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默认分类 2008-01-06 16:55:43 阅读8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l 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闺/宫怨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而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诗,由于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类似性,所以我更趋向于将这两种诗并成为怨妇诗。我在读这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怨妇诗中,我看到了一些中国古代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有思想层面的,更有社会政治层面所存
2、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角,不但有哪些深藏闺阁中不谙世事的怨妇们,甚至包括可能与此关联性不大的文人阶层,甚至王侯将相阶层。所以,我认为怨妇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无限乾坤,它甚至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无数人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台,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这里演绎着他们的矛盾的性格,冲突的经历以及悲剧的人生。l 关键词:怨妇诗、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怨恨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怨妇诗的产生与发展怨妇诗起源于周代:诗经小雅有一篇白华,据朱熹诗集传,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因此,宫怨诗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延绵不绝。怨妇诗在诗经里尤多,像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
3、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早期怨妇诗的代表。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古诗行行重行行,曹植美女篇,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以及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懊侬歌里的部分作品等;在闺怨诗中还看到,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丈夫出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古别离)这与王西厢里临别之际莺莺告诫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样,都唯恐其夫另觅新欢,劝其夫“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特别是东汉以来,随着游宦、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地
4、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官本位”的意识与日俱增,往往“去其邑里”,多方游处而经久不归,遂使“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古语所谓“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上述一类以游子妇为叙写对象的闺怨诗便真切地表现了女性对此的忧怨心情。可以说,怨妇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它应时代而生。抒发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心中无限的苦闷,她们以着流水般的行文将心中的苦楚化为美妙的诗篇。在怨妇诗中,怨妇们以着细腻的笔触,将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所产生的那种心理状态浓墨重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一
5、方面会不自觉地被诗中那悲伤的色调所牵动,所触动,另一方面在怨妇诗中的委婉深长,含蓄无限,恰当的比兴,浅而深的艺术风格所感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统治阶级对女子的行为做出了种种限制,提倡在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女子毋妒忌,使得那些怨妇们,心中虽有怨意,但却不敢抒发,我发现,真正出自女子之手的怨妇诗变少了,而出现了一个可能并不是新的现象,男子也似有须眉不让巾帼之势,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男子成为了怨妇诗的主要作者。但综观那些怨妇诗,基本上是抒发心中不得意,男子借女子之口,将感情细化。同时,文人墨客虽然属于士人阶层,属于古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是,他们
6、的地位却相对的不稳定,使得大部分文人墨客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怨妇情结”,正是这种特殊而奇怪的情结,使得怨妇诗同中国的其它类型的诗歌一样在唐宋迎来了其鼎盛时期,同时在历朝历代都未曾消失。中国的怨妇诗之所以能够如此繁盛,并且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喜好,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发展的奇特顺序造成的。不少文学家都认为,一个完整的诗歌发展顺序应该是,首先发展叙事诗,当叙事诗发展到了几近完美的时候,抒情诗便会迎来期发展的高峰。而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在中国的叙事诗还为发展的非常完整的时候,中国的抒情诗便可以说几乎达到了顶峰,当欧洲人还惊叹于荷马史诗叙事的精妙与描写的宏伟壮阔时,他们想象不
7、到,在汨罗江边,屈原用一曲离骚的哀怨,以着九章天问的执著,将中国的抒情诗推向里顶峰。同时,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屈原在离骚中,竟是以着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身处谗言蜚语之中,楚王的不信任,流放后的自己身不保,但是它仍然坚持不懈的宣传着他美君贤相的梦想,他以着一个怨妇所应具有的哀伤,一个怨妇身上所具有的悲切,将离骚写得令人读罢,总会掩卷长思。虽然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爱国诗,却淡淡地有着一种怨妇的感伤。二、落花无情似君意,流水有情恰侬愁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残害。“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是当氓将这位卫国的姑娘娶回家几年后,那位纯真的姑娘发现,那位曾
8、经忠厚老实的氓,心早如落花无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面对着这个残酷的现实,卫国姑娘感伤地回忆着曾经氓的誓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最终,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开,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裂之辞。但综观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像这位卫国姑娘一样的古代妇女毕竟只是少数。是什么原因让世间缺少能够与负心人一刀两断的女子,是什么让大多数女子面对着怨恨仍然选择沉默甚至忍让迁就,是什么让这些原本有爱有恨的女子的心灵充满了麻木?探究中国古代的怨妇诗,让我们走进这们一个群体,感受她们的悲喜,思考她们不幸的源泉。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同样的答案,那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
9、礼教。封建礼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特权思想礼记曲礼孔疏云:“礼者,所以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节,度也。”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
10、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 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待陌生人,往往就采
11、取非人道的行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但我觉得封建礼教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管下不管上,管人不管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便是一个典范。朱熹十分厌恶他的政敌御史唐仲友,逼迫唐仲友的情人严蕊说出唐仲友的罪行,因为朱熹认为作为官员,与妓女关系暧昧是件可耻的事情,谁料,严蕊虽未烟花女子,却意志坚强,是死不肯承认朱熹为唐列出的种种罪行。最后此时只得草草作罢。这
12、件事情轰动朝野,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着实令人感到吃惊。由监察官向皇帝报告说,朱熹强娶了两个小尼姑为妾,而且被证明为事实,这可苦煞了朱熹,只得低下身来向皇帝连连求饶。我相信透过这个例子,大家对礼教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封建礼教对中国古代妇女的迫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对女子生理上的摧残这种残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就是缠足了。对于缠足的起源,传说各执一词,但据历史记载,早在宋代,人们便开始缠足。满清入关后,虽不提倡,甚至还明令禁止过,但是,由于缠足之风过盛,并为能够止住这种风俗,缠足仍然畸形地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
13、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但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女子裹足,想要换得一双小脚,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裹完的小脚,脚上的所有软骨都断裂,所有的骨头都折断过,每一寸肌肤都曾经流过血,最后除去大拇指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突出部分可见,其它四指拇趾都在那一次次可怕的浩劫中消失殆尽,透过女子那婆娑的泪眼我们分
14、明看到了一双畸形的小脚,但女子仍对它们视若珍宝。裹脚大大的限制了女子们的活动能力,限制了女子们的自由,是女子更容易受到管束,是女子彻底的成为了男子的附庸,成为了男子掌上的玩具。甚至,脚的大小。,成为了评判一个女子的重要标准,一个女子,无论她的条件如何,用脚的大小便盖棺定论,这对女子们看似公平,却蕴含着极大的不公平。尽管有统一的标准,但将女子的德行,女子的相貌,女子的品质等同于脚的大小,是谁都没法接受与想象的。这种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不将女子当成人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却遭此厄运,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由此可见。2、对女子心理上的摧残裹脚所带来的痛苦,肉体上的残疾往往会带来
15、心理上的扭曲,但好在,中国的古代女子们由于足不出户,并未做出像太监一般乱国违纪之事。但女子们的厄运并未就此结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的蔓延,让女子不但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不平等待遇。社会给了男子受教育的机会,但却不允许将这种机会平等地分与女子一点。女子整日困守闺阁。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要称女子的住房为闺阁呢,在辞海中,对“阁”字的一个最原始的解释是架空的小楼。而通过对古代建筑的一些了解,确信了我的怀疑是有意义的。一般富裕人家的闺阁都不会布置第一层楼里,是要走上一段楼梯才能到达的,而且这个小房子,一般与其它的房间分离,似有架空之意,这难道不是一个小阁吗?在这个出入不便的小阁中,
16、女子几乎被软禁。她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外面的情形。所以,当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来到自家的后花园时,会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番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未曾去过,真令人感叹呀。同时,对于女子的文化水平,也做了一个较大的限制,在古代社会,有才的女子都被称为具有“咏絮之才”,但需知,那位历代人公认的非常有才气的女子,晋代的谢道韫,也只不过咏了“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么一句。可见整个社会对女子才学方面的要求实在是低呀。李清照曾经想教一位女孩写词,但这位女孩拒绝了。这个女孩死的时候,辛弃疾帮她做墓志铭,对她曾经拒绝李清照一事大书特书,
17、并予以高度的赞扬。除此之外,三纲五常对女子的行为举止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想想每个女子的性格各异,可是统治阶级,却要将一些不可理喻的规定强加在她们身上,试图将所有人培养成所谓的淑女。3、对妇女作了种种道德上的限制,而对男子限制相对较少。一夫多妻制规定一个男子可以同时娶几个女子,而对于女子,这更多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女子而言,面对滥情的丈夫,妒忌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礼教又不允许她们的妒忌之心。女子就算被负心人抛弃,也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苦果,这如很多人感慨地那样“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朗是路人”,那位曾经有情有意的萧统,在入宫成为太子之后,早与曾经两情相悦的恋人,形同陌路了
18、。而萧统或许早已将这件往事忘却,多少人面对这种情况总会感慨,“老来多健忘”,但殊不知此诗的下一句话是:惟不忘相思,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呢?白居易曾感慨:“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读之,令人无限感伤。女性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只能注定被男性蹂躏。男权主义渗透了整个封建社会,在男性中心社会里的法律、礼教、风俗、偏见正似大军压境,不绝地向女性阵线压迫,男性把封建的枷锁一层又一层地套在女性的脖子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人伦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都是摧残干千万万女性的紧箍咒,她们身上的镣铐,灵魂上的枷锁,整整奴役了她们几千年。这无疑造成了千百年来历史上的一出出悲剧。即使是剥削阶级中的妇女,她们
19、的命运也很悲惨。她们几乎都是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有的还要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红颜薄命,并不单指美女,实际上概括了旧时代绝大多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除了少数的与悲惨命运相对抗的佼佼者外。封建社会的女性,永远不可能摆脱这种命运。或许氓决不是一个个例,他是无数古代负心男子的一个真实写照,无数的氓,就会有无数的卫国姑娘,她们在痛苦中生活着,为了一份痴情,为了一份曾经拥有的爱。这些怨妇们,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群体,她们忍受着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折磨,对于那些负心人,她们只得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由此,怨妇诗才能够如此感人至深,才能够让人如此释卷难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现象
20、,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中那最柔弱的神经。面对这男子们对过去的失忆,她们只能够在心中默默地念叨:“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是呀,这是多少女子的心声呀。三、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怨妇诗中的宫怨诗的思考宫禁
21、,是一片神秘、特殊的天地。对诗歌而言,宫禁又是一个敏感、特殊的题材。高高的红墙之内,交替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当一篇篇哀怨的诗篇传出禁庭,迅速引起广泛的反响。终有敢吃螃蟹的人,提笔捉纸写宫怨,描写那满城春色宫墙柳下的女子的心境,或悲,或喜,或忧,或思,或愁。正是这些诗人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窥见宫廷女性生活的一鳞半爪。以宫怨为题材的诗歌,自诗经起,历代皆有吟咏。“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骨肉至亲,代为他人”,“残妆和泪湿红绡,何必彩珠慰寂寥”, “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何爱兮旦夕”,这是弱势女性们被阻隔亲情,骨肉分离,同时又色衰而爱弛的凄
22、苦命运的真实写照,这是弱势女性不甘被摧残而仰天哭泣的血泪的苦哭。封建社会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帝王,是封建社会的宠儿,上天给与了他们最多的恩赐,后宫佳丽三千人,多少嫔妃宫女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只是无奈于红颜薄命;多少苦涩的岁月,竟将那满头的青丝换成了,三千尺的如愁绪般的白发。或因色衰爱驰尝够了君恩中断的苦水,在幽深阴暗的冷宫流泪叹闷;或因争宠挫败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发出了如泣如诉的伤感;或因宫墙深院的森严而不敢言语,忍受着精神的无穷折磨。她们怨不尽,愁无极,一任青春虚度,莫可奈何?或许,有点类似现代人爱谈论名人或者贵族们的八卦一样,古人对于那些宫中的八卦似乎也情有独钟,但我觉得,宫怨诗这
23、个怨妇诗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绝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种简单的社会解释,它具有更深层次社会意义。首先,我认为宫怨诗不仅仅是怎一个“怨”字了得的一个意象,它有着深层次的内涵,蕴藏着无限的社会意义,同时透过宫怨诗,我们也为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些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扇颇有价值的窗户。 首先就宫怨的思想层面而言,我们来做一点探究。宫怨诗是以抒发宫女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题材。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诗人们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抒写宫女的悲哀愁怨,揭示她们在宫嫔制度下的悲惨的遭遇,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残酷的罪行。而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宫怨诗的内容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宫怨诗塑造了具有独特生命与情感的女
24、性形象,折射了女性的生命形态,多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生活和感情世界,为后人提供了认识价值。宫怨诗所抒之情体现出具体化、个体化的特点。从宫怨诗中隐藏了女性的悲剧,折射出古代女性的生命形态。宫廷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女性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宫怨诗向我们展现了宫女生活的真象。但宫怨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在充分展示宫女生活的同时,他们又将笔触伸向宫女的心灵深处,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她们的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展示了她们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被选入宫,歌舞侍作,得宠承恩,失宠幽闭,枯死宫中,望宠,忧移,怨弃,妒幸,憧憬,渴望,孤独,郁闷,哀怜,无奈,辛酸,构成了她们独特的悲剧生命与悲剧体验。宫怨诗大多有其特定的具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怎一怨字 了得 怨妇诗 探访 中国古代 社会问题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