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聚合——经典PPT.ppt
《自由基聚合——经典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基聚合——经典PPT.ppt(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高分子合成原理之,1.引 言2.聚合机理3.聚合速率4.引发反应5.分子量和链转移6.阻聚和缓聚7.分子量分布8.聚合反应热力学,1.引 言,1.1 连锁聚合,(1)聚合过程,I,R*,CH2=CHX,CH2=CHX,CH2=CHX,Initiator引发剂,活性中心,由适当的反应使活性中心消失,而使聚合物链停止增长,在聚合反应中,由首先形成的活性中心来引发单体,并使单体在这一活性链上迅速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大分子,则称为连锁聚合。,(2)连锁聚合的定义:,以上的过程可以分为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持续发生,完成一根高分子链的生成,而无数根分
2、子链同时或相继的产生就组成了连锁聚合的完整过程。,活性中心 R*,可以是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它进攻单体的双键,使单体M的键打开,与之加成,形成单体活性种,而后进一步与单体加成,促使链增长,连锁聚合,(3)连锁聚合的分类,在适当条件下,化合物的价键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形式,均裂时产生自由基,异裂时分别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G=GP-GM 0,外因:活性种(引发剂)的性质内因:单体的性质,连锁聚合能否发生、以何种类型发生,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1.2 聚合的可行性,热力学因素,只有当单体和聚合物的自由能之差G为负值时,单体才有发生聚合反应的热力学可行性。,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动力学因素,引发剂的性质
3、 温度 反应体系的粘度等外界因素 单体结构(取代基的性质、体积、数量和位置等等),单体结构,主要从考虑单体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出发,如取代基的体积、数量、位置等在动力学上都对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取代基,空间位阻效应体积/数量/位置,但氟代乙烯却是例外,不论氟代的数量和位置如何,均易聚合。主要是氟的原子半径较小的缘故(仅大于氢),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单取代,通常都能进行连锁聚合,但对聚合类型有一定的影响。,1,1-双取代,一般都能根据取代基的性质进行各相应类型的聚合,并且由于结构上与单取代相比具有更强的不对称性,极化程度增加,更易聚合。但如两个取代基都是体积较大的芳基时,只能形成
4、二聚体,1,2-双取代,由于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加上位阻效应,一般不能均聚,或只能形成二聚体,三取代或四取代,一般都不能聚合,1.3 取代基对聚合类型选择性的影响,取代基通过改变双键的电子云密度,从而对所形成的活性种的稳定性有所影响,从而决定着对自由基、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选择性。,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总体上讲,自由基可引发大多数单体聚合,但是单体对离子性引发剂有很强的选择性,供电子取代基,使碳-碳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和结合,生成的阳离子增长链因共振而稳定。,R+,共振稳定,-,诱导效应共轭效应,醚,阳离子聚合,吸电子取代基,使碳-碳双键电子云密度降低,有利于阴离子的进攻和
5、结合,生成的阴离子增长链因共振而稳定。,CH2=C,H,CN,R-,RCH2,H,C,C:-,N,RCH2,H,O,:,C,N,共振稳定,+,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腈,-,阴离子聚合,自由基是中性的,对键的进攻和对增长链的性质没有苛刻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取代基都能使增长的链自由基稳定化,因此几乎所有的碳-碳双键都可以进行自由基聚合;供电子基团如烷氧基、苯基、乙烯基等有利于阳离子聚合;吸电子基团如腈基、羰基(醛、酮、酸、酯),能进行阴离子聚合。,单体反应类型的一般原则,卤原子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而共轭效应却有供电性,但两者均很弱,因此他们既不能阴离子聚合也不能阳离子聚合,只能自由基聚合;基团的吸电子倾
6、向过强时,如偏二腈乙烯H2C=C(CN)2、硝基乙烯,就只能阴离子聚合,而难自由基聚合;虽然烷基是供电子基团,但它的供电性和超共轭效应均很弱,只有1,1-双烷基烯烃才能进行阳离子聚合;带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如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电子流动性很大,易诱导极化,能按上述三种机理进行聚合。,单体反应类型的特殊情况,NO2 CN COOCH3 CH=CH2 C6H5 CH3 OR,各种取代基的电负性对单体链锁聚合类型的影响,电负性,2.聚合机理,对于一个反应,一是我们要了解反应的过程,二是要了解反应的结果。聚合速率和分子量正是反映自由基聚合反应的两项重要指标。,要分析清楚影响二者的因
7、素和控制方法,首先应该探讨自由基聚合机理,从研究聚合动力学问题,描述其基元反应及其特征开始。,聚合速率分 子 量,研究聚合反应的两项重要内容:,反应的过程,反应的结果,链引发两步反应各自的特征,但反应(b)又必须划归到链引发反应中,因为体系中一些副反应可以使初级自由基失去活性从而其无法继续进行到链增长阶段,表明链引发没有发生。例如与氧、阻聚杂质的作用、两个初级自由基的重结合等。,2.1 链引发,初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a),(b),2.2 链增长,CH2=CHX,CH2=CHX,n次,在链引发阶段形成的单体自由基具有活性。他能打开第二个烯类分子的键,形成新的自由基,并且这一步骤不断重复。这一
8、加成反应的不断重复过程即称为链增长反应。,如此高的反应速率是难以控制的。其直接结果就是:单体自由基一经形成以后,立刻与其它单体分子加成,增长成活性链,而后终止成大分子。,聚合体系内往往仅由单体和聚合物两部分组成,不存在聚合度递增的一系列中间产物。,链增长属于放热反应,烯类单体聚合热约55 95 kJ/mol 增长活化能低,约20 34 kJ/mol,增长速率极高,在0.01几秒钟内,就可以使聚合度达到数千甚至上万。,2.3 链终止,+,链终止,偶合终止,歧化终止,两个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其结果,所得大分子的聚合度是重复单元数的两倍,两端均为引发剂残基,R,R,某一链自由基夺取另一
9、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而失去活性。其结果,大分子的聚合度与原链自由基的单体单元数相同,且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为引发剂残基,另一端为饱和或不饱和,两者各半。,链终止方式,PS(聚苯乙烯),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Tp 60 C 以歧化终止为主 Tp 60 C 两种终止方式都有,在任何温度下,均以偶合终止为主,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链终止方式没有明显的规律,大体上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等有关,链终止活化能很低,只有8 21 kJ/mol,甚至为零。因此,终止速率常数极高,受自由基的扩散控制 与自由基浓度成正比,链终止和链增长是一对竞争反应。微观上从单一反应速率来看,终止速率显然远大于增长速率,但从
10、整个聚合体系宏观来看,总体上,单体浓度1 10 mol/l远大于自由基浓度10-7 10-9 mol/l,结果增长的总速率要比终止总速率大得多,否则将不可能形成长链自由基和聚合物,链终止和链增长的竞争,2.4 链转移,+YS,+S,单体(M)溶剂(S)引发剂(I)大分子(P),转移的结果,向各种低分子转移的结果,使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向大分子转移(一般发生在叔氢原子或氯原子上),结果可能形成支链;,转移后形成的自由基根据其稳定性,对反应速度有所影响。如不能再引发单体聚合,则起到阻聚作用,具有阻聚作用的物质称为阻聚剂,如苯醌,对产物的影响,对反应的影响,2.5 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概述,自由基聚合
11、反应在微观上可以明显地区分成链的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其中引发速率最小,引发反应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分子量与时间,转化率与时间,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分子量影响较小。,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单体由引发到终止转变成大分子,时间极短,不能停留在中间聚合度阶段,反应混合物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3.聚合速率,苯乙烯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时间曲线(求曲线上一点的速率,是过这点切线的斜率,即导数,曲线越陡,速率越大),对聚合速率的研究在理论上可探明聚合机理,在实用上则为生产控制提供依据。聚合速率
12、单位时间内单体消耗量或聚合物生成量来表示。其速率变化一般可以用转化率-时间曲线表示。,3.1 概述,诱导期 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终止,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聚合初期 单体开始正常聚合时期,通常将转化率在510以下的阶段称做初期;在这一阶段,转化率与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聚合基本以恒速进行。聚合中期 在转化率达1020以后,聚合速率逐渐增加,出现了自动加速现象,直至转化率达5070%,聚合速率才逐渐减慢。这一阶段称为聚合中期。聚合后期 自动加速现象出现后,聚合速率逐渐减慢,直至结束,转化率可达90100。,聚合速率的测定方法,聚合初期,聚合速率,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温度,3.2 微观动力学,各
13、基元反应对总聚合速率都有所贡献,从各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来研究聚合总速率,链引发反应,反应(a):初级自由基的生成,1个I生成两个R分解速率常数引发剂浓度,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整个聚合反应,基元反应,链引发速率方程,反应(b):形成单体自由基的速率远大于引发剂分解速率,理论上引发速率与初级自由基生成速率相等,由于副反应和诱导分解,初级自由基或分解的引发剂并不全部参加引发反应,所以必须引入引发效率f这一概念,链增长反应,反应开始以后,体系中有无数根长短不一的自由基活性链,它们有各自的增长速率常数kp1、kp2、kp3、kpn,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第一假定,等活性理论,自由基浓度是各种长度自由
14、基的浓度总和,增长反应各步速率常数相等,kp1=kp2=kp3=kpn=kp,M1.+M2.+M3.+Mx.=M.,链增长速率方程,式中:p 链增长(propagation),链终止反应,链终止标志着自由基的消失,所以,终止速率可以以因终止反应而引起的自由基消失速率表示,偶合终止(coupling termination),歧化终止(disproportionation termination),Mx+My,Mx+y,Mx+My,Mx+My,Rtc=2ktcM2,Rtd=2ktdM2,链终止速率方程,2代表每一终止反应有两个自由基消失,由于自由基活泼,寿命极短,浓度很低,难以测量,第二假定,反
15、应经很短一段时间后,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保持不变,稳态假设,引发速率和终止速率相等,构成动态平衡,Ri=Rt,M=(Ri/2kt)1/2,3.3 聚合总速率,聚合总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体系中单体的消耗量,即为单体的消失总速率,单体消耗来自于:,引发反应中单体自由基的形成过程 增长反应中单体用于链增长的消耗过程,单体的消耗近似地为链增长所消耗的单体,Rp Ri,第三假定,高分子的聚合度很大,因此用于引发反应的单体远少于增长消耗的单体,上述微观动力学方程系在低转化率时,并在前述三个假定下推导而出。如在低转化率(5 10%)下结束聚合,可保证稳态,各速率常数恒定,与所推导结果吻合较好,聚合总速率方程,0.
16、5级反应是双基终止的结果(当链自由基活性末端受到包埋,难以双基终止,往往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对I的反应级数介于0.5 1.0之间),一级反应是单体自由基形成速率很快、对引发速率无甚影响的结果(如引发反应与M有关,则形成1.5级关系),将取决于温度和各反应活性,3.4 温度T对R的影响,在上述速率方程中虽然没有出现温度(T)因子,但是它通过速率常数k来影响R,k=Ae-E/RT,聚合总速率常数k和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T的关系遵循Arrhenius方程式,其中的关键因子是反应活化能E,k=kp(kd/kt)1/2,E=(Ep-Et/2)+Ed/2,可推算出E与Ed、Ep、Et之间的关系,总
17、活化能E为正值,表明温度升高,速率常数增大活化能值愈大,温度对速率的影响也愈显著。如,E=83 kJ/mol时,温度从50度升到60度,聚合速率常数将增为2.5倍左右在总活化能中,引发剂分解活化能占主要地位。总聚合速率由最慢的引发反应来控制选择Ed较低的引发剂,则可显著加速反应,比升高温度的效果还要显著。因此,引发剂种类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是控制聚合速率的主要因素,E约为83 kJ/mol 0,表 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E=(Ep-Et/2)+Ed/2,3.5 凝胶效应自加速现象,影响反应的因素,反应速率常数,浓度,粘度,I、M下降,转化率提高,聚合速率R下降,增长:单体-自由基反应终止:自由基-
18、自由基反应,终止速度变快增长速度变慢,聚合中期出现聚合速率增加的反常现象,达到一定转化率(如1520)后,聚合体系出现加速现象,直到后期,聚合速率才逐渐减慢。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时间曲线往往呈S形。,I、M下降,转化率提高,聚合速率R下降,推论,事实,原因,在影响聚合速率的因素中,除了浓度、速率常数和温度之外,我们还忽略了在高分子聚合反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粘度,加速现象伴随着反应体系的粘度增加而出现,推论与事实相违背,40%,10%,更深层的原因,链终止由扩散控制,双基终止过程的三步曲,双基相互反应而使链终止,链自由基的平移(整个链自由基的运动),链段重排,使活性中心靠近(链形态的改变),
19、链自由基的扩散受体系粘度影响显著,前两步都和分子链的扩散有关,链段重排受到阻碍,活性末端可能被包埋,双基终止困难,终止速率常数kt显著下降,kt降低最多可达上百倍;,同样条件下,体系粘度对单体的扩散影响较小,所引起的kp变化不大,链增长是放热反应,黏度增加,散热困难,体系温度提高,使kp增大,综合值可增加近78倍,聚合速率显著增加分子量也同时迅速增加,黏度的原因,凝胶效应,活性链的数目增加,与第二假定严重偏离,提高,降低不明显,提高,R明显增加,转化率继续升高后,粘度达到妨碍单体活动的程度,增长反应也受到扩散控制,符合聚合速率方程,由于粘度提高,偏离聚合速率方程,出现自加速现象,聚合物在单体或
20、溶剂中溶解性能的好坏,对链自由基卷曲、包埋的影响,以致对双基终止速率的影响很大。,影响分子链扩散的因素都会影响自加速现象,根据活性链被包埋,难以双基终止的原理,有许多聚合方法都因终止速率降低而使聚合速率提高。如,乳液聚合、气相聚合、交联聚合、固相聚合等,溶剂的影响,聚合体系的影响,自动加速现象在不溶解聚合物的非溶剂中出现得早在良溶剂中较少出现在不良溶剂中则介于二者之间,3.6 聚合过程中速率变化的类型,正常的聚合速率,自动加速的聚合速率,各阶段的聚合总速率,叠加,Fig 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时间曲线的类型,曲线1呈S形的最常见类型,聚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初期慢,中期加速,后期又转慢。通常采用的
21、是低活性引发剂,引发剂浓度的降低不明显,正常聚合速率的降低主要由单体浓度降低引起,降低的程度不及凝胶效应导致的加速程度,故总的反应速率仍表现出自动加速效应。,曲线2匀速聚合,通过调节各种因素如选择适当的引发剂,可使正常聚合速率的衰减与凝胶效应的自动加速部分可互补,从而可做到匀速反应。,曲线3前快后慢,当采用活性很高的引发剂时,聚合初期就大量分解,使得正常聚合速率很大,聚合中后期,因引发剂残留量少,正常聚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以致于凝胶效应的自动加速部分还不足以弥补,故总聚合速率降低,甚至为零。,上述几种反应速率的变化类型都与引发反应及其引发剂的分解性能有极大的关系,引发反应及其引发剂在自由基聚合中
22、的重要性,4.引发反应,引发剂是有别于其它聚合的新组分 引发反应控制整个聚合过程,是影响聚合速度的重要因素 引发剂还是影响分子量的重要因素,引发反应及其引发剂在自由基聚合中的重要性,4.1 引言,引发反应及其分类,除了引发剂能产生自由基之外,用热、光、辐射等方法都能产生自由基,引发剂引发非引发剂引发,热引发光引发辐射引发,主要引发方式,4.2 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对整个自由基聚合反应来讲,需要关注的是初级自由基的产生速度,引发剂的分解速率方程,积分,起始(t=0)浓度,时间为t时的浓度,引发剂的残留分率,半衰期,分解速率常数 kd显示了引发剂的分解性能,但在工程应用上,通常以半衰期来衡量反应速率
23、的大小。即当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I0的一半,I/I0=0.5时所需的时间,以t1/2表示,根据分解速度方程,它与分解速率常数kd有下列关系:,t1/2=ln2/kd=0.693/kd,kd和温度T有关,所以,半衰期t1/2也因T的不同而不同,单位:,h,s-1,引发剂效率f,引发剂分解后,有可能只有一部分用来引发单体聚合,还有一部分引发剂并没有真正地引发单体,而被损耗掉,这一现象用引发效率f来表征。它是引发聚合的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或消 耗总量的分率,链引发速率方程,诱导分解,起因,引发效率f,笼蔽效应,诱导分解,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笼蔽效应伴副反应,由于引发剂浓度很低,引发剂分子处
24、于单体和溶剂“笼子”的包围之中。笼子内的引发剂分解成初级自由基后,必须扩散出笼子才能引发单体聚合。如果来不及扩散出笼子,就可能发生副反应形成稳定分子,消耗了引发剂。这其中决定于扩散、引发、副反应三者的相对速率。,Mx+I,MxR+R,转移的结果,原来自由基终止成稳定分子,另产生了一新自由基。自由基数并无增减,徒然消耗一引发剂分子,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4.3 引发剂的种类及其选择,引发剂必须是容易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在一般聚合温度(40100度)下,要求键具有适当的离解能,一般为100170 kJ/mol。离解能过高或过低,将分解得太慢和太快。能满足这一要求的仅限于少数几
25、类化合物,即含有O-O,S-S,N-O键的化合物,用得最多的主要是过氧化物,裂解后形成高度稳定的分子组分,如偶氮化合物,这类特殊的化合物,根据其形成自由基的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E C-H=414 kJ/molE C-C=347 kJ/mol,加热到200还难以断裂,故不适于做连锁聚合的引发剂,偶氮化合物,CN,CN,AIBN,是偶氮类引发剂的代表,最为常用。一般在45 65度下用于聚合。,2(CH3)2C+N2,CN,分解,分解反应几乎全部为一级反应,只形成一种自由基,无诱导分解;比较稳定,能单独安全保存;分解时有N2逸出;偶氮化合物易于离解的动力正是在于生成了高度稳定的N2,而非由于存在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由基 聚合 经典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