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备课三问.doc
《谈中国诗 备课三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 备课三问.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中国诗 备课三问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问题之一:文章第自然段应归属哪一部分?谈中国诗共有八个自然段,据文意,可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两层:。这是笔者的分法。有人将第自然段归结到第二部分:还有人将第自然段单独分为第二部分,共四部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4期)。其实这两种分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就是没弄懂第自然
2、段的含义和作用。文章开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细读第自然段,回答了三层意思。什么样的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诗歌审美评价标准是什么?“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评价中国诗歌的立场或出发点“是比较文学的”。文章虽然开门见山提出了问题,但在整个第自然段却未作回答。那么中国诗歌给一个初阅读中国诗的外国读者留下什么迹象呢?这个问题就要在第自然段作答。第自然段开头写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中国诗歌在没有史诗和戏剧诗的前提下,抒情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接着以中国绘画和中国哲学作类比,说明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然后以“梵文
3、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来说明中国诗在外国读者心中的初步印象。经过层层铺垫,最后作者才点明:“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就是中国诗给外国读者的一般印象。很显然,两段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属于文章的引论部分,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本论,回答为什么中国诗歌会给人这样的印象。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提出了作者对中西方诗歌的根本观点,即中西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时表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针对性:反对西方文化本位。这三个部分既环环相扣,又独立成章,清晰地表
4、明了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问题之二:中国诗究竟有哪几个最基本特征?对中国诗的基本特征理解,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国诗的基本特征包含:具有抒情性,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此观点见百度百科)还有人将“社交诗多,几乎没有宗教诗”也列为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样的理解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中国诗具有抒情性,这是作者为了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针对诗歌的发展、分类及中西诗歌的异同而言的,属于文章的第一部分的内容。而且作者着重论及的不是中国诗歌的抒情性,而是中国抒情诗先于史诗和戏剧诗而产生。文章的第自然段,确实论及中国诗篇幅简短的特点,但作者重点却放在中国诗为什么简短。中国诗里一字不
5、许两次押韵的格律要求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诗歌的行数、字数及其他形式要求也限定了中国诗内容的表达和篇幅的延长,中国诗篇幅短小。是本段论述的第一层,但论述的重点还在后面。“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因此他们要在有限,即“易尽”里追求“无垠”。这是第二层,谈中国诗人的艺术追求,它使中国诗具有“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当诗歌的外延受到禁锢时,中国诗人着力在诗歌的内涵挖掘,开拓在诗歌的含蓄暗示性上下功夫。所以说,文章的第自然段是用来说明中国诗富于暗示性原因:一是中国诗篇幅简短,二是中国古诗人的艺术追求。中国诗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富于暗示性。这是围绕论述的中心。只要
6、我们尽心阅读,就会找到第二个特征。第自然段起首一句:“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里“也”字表承接,与前面中国诗的第一个特征相照应。中国诗较之西洋诗“比重”轻,就“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为什么?作者说“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这个结论还开启了第二个原因,紧接着作者又以“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进行论述,其中“何况”表递进。为什么呢?因为这与中国古诗人的素质有关,此为原因之二。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中国卉诗人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延伸评价:一他们视叫嚣与呐喊为低品的,二他们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三他们能听得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中国诗 备课三问 中国 备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