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营养化2.ppt
《湖泊富营养化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泊富营养化2.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净化机理:1 吸收作用2 降解作用3 吸附、过滤、沉淀作用4 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在营养物质和光能的利用上是竞争者,前者个体大、生命周期长,吸收和储存营养盐的能力强,能很好地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某些水生植物根系还能分泌克藻物质,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另外水生植物根圈还会栖生某些小型动物,如水蜗牛,能以藻类为食。5 其它作用:挺水植物可通过对水流的阻尼或减少风浪扰动,使悬浮物质沉降等。,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除磷:无机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改变,有机磷化合物的分解矿化,无机磷的氧化和还原都需要磷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及酶的催化来实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磷细
2、菌能将有机磷化合物转化成简单的磷化合物。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磷的同时,也吸收可利用态的磷维持生长和繁殖,达到去除水体中磷的目的。,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除氮:在所有水生植物除氮系统中,根际微生物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植物除氮主要机制(约占全部去除率的40%92%),被认为是氮素释放的重要机制之一。水生植物一般根系较为发达,在水面下有表面积很大的根茎网络,为微生物附着、栖生、繁殖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同时植物根系可分泌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理活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构成了一个能起着多种生化作用的复杂的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湖泊生
3、态系统中氮循环细菌的分布:水生高等植物覆盖区内的氨化和反硝化细菌密度明显高于无植物覆盖的敞水区;附着于水生植物根际的氨化细菌可将水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其中大部分转化为气态的氨气直接进入大气);同时,反硝化细菌将无机氮盐(NO-3-N及NO-2-N)还原为气态的N2O及N2,并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削减了水体中的氮负荷,这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具有积极意义。,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另外,水生高等植物也为水体氮循环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反硝化、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是水体中常见的菌群,其生长和繁殖不仅受底物类型及浓度影响,而且受环境条件影响。特别是反硝化与硝化及亚硝化细菌,前者往往分布在
4、厌氧还原环境中,而后两者则通常分布于富氧氧化环境中。在湖泊的敞水区,由于湖水的均质性,这些菌群很难同时形成优势并发挥作用。,植物根际,根际的概念及根际内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影响的根-水(土)界面的一个微区,也是植物水(土壤)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场所。由于根系的存在,增加了微生物的活动和生物量。植物根系、微生物以及根际范围的其他一切组成了最重要的根际生态系统。在根际系统中,根际的生命活动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而微生物活动的增强又反过来促进植物根际的生长活动。,4.水生植物修复机理,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存在氧化还原微环境,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其根茎叶通气组织到达根部,并扩散到根表
5、面,环绕根形成一薄的氧化层(即根际氧化带);在这个薄薄的有氧根际层以外的水体,由于水生高等植物的覆盖及其呼吸代谢作用,往往处于缺氧状态。正是由于在水生高等植物根区存在这样一个富氧-缺氧的氧化还原微环境,反硝化、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才能够同时出现并发挥其作用。,5.水生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植物和其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研究:较少,在90年代初期,首次把水生植物凤眼莲和根际微生物联系起来,组建了凤眼莲-根际微生物松散的、非特异性的协同降酚的共生系统。研究发现,系统的降酚效率大于细菌和凤眼莲的降酚效率之和。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可刺激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的
6、繁殖和生长;而同时,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同样具有刺激效应,它能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刺激植物根对离子的吸收,改变根的通透性,调节植物的生理代谢等。由此可见,水生植物和根际微生物系统对水体中物质代谢影响是非常复杂的。,5.水生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水生植物修复强化技术研究: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虽然由于水生植物的存在部分消除了水体的均质性,但对大多数富营养化水体来讲其空间异质性仍较差,从而限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控制。为了增加水体的异质性,增大不同性质氮循环细菌的共存机会和数量,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如采用向富营养化水域中投加固定化反硝化细菌,以增加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大水体内反硝化脱氮的效率;另
7、外,人们还研究了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ACE),通过合理设计镶嵌组合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增大水体的异质性。.,水体水花生-菱-水鳖-凤眼莲的植物群落,通过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代谢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之呈现厌氧状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从而能最大限度的除去水中的NO3-。在进水口的水花生群丛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构成坚强的防护带,能将水华拦在群落之外,群落自身保持旺盛生长,其下水中的反硝化和氨化细菌的数目较大,但水中的溶解氧很
8、低。菱对藻类及水中的悬浮物有良好过滤作用。由于水花生和菱的作用,使群落系统内部的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有利于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生长。这一方面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使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菱和凤眼莲等净化性较强的夏季喜温植物以及伊尔藻和菹草等耐寒性沉水植物,组成常绿型水生植被,可形成具有长期和净化功能的季节性交替互补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十分显著。,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修复,一、生物操纵的基本概念:就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原理: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的过量生长。方法:在湖泊中投放、发展
9、某些鱼种,使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自身对藻类的牧食和消耗,从而改善湖泊环境质量。,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修复,水生食物链模式,即肉食性鱼吃小型滤食性鱼、小鱼吃鱼虫;另外,底层鱼类促进营养物质的再循环,促进藻类的发展。即:肉食性鱼类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浮游动物 藻类 营养物质 再循环 底食性鱼类 利用浮游生物直接牧食藻类,或利用草食性鱼类直接牧食水草,是生物操纵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典的生物操作法,就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或多少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可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具体方法为:
10、(1)投放鱼食性鱼类间接控藻,通常是通过放养食鱼性鱼类来控制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通过改变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种类组成来操纵藻食性的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借此发展壮大滤食效率高的藻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的种群,通过浮游动物种群的壮大来遏制浮游植物的发展,从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最后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外底层鱼类的活动有促进底泥中氮,磷向水体释放的作用,因此对其也应限制。,(2)人工去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以间接控藻。这种类型的生物操纵技术是先用网具捕捞、化学方法(如鱼藤酮毒杀)去除、电捕、放干水体清除等方法将水体中的鱼类全部去除掉,然后再重新投放以鱼食性为主的鱼类。以此来促进大型浮
11、游动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可摄食底栖、附生和浮游藻类)的发展,从而降低水体藻类的生物量。这种生物操纵的结果是重构了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组成,使之朝着人们所期望的生态系统自净功能强化的方向发展。,经典的生物操纵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型的、封闭的、且浮游植物群落不是由水华蓝藻而是由绿球藻、小型硅藻和包括隐藻在内的鞭毛藻等组成的浅水水体。在捷克的Rimov水库中,研究者通过控制鲤科鱼类的成功产卵,提高食鱼性鱼类的数量来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从而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多,体型增大,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在丹麦,对233个湖泊进行围隔试验,研究发现经典的生物操纵在浅水中比在深水中更有效。,非经典性的生物操纵,就是利用
12、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来直接控制藻类,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超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利用滤食性鱼类的生物操纵 颗粒捕食鱼类可以靠视觉选择食物个体(主要是大型浮游动物);而滤食性鱼类则是用滤食性器官过滤湖水来收集食物,以浮游植物、漂浮的碎屑和一些来不及躲避鱼类扑食的浮游动物为食。这种新型的生物操纵技术在我国许多大的湖泊得以实践。,具体方法为:(1)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鳙)来控制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现象。首先应控制水体中的捕食鲢、鳙鱼种的凶猛性鱼类,以确保鲢、鳙的放养成活率。其次,鲢、鳙所摄食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需高于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每个水体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鲢、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泊 富营养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