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石油大学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与聚集地温场-压力场-应力场与油气成藏油气运移通道与成藏油气成藏史及成藏期次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专题讲座,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与聚集油气二次运移、聚集的基本理论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研究方法盆地流体动力学原理与方法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盆地类型与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实例分析,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地温场-压力场-应力场与油气成藏古地温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古地温场分布与演化异常高压的类型及特征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与演化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应力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应力场
2、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油气运移通道与成藏断裂(层)运移通道研究不整合运移通道研究储集砂体运移通道研究复合运移通道与油气运移及成藏运移通道与成藏模式研究实例分析,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油气成藏史及成藏期次研究油气成藏史分析原理及新方法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方法成藏史与成藏期次研究实例分析,油气成藏理论与方法,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盆地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研究实例分析专题讲座中国近期油气新发现及发展前景,主要参考文献专著,李明诚,1994,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石油工业出版社杨绪充,1993,含油气区地下温压环境,石油大学出版社郝石生等,1994,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查明,199
3、7,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石油大学出版社马启富等,2000,超压盆地与油气分布,地质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专著,曾溅辉等,2000,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石油工业出版社张义纲等,1997,油气运移及其聚集成藏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文献中文期刊,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学报中国海上油气 勘探家石油实验地质 沉积学报现代地质 地球科学地学前沿 新疆石油地质地质学报 地质论评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D),主要参考文献外文期刊,AAPG Bull.Joural of Petroleum Geology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
4、ogy Jour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EA,二次运移的机理二次运移的机理模式油气聚集的机理模式,油气二次运移聚集的基本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示意图,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初次运移相态烃溶于水(G.I.Adams,1903;M.J.Munn,1909;A.W.Mccoy,1918;L.C.Price,1976)烃呈胶束状(E.G.Baker,1959,1967;R.J.Cordell,1973)烃呈游离相(P.A.Dickey,1975;K.Magara,1978;D.H.Welte,1981),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初次运移相态干酪根三维
5、网络运移(C.D.McAuliffe,1978,1979)油溶或气溶相(Sokolov,1963;Tissot,1987;S.S.Hao,1993),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初次运移相态扩散相(Sokolov,1956;Hinch,1978;D.Leythaeuser,1980,1982;B.Krooss,1978,1988,)(高温,高压环境)混溶相(Sokolov,1963;Tissot,1987;S.S.Hao,1993),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初次:液态烃的主要运移相态游离相油溶相气溶相初次:气态烃的主要运移相态游离相扩散相水溶-油溶相,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相态纵向演变示意图(据李明城,1992
6、,修改。),廊固凹陷下第三系天然气初次运移相态分布图,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二次:液态烃的主要运移相态游离相(独立相)二次:气态烃的主要运移相态游离相(7.02)油溶相(2.17)水溶相(1)扩散相,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液态烃二次运移的临界饱和度T.Schowalter(1979):10%L.Catalan et al(1992):1030%Selle et al(1993):10.410.6%M.Thomas et al(1994):515%P.Ungerer(1990):0.54%W.A.England(1987):2030%C.D.McAuliffe(1979):2030%,油气二次运移的
7、机理,气态烃二次运移的临界饱和度Hevorson(1976):510%T.Schowalter(1979):510%S.S.Hao(1994):10%结论油:1030%气:10%+,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油气二次运移的临界烃柱高度静水环境,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油气二次运移的临界烃柱长度静水环境,下倾水流含水层中油串平衡剖面图,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油气二次运移的临界烃柱高度动水环境(R.R.Berg,1975)附加高度,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油气二次运移的临界烃柱高度动水环境:水动力+浮力+毛细管力,油气运聚的机理模式,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模式 油气聚集的机理模式,运移通道剖面示意图(据T.T.Sch
8、owalter,1979),运移通道平面示意图(据T.T.Schowalter,1979),背斜圈闭中石油聚集机理模式图(据W.A.England等,1987),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L.Catalan et al(1992)的模拟实验实验装置:玻璃珠+石英砂,静水-浮力主要现象与结论运移时有多个通道,但有主通道运移沿有限的通道进行玻璃管垂直时:残余油饱和度 11.6%运移效率 47.348.5%,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L.Catalan et al(1992)的模拟实验玻璃管倾斜时:残余油饱和度 7.4%运移效率 62.4%连续油相的垂直高度超过运移前缘的临界值时
9、才发生运移,毛细管力不可忽视,在该高度以上运移速度与毛细管力无关,运移倾角对运移效率的影响示意图(据L.Catalan等,1992),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O.M.et al(1993)的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岩芯,低倾角(7.5),芯长60cm,动水条件方法:射线吸收法高渗砂岩:=22.6%,k=2260md低渗砂岩:=18.4%,k=66mdC12烷:d=0.74,u=1.47mPa.s,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O.M.Selle et al(1993)的模拟实验主要现象与结论高渗砂岩:340h“突破”临界烃柱高度:1.6cm临界饱和度10.4%运移速率受毛细管力+垂
10、向渗透率控制,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O.M.Selle et al(1993)的模拟实验主要现象与结论低渗砂岩:340h“突破”临界烃柱高度:7.6cm临界饱和度10.6%运移速率受毛细管力控制,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油气运聚模拟实验O.M.Selle et al(1993)的模拟实验主要现象与结论 临界饱和度相近 饱和度分布不同 不同实验的到的临界饱和度均为1030%,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水动力学与流体势分析沉积盆地的水动力演化阶段压实流离心流盆地重力流向心流盆地滞流盆地无流动,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水动力学与流体势分析压实流油气从盆地中心向边缘运移重力流油气从边缘向盆地中心运移滞
11、流盆地无流动,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水动力学与流体势分析压实流顺层流动:动力来自沉积物的压实,超压是重要的动力来源(Coustau,1975;1977;Jacquin 1990),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旋回地层水化学性质油气性质区域压力分布流体势与油气分布,流体动力学分析,流体势分析M.K.Hubbert(1940;1953),流体动力学分析,流体势分析M.K.Hubbert(1940;1953)水势和水头,流体动力学分析,流体势分析UVZ法则,沙三段油势(Uo)等值线图(单位:m),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基础油气源对比原理地质色层效应(Geochromatog
12、raphy)研究者:D.T.Day(1897);Stahl(1980);C.M.Bethke(1991);B.M.Krooss(1991);Seifert&Moldowan(1981)等,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指示运移的地化指标烷烃色谱:含量,主峰碳,nC21-/nC22+,烷烃碳同位素甾烷分子参数:,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原油物性:密度,粘度,凝固点高压物性,原油孢粉,甲烷碳同位素,氢同位素,氩同位素,油气运移地球化学分析,运移地球化学油源对比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分布正构烷烃,油气运移地球化学分析,运移地球化学运移参数分析烷烃色谱:含量,主峰碳,nC21-/nC
13、22+,烷烃碳同位素甾烷分子参数碳同位素分布原油物性,东营凹陷位置图,烷烃含量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含量增加),原油相对密度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密度变小),原油粘度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粘度变小),原油凝固点变化趋势图(箭头指示凝固点降低),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思路定性研究流体环境运移规律运移模式,油气运聚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数值模拟定量研究概念模型 数学模型参数分析数值模拟,东营凹陷新生代水文地质旋回划分,东营凹陷水型分布图,牛庄凹陷东部主要油区水型分布图1:牛庄、王家岗;2:广利;3:永安镇;4:八面河,东营凹陷西部主要油区水型分布图1:滨南;2:樊家、高青;3:平方王;4:利
14、津、郑家,原始地层压力深度关系图a:沙三段 b:沙四段,油气运移典型模式,断陷盆地运移模式A.Perrodon(1992)模式裂谷盆地:垂向运移为主坳陷盆地:侧向运移为主前陆盆地:垂向+侧向,油气运移典型模式,断陷盆地运移模式陈发景(1989)模式双断式:断陷中心中央凸起带同断式:断陷中心凸起带、缓坡地堑-地垒式:主地堑中心两侧,油气运移典型模式,断陷盆地运移模式断层作用 断层对运聚、散失的影响是重要的断层的活动时期是关键的沿断层运移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运移量是巨大的沿断层的运移是周期性的,油气运移典型模式,断陷盆地运移模式东营凹陷 典型的大陆裂谷盆地良好的封闭环境压实和欠压实作用显著 典型的“
15、离心”式流体势场油气呈“环带”状分布,油气运移典型模式,断陷盆地运移模式东营凹陷 东营期是断层的主要活动期沿储层的侧向运移是长期的沿断层的垂向运移是间歇性、重要的缓坡和中央构造带是主要运移方向,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概念模型对盆地基本地质特征或规律的认识与归纳形成思路或概念 地质模型数学模型针对概念模型采用的恰当表达式计算机(软件)模型数值解法,计算机程序,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概念模型盆地模型:盆地性质,运移方式 运载层模型:储层分布规律古水动力模型:运移动力,来源,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状态方程 运动方程达西定律连续 性方程质量守恒定律流体势方程超压方程热流方程,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水动力学方程 运移速度方程数值方法网格系统 有限差分方程,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模拟参数研究基本地质参数 运载层参数流体参数 系统参数,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及分析古水头 压实水头流体势 运移速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