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立定跳远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及教法研究[权威资料].doc
《初中生立定跳远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及教法研究[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立定跳远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及教法研究[权威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生立定跳远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及教法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跳跃运动是发展初中生力量素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立定跳远运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学练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梳理与提炼。研究主要分析了起跳、腾空与落地等环节中的生物力学,并且针对这些环节提出了僵尸跳、单脚僵尸跳、跪膝、蹲跳起、连续蛙跳、跳伸练习、哑铃摆臂、手持哑铃双脚左右开立跳等学练法。 关键词:初中;立定跳远;力学;学教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阶段,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必须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供学生练
2、习、锻炼。初中阶段是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此时,教师必须增加力量教学和训练比重。各种跳跃运动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好方法,立定跳远作为提高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的运动项目,没有过多的条件约束、简便易行,是训练学生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的一项重要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本文就利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立定跳远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理论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立定跳远运动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力学角度谈起,就其学练法进行了一番梳理,研究过程中运用到了文献法、教学实践法以及总结提炼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立定跳远成绩的
3、组成分析 如图1所示,立定跳远的成绩S=S1+S2+S3。S1是双脚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至起跳点之间的距离,S1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身高、腿长,身高腿长在起跳角不变的情况下,重心高则S1增大;二是对于同一练习者,起跳角a的角度越小,S1越大,角度越大,S1越小,但这并不等于说起跳角a的角度越小,立定跳远成绩会越好;三是起跳脚离地瞬间练习者髋、膝、踝三关节及趾关节蹬伸的伸展程度,蹬伸程度越充分则S1越大。S2是起跳脚离地瞬间重心在重心高度水平的抛射距离,根据抛射公式S2=V2sin2a/g,g为重力加速度是常量,由此可见,S2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抛射角度,腾起初速度越大,则S2也越大,
4、理论上在a=45时S2最大,但由于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及考虑S3,实践中a45,理论证实a=42时,S2+S3有最大值,这主要是因双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低于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之故。S3是重心回落到起跳离地重心高度水平线至双脚着地间的距离,它由身高和落地技术动作决定,尽可能收腹举腿、双臂后摆并使双腿较大幅度前伸而又不至于身体后倒的落地技术能获得较大的S3。 (二)立定跳远的生物力学分析 1.起跳技术分析 (1)关节蹬伸速度、幅度。立定跳远的远度主要由髋、膝、踝快速蹬伸及趾关节的末端参与作用而获得,其中各关节的蹬伸速度、蹬伸幅度及协调发力顺序是决定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技术。立定跳远起跳过程
5、可分为下蹲和蹬伸两个环节,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准备和基础,动作质量的好坏对后一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起跳的任务是使人体获得最大腾起初速度及最佳腾起角。根据公式V=2H/t可知,加大起跳时工作距离H,缩短起跳时间t,可以增大腾起的初速度。良好的下蹲动作能为蹬伸创造条件,而下蹲动作能使下肢三关节处于最佳的发力角度,为蹬伸环节做好必要的准备。最大下蹲时下肢三关节角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蹬伸效果,进而影响起跳效果。而最大下蹲过后,下肢关节在短时间内迅速伸展,给地面以爆发性力量蹬离地面的过程称为蹬伸环节。此时,肌肉的工作形式经由下蹲阶段的离心收缩、等长收缩、迅速转变为向心收缩。下蹲阶段伸膝肌群被动拉长,这样
6、,一方面大腿伸展肌群能贮存大量的弹性势能,另一方面肌丝也有了一定的初长度(如果是最适初长度那当然是最好),这就可以使起跳脚对地面施加更大的作用力,从而产生较大的垂直作用力。此外,适宜的下蹲幅度,也能使下肢肌处于最适初长度,产生最快的收缩速度及最大的收缩力量,提高起跳效果。 研究资料证实,120-140是膝关节的最佳发力角度,立定跳远准备起跳时,膝关节角度小于最佳发力角度,对于成绩的提高是有利的,一般都从90左右开始蹬伸发力,且蹬伸过程中,膝关节的角度必须超过135,有研究显示“膝关节角在135以上的范围进行发力时,屈膝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积极参与伸膝活动,其发挥的力量较大,
7、而且随着膝关节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然,双脚起跳脚离地瞬间,理想的下肢姿势是髋、膝、踝三关节完全伸直,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三关节的肌肉力量,使力的作用点通过身体重心,又能增大力的做功距离,使双脚离地瞬间有较高的身体重心。踝关节与髋关节和膝关节相比是小关节,但在立定跳远项目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起跳阶段踝关节的屈伸能力决定起跳阶段的蹬伸程度,踝关节在跳高起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踝关节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是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在立定跳远练习中我们应对学生的踝关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柔韧性和力量训练,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踝关节力量与伸展幅度。下肢三关节的协调用力能力对立定跳远成绩
8、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关节先运动原理,立定跳远首先应当是髋关节进行发力,其次是膝关节,最后是踝关节进行用力。这种协调用力能力就如同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逐渐在减小,但速度却不断增大。三关节完全伸直后,就能使作用力通过身体重心,提高力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起跳效果。 (2)两臂摆动速度及幅度。在起跳阶段,当两臂加速上摆时,身体会产生一个方向向下的作用力,此力通过起跳腿传递到地面,从而增大了人体对地面的垂直作用力,同时地面也会给人体一个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样,在起跳结束瞬间,运动员就可获得一个较大的垂直速度,从而跳到更高的高度。在起跳瞬间,手臂的摆动对起跳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
9、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讲,手臂的摆动速度应越大越好,当双腿下蹲缓冲时,两臂由身后较高位置加速向下摆动,可以减小起跳腿对地面的作用力,避免起跳腿受力过大而过度屈曲,影响起跳效果。而在起跳蹬伸阶段,两臂加速向上摆动,会对躯干施加向下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通过起跳腿传至地面,进一步增加了起跳腿对地面的垂直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此时地面也会给人体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与不摆臂或摆臂速度很小相比,将引发地面作用于人体更大的反作用力。这样在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由于力的增加便能产生更大的垂直速度。另外,双臂摆动后上举,也可以提高人体重心的位置。有研究显示,双臂及摆动腿完全向上伸直,可以使重心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权威资料 初中生 立定 跳远 动作 生物力学 分析 教法 研究 权威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7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