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10月,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建设“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2005年已全面突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工作进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已于2006年10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查,已
2、上报国务院审查。,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编制重点 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
3、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建设历程,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的“小团城”;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的“风扇叶”;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建设引导的“摊大饼”;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的主力集群。,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心多中心组团。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平方公里/年。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评价,“快速”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续
4、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张。“突破”城市结构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不足”文化特色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足。,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生态与环境保护12、市政基础设施13、城市综合防灾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心城区周边用地普查,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在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8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450平方公里。需要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密切协调。,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符合二级标准,优良率84%。工业污染较轻,发展暂时不存在严重制约。水环境:董铺水库有被污染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巢湖局部地区有富营养化现象,主要
6、原因在于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景观水体:污染呈现加重趋势。声环境:总体质量较好。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要关注。,环境质量评价,安徽省能源供应形势:工业生产能耗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合肥市能源供应形势分析:合肥资源贫乏,能源主要依靠省内、外调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工业生产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发展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加强对天然气、液化气、华东电网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并举。,能源供应能力分析,汇报
7、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积极融入长三角是未来合肥发展的核心战略,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重点处理与上海、南京、武汉、南昌之间的关系。合肥与上海:全面接轨 合肥与南京:多方合作 合肥与武汉:联系纽带 合肥与南昌:错位竞争,城市定位,省域关系格局(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合肥作为全省无可替代的核心城市。合肥与马芜铜宜:互补与互动;合肥与蚌埠、淮
8、南、阜阳:辐射与带动。,城市定位,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巢湖、六安为两翼,建设带动全省发展的省会经济圈。,合肥与巢湖:一体化发展;合肥与六安:资源统筹;合肥与淮南:合作共赢。,城市定位,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依托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增强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加快改革开放,以科技创新为本,生态友好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奋力率先崛起,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开放度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突出、创业环
9、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城市发展总目标,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重点加强与淮南、六安、巢湖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调,构建合肥城市群。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城镇密集区为中心,东部、西部、北部综合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战略,(1)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逐步由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本投
10、入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注重产、学、研一体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产业发展。(2)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发展 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强化支柱产业 强化现有的汽车及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化工及橡胶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11、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 以合肥为中心,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使合肥实现由极化发展走向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之一。城市职能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 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市域: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7029.48平方公里。规划区:合肥市域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桃花镇,面积约879.6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72.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38.52平方公里。,规划层次:市域(规划
13、区)中心城区,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人口现状:2005年底,合肥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左右。人口结构特征:(1)年龄结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充足,但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威胁。(2)性别结构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新生儿性别比比例偏高。(3)素质结构高素质人才比例高,但缺少高级技术人员、城乡差距
14、较大。人口增长趋势:(1)省域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自然增长在合肥户籍人口增长中仍起重要作用。(2)市域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3)市域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市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90-05年合肥市域户籍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高于安徽省0.9%的水平,0305年增长率均在2.3%以上,05年增长率达到2.5%。90-03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5%,但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4%,而2005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增长7.2%,三县人口户籍人口下降0.5%。反映了市区在人口集聚方面较高的吸引力。,近十年来合肥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总
15、量都在波动中上升,从数量上看,迁入均高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2005年合肥户籍人口净增加11万人,充分体现了这一增长特点。,市域人口规模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580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人口规模应达到710万人左右,市域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3%。,各种方法预测市域总人口综合比较 单位:万人,城市化水平预测,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4%。,几种预测城镇化水平方法的比较,2005年底合肥现状建成区内人口现状(1)户籍人口:183万人。(2)暂住人口:41万人。城市人口发展趋势(1)
16、市区户籍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市域人口向市 区集中趋势明显,市域外人口迁入。(2)市区暂住人口体现阶段性快速增长趋势。(3)合肥市区人口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1990-2004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在3.7以上,其中2000-2004年的年均增长率在5.1,2005年更是比2004年增长7.2%。1994年-2005年,合肥市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增长体现为两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即1995-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1.9%;1999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7.9%。,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规划确定近期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中心城区人口应达到400万
17、人,规划期末合肥将有现在中心集聚发展阶段过渡到轴向生长阶段,中心城区将有部分城市人口扩散到周边城镇。结论:近期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合肥中心城区总人口360万人,规划期内,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中心城区各种方法预测人口 单位: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计算范围与此范围一致,市区范围内城市建设总用地224.74平方公里。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33平方米/人。,城市用地现状,(1)城市建设用地基本覆盖上版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2)城市建设多方向指状拓展。(3)周边城镇城市建设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特征,汇报内容
18、,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一核一圈五轴”(1)“一核”合肥中心城区;(2)“一圈”城镇密集区;(3)“五轴”沿东、北、西、西南、东南五条交通主要轴线形成五条城镇发展轴线。,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
19、重点镇10个,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020年),(1)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代化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相适应;(2)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形成等级体系,即等级越高,规模越大,设施的标准越高,项目越齐全;(3)不同类型的城镇对社会服务设施要求各有侧重,其项目设置和标准应有一定差异;(4)设施配置满足国家、部、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市域重大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五大旅游区:(1)中部综合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中心。(2)西部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紫蓬、铭传为旅游特色小城镇。(3
20、)环巢湖旅游区:滨湖新区为旅游接待中心,三河、长临河为旅游特色小城镇。(4)东部人文与自然景观旅游区:撮镇为旅游接待中心,古城为旅游特色小城镇。(5)北部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区:双墩为旅游服务中心,吴山、庄墓为旅游特色小城镇。,市域旅游规划,以各个区域的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支点,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空间管制分区:在市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区域的原则性管制范围,分为三个原则区域:(1)禁止建设区域;(2)限制建设区域;(3)适宜建设区域。该空间管制原则区域是城镇密集区与中心城区进一步划定“四区”
21、的基础。,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分标准,市域空间发展分区市域范围内划分4个发展引导区域:(1)城镇密集区;(2)东部综合发展区;(3)北部综合发展区;(4)西部综合发展区。各个发展引导分区分别制订发展导则与管制规则。,城镇密集区用地评定: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城镇密集区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分为三大类。一类: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即可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0%左右;二类: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方可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12%左右;三类: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约占8%左右。,用地条件综合分析通过对城镇密集区内用地现状建设情况、农田耕地分布、地质条件评定等多因子叠加分析,可以显示出在该空间范
22、围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的难易程度。颜色越深则建设难度越大。,城镇密集区空间协调:形成“141”空间框架的基本结构。规划布局协调三个层面的关系: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中心城区与两个风景名胜区。,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141”总体空间发展框架,即形成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空间结构。一个主城:是指在现有淮南铁路、合九铁路线及312国道围合的地区,主要负担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四个城市组团:东部组团(包括店埠、撮镇等城镇)、西南部组团(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镇)、西部组团(包括高新区、科学城)、北部组团(包括双墩、三十头等乡镇)。一个滨湖新区:指在巢湖西北岸地势高爽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城市 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