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历程及其合作内核变迁研究.doc
《农信社改革历程及其合作内核变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信社改革历程及其合作内核变迁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信社改革历程及其合作内核变迁研究 摘 要: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提出过种种改革设想,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争论核心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前进的方向和未来的归宿:要回归合作本质,还是进行股份制改造,走商业化运作的可持续之路。通过回顾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路径选择,评述了其合作本质的变迁,同时提出顺应市场的自主抉择、分化组合以及渐进式的增量改革等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合作本质 1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历程 1.1 19491996年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1957年底,全国成立由农民“自愿入股”的农村信用社8.8万多个,绝大部分地区实现
2、了“一乡一社” 。 20世纪70年代国家将信用社先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后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实际上走上了“官办”的道路。这是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农村信用社所呈现出的是仅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 1984年以恢复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为目的,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开始了以上述“三性”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但事与愿违。实行经营责任制后,农信社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存贷业务占当时农村金融市场的六成以上。可由于其“官办”的行政色彩日趋浓厚,恢复“三性”成为一纸空文。 1.2 1996年改革方案 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农
3、信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逐步改革为“由农民入股、有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 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信用社从越走越远的“官办”路上拉回来,重新赋予“民办合作金融”的性质。 1996年的方案认识到农村信用合作社背离合作性质的现状,提出在一些地方设立农村合作银行的设想。但是随后1997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指出,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实际上又否定了1996年的方案。因此尽管在1996年就提出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大胆设想,但是直到2003年4月8日,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浙江宁波
4、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才正式挂牌。 1.3 1998年改革方案 1998年,国务院转发了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整顿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做了新的安排。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按合作制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总体思路,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合作金融组织,促进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完善发展。但事实上,我国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多数尽管有“信用合作”之名,却缺乏“信用合作”之实,许多农村信用合作社事实上进行的是商业化的经营。因此,1998年的方案注定是一个难以成功的方案。所以很快2003年的改革方案就问世了。 1.4 2003年改革方案 2
5、003年,为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步伐,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确定了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而且,2003年方案指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模式有以下三种: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基础上建立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结构和县乡镇二级法人结构;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据2008年9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5家)。 方案设计的三种改革模式应该说是承认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2003年方案“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信社 改革 历程 及其 合作 内核 变迁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8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