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江南地区的开发》(听课后评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评《江南地区的开发》(听课后评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评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内容不好上。七年级的学生本身对经济发展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要在一节课4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还要理解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经济有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 刘老师的课堂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主要有:1、教学环节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的这节内容着重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师大版先简单概述了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概况,再介绍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两种版本在编排上各有侧重。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先讲原因,再将表现,会非常枯燥。北京丰台区太平桥中学刘琳老师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2、将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秦汉时期江南农业状况,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三是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最后为学生探究部分,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建议。 这样的教学流程设置简洁,明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学生先了解江南经济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状况,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在江南,不同时期却出现不同状况呢?”2、 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 “秦汉时期江南农业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建议”,四个环节都由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本组的一名代表
3、发言,反馈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视屏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学生最原生态的表现你能看见学生互相交流时认真的神态;埋头写答案时的犹豫;你能听清有学生在商讨答案前先分析题目的声音;回答问题时口头用语很多,极少用书面用语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代表本组发言的,有补充回答的,也有集体回答问题的。可以说,学生们在这节课上动眼、动口、动手也动脑了。3、教师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如:(1)回答问题时关注到还没有发过言的小组和个人, (2)注意到学生回答中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如:学生回答“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老师立即让大家思考“现在”指什么时候,以前指什么时期,从而强调“是
4、魏晋南北朝时的江南比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了” (3)学生没读准或不会读的字特意挑出来正音,如:火耕水耨nou;贾,指交易活动时读gu (4)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4、 课堂教学中的新意: 由江南经济的开发联系到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强调前者的开发含有被动因素,后者是主动开发;学生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建议之后,老师建议大家将来有志于西部的发展,将历史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并上升到思想教育层面。 我始终觉得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众多优点之中也会有一些不足,刘老师的这节课也一样。1、 时间分配上出现的问题: (1)“秦汉时期江南农业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
5、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建议”四部分,重点难点集中在哪里?后三项内容中。刘老师的第一项很从容,可是老师在教学后面三部分时不断对学生说“快速”“因为时间关系就不.”,显得有一些急躁,匆忙。 建议:当一组代表讲完本组答案后,老师提醒后边的发言是对前者发言内容的补充和纠正。 (2)当学生对史记材料分析和解答时,让学生总结或老师指导做材料题的方法先看问题,再读材料,最后作答,这样不仅能避免一些同学盲目作答的情况出现,还能为下一个材料的学习节省时间。2、 正因为时间不足,所以我们看到老师越俎代庖的现象发生了。 如:课件展示了南方的开发地图,老师点击完画面之后,自己将结论讲出来了。这是一个读图学史的设计,而老师在仓促之中破坏了学生课堂上自然生成知识结论。 总的说来,这节课刘老师对课本内容进行的有机整合,我很赞同,课堂问题的设置恰到好处,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设计我很欣赏。对照刘老师流畅、生动而又不失深度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急需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方面多做改进,希望我的课堂也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思想的平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