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doc
《人教版小学六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doc(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学校年级学科教者(20122013)学年度 第( 1 )学期第一单元 位置一、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二、教学中应注意: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目标: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
2、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四、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五、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五、教学总课时:2课时年级六学科数学课时一时间课题位置课型新授主备人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导入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三、导学教学例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学生
3、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小结例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练习: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例2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
4、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四、导疏(一)练习练习一第4题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练习一第6题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
5、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二)作业练习一第1、2、5、7、8题。五、导评二、导疑1你能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吗?2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3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后感 年级六学科数学课时二时间课题位置课型练习课主备人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
6、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基础练习1、练一练。(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二、专项练习1、第6题。(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2、第7题(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3、第8
7、题(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三、作业说一说。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通常情况第1个数据表示什么?第2个数据表示什么?教后感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单元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单元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单元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
8、解答这类应用题。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年级六学科课时一时间课题分数乘整数课型新授主备人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 导入1.出示复习题。(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2)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二、导疑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2。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3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4照点A的方法平移
9、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7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三、导学利用教学分数乘法。想想看,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
10、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教学例2(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四、导疏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五、导评1.分数乘以整数的
11、意义是什么?2.分数乘以整数应该怎么算?引出课题。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年级六学科数学课时二时间课题一个数乘分
12、数课型新授主备人学习目标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导入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导疑三、导学1、教学例3(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3)
1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4、教学例4(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151(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四、导疏1、练习三第6题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
14、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作业练习二第3、7、8、10题。五、导评1.分数乘以分数该怎么计算?2.分数乘以分数怎么计算更简便?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后感 年级六学科数学课时三时间课题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课型新授主备人学习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
15、些简便计算。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导入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1)36215 (2)5673 (3)15(3427)二、导疑三、导学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1) (2) (3) (4)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1
16、)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4、教学例6(1)出示:,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2)出示:,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
17、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四、导疏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五、导评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3.混合运算的顺序对分数来说适用吗?4.运算的定律对分数适用吗?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在观察、迁移
18、、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教后感 年级六学科数学课时时间课题分数乘法课型新授主备人学习目标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教具教学过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一、导入、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12、列式计算。()的是多少?()的是多少?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二、导疑三、导学1、教学例1(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3)在分析
19、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四、导疏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2000只。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五、导评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能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级数 学全册导学案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8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