評,1998.06,從會通化成論宋詩之新變與價值,漢學研究16 卷 1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P.235-265。72. 張高評,1998.05,宋詩研究的面向和方法,成大中文學報第6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P.85-99。73. 張高評,1998.01,新變代雄與宋詩之文學史地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P.166-169。74. 張高評,1997.09,宋代文學
18、研究面面觀(代序),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P.1-8。75. 張高評,1997.09,春秋書法與宋代詩學以宋人筆記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71-101。76. 張高評,1997.05,蘇黃以書道喻詩與宋代詩學之會通,成大中文學報第五期,P.249-282。77. 張高評,1996.12,新變代雄與宋詩之文學史地位,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輯,四川大學出版社,P.17-27。78. 張高評,1996.09,和合集成與宋詩之新變從宋詩特色談以史筆為詩之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17-38。79. 張高評,1996.02,破體出位
19、與宋代文學的整合研究,楊海明唐宋詞史代序,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1-3。80. 張高評,1995.04,左傳預言之基型與作用,經學研究論叢第三輯, P.149-164。81. 張高評,1995.04,國文科教學資料之參考與利用,高中圖書館館訊第十一期,教育部中教司,P.46-51。82. 張高評,1995.03,不犯正位與宋詩特色,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87-126。83. 張高評,1994.10,左傳學研究之現況與趨向,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聖環圖書公司,P.63-70。84. 張高評,1994.09,王水照蘇軾論稿讀後-蘇軾論稿代序,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P.1-1
20、0。85. 張高評,1994.09,詩禪交融與宋詩研究,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序,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1-2。86. 張高評,1994.06,如何利用圖書館實施國文科教學-以高中國文第三冊為例,八十二學年度北區高中國文科教師圖書館利用教育研習會研習實錄, 南投:埔里高中,P.82-99。87. 張高評,1994.06,司馬遷與傳記文學,國語文教育通訊,第8期, 台南師院,P.1-15。88. 張高評,1994.06,談作文與修辭,國語文演講專輯,高雄市七賢國民小學輔導叢書之三十八,P.1-39。89. 張高評,1994.04,雜劇藝術對宋詩之啟示民間文學對蘇黃詩歌之影響, 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
21、2 期,P.1-30。90. 張高評,1994.02,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P.1-40。91. 張高評,1993.12,南雷詩歷與傳記詩學,國立編譯館館刊22卷2期,P.113-128;又見1995.02, 方祖猷等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285-301。92. 張高評,1993.11,談詩歌語言與言外之意(下),國文天地9卷6期,P.51-57。93. 張高評,1993.09,談詩歌語言與言外之意(上),國文天地9卷4期,P.42-46。94. 張高評,1993.03,宋詩在詩史上之價值宋詩綜論叢編代序,高雄市麗
22、文出版社,P.1-3。95. 張高評,1993.03,黃庭堅、江西詩派與宋詩研究,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代序,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P.967-971。96. 張高評,1992.11,臺灣版全宋詩編纂體例選刊,成大中文學報第1期,P.125-163。97. 張高評,1992.08,從結構對列之研究論中學作文改善之道,香港大學1988年中文科課教法研討會論文,國文天地8卷3期,P.58-71。98. 張高評,1992.06,宋詩與化俗為雅,國立編譯館館刊21卷1期,P.93-118。99. 張高評,1992.06,縱橫捭闔的奇謀妙計(四) 示以疑形,乖其所往,思源17期,P.10-11。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高评 简介 42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8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