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最新5篇心得感想.doc
《离骚最新5篇心得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最新5篇心得感想.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离骚最新5篇心得感想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离骚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离骚心得体会1我是先知道屈原,隔多年才读离骚的。我非常的热爱和崇敬屈原,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他有着高洁傲岸的人格,因为他文采卓绝。他的不朽之作离骚更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诗歌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以前我对于离骚只是零星的看过一些,经过老师后讲解,对屈原其人其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为“离骚者,犹离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这恰是对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是那么的忧国忧民,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扼腕而叹。在离骚的开端,诗人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他的尊贵不凡和崇高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既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献身国家的愿望。“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中的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急、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每看至此,我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青春过半,事
3、业无成,怎能坐视时光飞逝而无动于衷!诗人不但有理想,更有为理想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诗人在其爱国理想不能为国君世人所理解、并受到守旧贵族打击和迫害时,他感到了苦闷、孤独和愤懑,以致强烈的失望;但诗人却决不屈服,在诗篇中反复申说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如此悲壮之言语,如此高洁之人格,读之让我潸然泪下,为自己曾经的动摇而羞愧。人,可以不是英雄,但必须要有自己的操守,要有坚贞的品质。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不怕挫折,能够忍受莫大的痛苦。诗人在自己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
4、害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追求亦产生了一时的困惑,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前朝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至此,诗人那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高贵的心性、傲岸的情怀、唯美的思想,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事永存。读离骚心得体会2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5、。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
6、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读好离骚
7、,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读离骚心得体会3读书很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卧;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烛月光;或一点清阴,或一抹夕阳;或数株芭蕉,或一带远山。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一般热情,凝成一丝淡定。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
8、样,是两心投契,是以身相许,是默然沉浸,是静静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读书,让我与屈原为伴,共和离骚。只是奈何不了汩罗江流水汤汤,混沌不清,淹没了岸边的绿地,冲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尽管“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绿地里,依旧追寻着那最圣洁的芳草。读书让我与张岱邂逅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饮热酒,畅谈人生,痴人相对,两顾却无言。虽是寒冬季节,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装饰我心中的那片绿地。因为雪的纯真,让心中的绿地变的如一张毫无杂质的地毯,温暖了我的心灵。无奈那个时年已经过去,物非人亦非。读书犹如让我听清风微拂,看柳絮纷飞心里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梦中,不
9、肯醒来,不敢醒来。生怕汽车的鸣笛,烟尘的污染,纷纷扰扰,破坏这古朴宁静的分分秒秒。读书让我悠然,幽然,忧忧然。当时间的风吹过汩罗江岸的芳草,拂过苏轼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黄花,飘飞了湖心亭的那场雪;当现代文明将这原有的纯洁、诗意唯美渐渐腐蚀,如同一阵寒冷的秋风荒芜了原有的绿意,心灵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黄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绿地亦瘦了。我的耳边不断地响起荷尔德林诗意地栖息的呼唤,我着迷地追寻一股清凉的风吹绿彼岸,吹遍田野。可是,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却天可奈何花落去,在心中绿地独徘徊,彷徨又惆怅。初中时读过一则佛经故事,故事中的老和尚,每天坚持扫地,从山门扫到山下,扫地的时候,经常唱一首偈语:扫地
10、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人生何处不净地。当时读这则故事,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则故事也有了自己的禅机。其实,在喧嚣的社会中,选择读书,何尝不是清扫心地的过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名言即是读书人千锤百炼得出的历史感悟,也是读书人内心深处的呐喊。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自己的内心远离江湖的是是非非,又何必管尘世间车水马龙之门。日子久了,心中的那份幽静便如天街小雨,慢慢酥倒你的一颗曾经浮躁的心。然而如果你的内心马蹄声声,剑气如虹,即使身在万籁俱寂的深山
11、,也得不到半点的清静,又何谈读几页书,清扫自己的心地,使之成为净地呢?“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当然,这里的书是历经的开卷有益的好书。好书隐藏着巨大的秘密!道本无言,文以显道。通过读书,浮躁的内心能在喧嚣的红尘中打开一扇灵魂的窗,让灵魂的洁净展现在的碧蓝如洗的天空之下。让心灵借助文字读书这一“火把”的光亮,我们可以穿越那遥远的历史,窥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进入另一个干净的灵魂家园。夜晚,一盏孤灯在案,一杯清茶幽香,从书海中取一瓢啜饮,端详着那些内心欢喜的文字,隐隐能感受到其中的祥和与宁静,一盏心杯似水平。心中渐渐明朗,疲惫渐渐消散,心境的枝枝丫丫毛毛草草,都被梳理得清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最新 心得 感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