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注重细节成就完美实验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注重细节成就完美实验课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注重细节,成就完美实验课堂题目:注重细节,成就完美实验课堂关键字:村小现状 实验 细节 时机 师生互动摘 要: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正文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教育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
2、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课前准备,求真务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
3、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
4、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
5、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中,科学观察,注重时机 教学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应该是双相、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比拼与碰撞。所以我们的课堂不应是静止的、预设的课堂,而是注重生成的过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吗?有备才能无患。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巡视着、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
6、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求同存异、探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事物普遍性的现象与规律,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灯泡亮了的探究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首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线,有的把两根线首尾相绞成一长根线,有的两根线并列合成一根粗线;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所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
7、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开关四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此时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比较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得到落实,正应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巧妙引导,发现特殊 在灯泡亮了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稍纵即逝机会,一
8、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交流引导,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部分出入,甚至产生激烈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突破口,以矛盾设疑,巧妙导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才能更好地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抓亮点,重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
9、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度,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的亮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及氛围,就能够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容实质,从具体内容上升到抽象思维。 借意外,引探索 . 在顺利地交流探索之后,
10、学生们常常都会“松一口气”,认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万事大吉了,恰恰在此时此刻,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最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大多数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11、不敢大胆拓展延伸相关内容及信息,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机会?此时机会的把握,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意识与境界。其中有一次实验课,青年教师为了操作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完美、精彩、高效的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科学、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启发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有效地巧妙“导入”、 科学合理地“点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完美与高效! 参考文献: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2细节决定成败王永成3山东教育07年7月4沂蒙教育08年6月5爱的教育6新课程标准7临沂市课堂教学新策略(科学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