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科学教学的思考.doc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科学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科学教学的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科学教学的思考论文摘要: 为了让学生尽量掌握科学研究的现有成果,科学教科书按照成功模式来处理各种科学理论和实验,这种做法应当说是有效的,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如前所述,把动、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科学在本质上则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这样,如何使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科学形象与科学进步的实际保持一致,以便让学生在掌握大量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本质观,便成为科学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创造性、理论、实验享有指导美国跨世纪科学教育改革“圣经”之誉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把理解科学的以下
2、三方面本质作为科学素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l)科学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观是可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2)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科学作解释和预测、科学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科学反对权威;3)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被分成专门领域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存在着普遍的伦理原则、科学家既作为专家又作为公民参加公共事务。显然,理解科学的相对性科学素养教育目的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此而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科学教学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教育后果:1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科学观。具体表现在:1)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由于传统科
3、学教科书介绍和解释了公认的科学理论,说明了这些理论的许多或全部运用,教学时又用示范性的观察和实验作证明,从而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规则、定律和理论已经完美地表述了科学内容,只要从教科书中还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入手,就可以进入科学前沿。学生在毫不怀疑地接受这些“科学真理”,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时,感到没有必要证明所使用的每一个概念都合理,也不会积极开辟和确立新的研究领域。2)错误的科学方法论。传统科学课程编制采用成功模式,即选入教科书中的内容只涉及部分科学家的部分工作,而这部分工作又很容易被看成是取得了教科书中的科学成就,却忽略科学家所走的弯路和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教科书在反映科学成就时
4、很少考虑历史,是抛弃科学发现与进步的真实背景,只是吸取成果。具体教学时,因种种原因许多教师也是照本宣科。结果使学生认为,科学方法实际上就是那些收集教授科学材料以及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推理的观察、实验等方法,正确地运用它们就会获得书中的结果,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时自然也会认定或选择这些方法,误以为它们能保证研究成功,一定取得预期结果。3)片面的科学发展观。由于传统课程和教学没能反映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使科学变相为一堆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2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由于科学教科书力图向学生提供某一领域公认的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科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又特别强调这些科学知识和数学公式
5、如何重要,结果使学生陷入死记科学概念和定律、机械套用公式解题的努力中。习题的正确解答又反过来为教科书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明。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乃至教师都坚信掌握和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足够的,从而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3助长了科学主义的盛行。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的相对性,把科学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来教学、背诵和考试,忽视科学知识的真正形成过程,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程序与方法的训练,实际上等于忽视科学的局限性,使学生误以为科学不可错和无所不能,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进而导致科学
6、迷信和科学崇拜,而这正是科学主义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 我从自己了解的科学(自然)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需要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一、教师以学生获得知识为目标,以学生懂得知识为宗旨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材料提供、主导的方式方法)都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道路”上一路顺风地按部就班到达“目的地”。表面看来也符合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学生也在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但是,这种探究人为控制太多,一些应让学生经历的关键探究环节被教师悄悄地包办代替了,这样学生经历的科学探究历程
7、就很不完整了,那又怎么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呢?学生的学习又怎么能真正以探究为核心呢?比如花的结构教学时教师提供白菜花、桃花、镊子,让学生解剖、观察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判断二月兰花、桑树花、南瓜花、紫茉莉花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而结束本课。如果换个思路设计就会不一样:先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不同的花(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以及它的花),再让学生把花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交流认识采集来的花,教师指导解剖花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解剖、观察、分析、概括出花的共同特征,组织学生交流,最后再由教师提供几种花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完全花,可能就好得多了。二、教师把探究限制在课堂内,忽略了探究是每
8、时每刻都存在,忽略了探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在教材没有安排课前考察或课后研究的内容,教师是绝不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安排,教学时实在需要第一手资料,教师宁愿代劳或是加以“点拨”而代之,很明显,这样经历的探究历程很不完整。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探究是在教师提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学生又怎么能形成时时、事事都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分析、研究的好习惯呢?又怎么能实现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呢?有些教学内容很显然需要学生课前进行专项考察探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整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进入课堂探究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
9、践检验中又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又可获得新的知识。在教学中要遵循“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的原则。例如,生锈与防锈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采取提供生锈的金属物品,让学生观察汇报各种金属生锈的颜色,学生汇报时出现了同一种金属生绣的颜色不同,当时教师也无法给学生说清,只好权威地说:“某种金属的锈是某种色”(以教师用书为标准)。然而,教师如果让学生课前搜集、观察各种生锈的金属物品,记录好该金属搜集时间、地点、环境、金属种类、锈的颜色以及发现和问题,学生可进行研究和请教别人。课堂上让学生在同组交流以搜集小组内的事实材料、发现和问题,再让小组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以使学生搜集到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行 教育体制 科学 教学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