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30582.doc
《统计学教案3058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教案30582.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统计学教案(理论教学)一、教案说明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011011总学时:56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学 分3.5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 实验课()任课教师授课对象经济类各本科专业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黎东升. 统计学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8月主要参考书目:1 统计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3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2004 。 4统计学案例集(新世纪高等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董逢谷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 5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6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 C 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 7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月。8统计预测与决策,徐国祥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9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何晓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统计学原理(第三版),李洁明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新统计学概论(日),森田优三,日本评论社
3、,1974。12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美),Michael R.Middleton,中国水利出版社,1997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综合使用能力。教学重点和 难 点重点 综合指标、
4、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难点 总体分布差异程度的比较、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总指数的编制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相关关系的分析、回归方程的拟合。二、课时分配本课程理论课时分配如下表:授课内容理论教学学时第1章绪论4第2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6第3章统计描述4第4章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6第5章假设检验4第6章方差分析4第7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第8章时间数列8第九章统计指数6总计48 三、章节备课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
5、法,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教法说明讲授,提问教学进程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学 一、统计的含义与本质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四、统计学的作用第二节 统计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一、统计数据类型 二、统计数据研究过程三、统计数据研究方法第三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样本 二、标志与变量 第四节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 二、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参考资料【1】 统计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
6、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3】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复习思考题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2、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何联系。3、怎样理解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和变异性?4、试举例说明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地位随研究目的而改变。5、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说明哪些不同的问题?6、什么是连续变量?什么是离散变量?两者有何区别?教学后记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 (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并了解统计数据收集的意义、种类和统计调查的方式与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制定 ,对问卷设计进行实
7、践。明确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数据收集方案设计,统计分组的方法与技术,统计表的设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法说明直接讲陈,提问,讨论,课后练习。教学进程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收集一、统计数据收集的含义和要求 二、统计数据收集方案设计 三、统计数据收集方式 四、统计数据收集方法 五、问卷设计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整理的含义与要求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三、统计分组 四、分布数列第三节 统计图表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主要参考资料【1】 统计学(面
8、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 【3】统计学案例集(新世纪高等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董逢谷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重点调查?什么是典型调查?各有何特点?各有什么作用?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含哪几项内容?3、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4、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各自适用什么场合?
9、5、等距分组练习(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三章 统计描述 (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如何对变量分布的特征进行描述,具体要求:理解平均指标、离散指标和形状指标的意义与作用;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科学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数的意义,正确认识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之间的应用关系,以及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各种离散指标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尤其是要深刻理解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内涵;熟练掌握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指标、离散指标和形状指标的意义与作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标准
10、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说明 直接讲陈 ,实例教学,提问,讨论,练习 教学进程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描述 一、集中趋势与平均指标 二、数值平均数 三、位置平均数第二节 离中趋势的描述一、离中趋势和离散指标 二、离散指标的测度三、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第三节 分布形状的描述一、分布形状和形状指标 二、偏度系数 三、峰度系数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
11、版社,2000年月 【4】统计学原理(修订版),谢启南、曾声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平均数指标?有何作用?2、什么是权数?它是怎样影响算术平均数的?如何正确选择权数?3、计算和应用平均数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有何作用?5、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6、什么是是非标志?其平均数和标准差是什么?7、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四章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
12、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一般确定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确定样本容量的一般方法 教法说明复习回顾 ,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第一节 抽样分布 一、抽样分布的基本问题 二、常用的抽样分布定理 第二节 抽样误差一、抽样中的误差构成 二、抽样误差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参数估计方法 一、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二、参数估计的方法第四节 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参数估计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分层抽样 三、等距抽样四、整群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13、004年8月【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 C 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总体参数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2、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其影响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抽样极限误差,它与抽样平均误差有何关系?4、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在抽样估计中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5、说明置信区间的范围和可靠性的关系? 6、什么叫估计量?评价估计量优劣有哪些标准?7、确定必要样本单位数有何意义?必要样本单
14、位数受哪些因素影响?78、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五章 假设检验(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假设检验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了解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总体均值与总体成数指标的各种检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的程序和不同总体的各种参数的假设检验方法。教法说明复习回顾 ,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第一节 假设检验概述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假设检验的程序 四、两种类型的错误 五、检验功效第二节 总体参数检验一、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二、总体平均数的检
15、验 三、总体成数的检验四、P值检验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月。【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 C 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思考题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3、简述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4、谈谈你对假设检验P值的理解。5、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同时减少两
16、类错误?76、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六章 方差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方差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方差分解的思想和针对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方法,构造出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的F统计量。教学重点和难点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构造出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的F统计量并进行单因素因素方差分析。教法说明复习回顾 ,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二、方差分析的原理第二节 单困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条件下离差平方和的分解 二、因素作用显著性的检验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几个问题第三节 双因素方差分析
17、一、无交互作用下的方差分析 二、交互作用下的方差分析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 C 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思考题1、方差分析中有哪些基本假定? 2、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3、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4、就双因素有交互影响的方差分析,说明与各离差平方和相对应的自由度各为多少?75、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
18、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种类、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检验教法说明直接讲陈,实例教学,提问,练习教学进程第一节 相关分析的基本问题一、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二、相关关系的种类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相关关系的测度一、相关关系的判断 二、相关系数的测定第三节回归
19、分析的基本问题一、回归分析的含义 二、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 回归分析的特点 四、 回归分析的种类第四节 回归分析的模型一、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非线性回归分析 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2】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 C 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月【4】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有何区别与联
20、系?2、相关关系有哪些种类?试各举一例说明。3、什么是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4、在直线回归方程y a bx中,参数a和b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是什么?5、什么是直线回归分析的估计标准误差?它有何作用?6、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7、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八章 时间数列 (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时间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和季节变动测定的各种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期数列和
21、时点数列的区别、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用最小平方法测定直线趋势、用同期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 。教法说明实例精讲 ,提问, 练习、自学辅导教学进程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基本问题 一、时间数列的含义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三、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 四、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减量和平均增减量第三节 时间数列速度分析 一、发展速度 二、平均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四、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 长期趋势的测定一、移动平均法 二、数学模型法第五节 季节变动的测定一、按月(季)平均法 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原理(普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学 教案 30582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