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
《《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让“模仿”迷失“自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别让“模仿”迷失“自我” 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荚)埃哈伯德.我刚做教师的那几年,总是模仿师傅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听一节再上一节同样的课。短短几年,我摆脱了一个青年教师的稚气,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我把眼光朝向仰慕的名师,他们幽默洒脱的课堂语言、巧妙独特的教学设计、机智无痕的引导点拨无时不牵引着我向他们学习,渴望有一天也能在课堂上如此智慧潇洒。模仿名师的课,上出名师的“味”,一度成了我锤炼课堂教学的法宝。今年三月,我与本校三位青年教师一起上课争夺参加省“杏坛杯”比赛资格,“模仿”让我在备课中迷失了“自我”。 一、寻寻觅觅,如获至宝 我选
2、择上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这是公开课中的“老龄课”,要上出新意是很难的。和以往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查找有关课例,尤其是公开发表的和名师的课 例,这上面将会有许多新的吸引入眼球的好设计,在多方寻找比较后,我找到了一份名师的课堂实录。它的设计不寻常,一般情况下是以教材给定的几个分数为例,说说图中的分数是怎么表示的,再抽象出单位“1”,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进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而这位名师的课是通过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分别操作表示1/4,3/4,1/,/,逐层深入理解这几个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概括具体的分数到概括不确定的1/,/,直至独立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每一次概括,学生都是在大量具
3、体实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得到这份教案,我如获至宝,认真熟读实录上的每个提问,记忆每个环节的设计,甚至记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每种回答。在熟记教案后自我感觉已对这份教案胸有成竹,对课堂和学生已了如指掌。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二、自尝苦果,百思不解 第一次试教: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信心百倍地开始上课。学生非常配合,每一次操作都很认真,都能按要求去做,每一个问题也都能得到我意料中的答案,可遗憾的是:分数的意义还未来得及概括、单位“1”也没来得及揭示下课铃就响了。虽然听课老师一致评价:操作层次清晰,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概括,分数的意义已是呼之欲出,单位“1”也已被学生理解,就差名称揭示了。但这堂课
4、的重点是概括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并能加以应用理解生活中分数的意义,前面再精彩,目标都没达成,注定是一堂失败的课。我明明是按名师的课按部就班地上了,课也非常顺利,怎么就来不及呢?我百思不解,如何在前面的操作中挤出时间来成了我苦苦思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请学生准备水彩笔,这样涂色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操作汇报的人数;拓展性问题如“观察1/的图,你发现了什么?”少请几人回答,点到为止, 第二次试教:对以上细节改进后,特意邀请了本校的数学特级教师杨老师听课。如此改进后,虽然使新授部分比较完整了,但精心设计的练习一道也没能做,更糟糕的是急于赶时间,该操作的没等学生完成就匆匆收场,该有精彩纷呈
5、的地方也因思考不充分而举手的廖廖无几,学生就像一群被赶的鸭子,疲惫中更显出课堂的沉闷。我郁闷到了极点,反复思索原因。杨老师抛下几个问题让我思考:你为什么要安排四次操作?每次操作是否能为你的目标服务?是呀,为什么要四次操作?是可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那表示1/4和表示3/4能不能合并成一次操作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一定要操作吗?能否直接从直观图人手呢?涂色表示吉有没有必要?三年级第二学期书后就已经有表示12根小棒的去这样的操作题了,到五年级还有这个必要吗?表示/仅仅是为了得到几个不同的分数吗,还能借此更深人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吗?在杨老师让我思索的问题中我又想到了这么多之前从没想过的问题,因为对名
6、师的仰望,使我从没怀疑过他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盲目的模仿似一层面纱使我迷茫而不细细分析,就算第二次试教的细微改动也只想如何把名师的精神能全盘贯彻在我的课堂上。三、忍痛割“爱”,豁然开朗上课至今我第一次细细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材,品味教师用书的每句话,拿出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认真研究,看看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达到什么程度?五年级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本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又是什么?经过这次再学习,我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别让“模仿”迷失“自我” 模仿 迷失 自我 小学 数学 教学 反思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