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教案.doc
《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导入:15世纪东西方之间好像出现了一场航海竞赛。14051433年,中国明朝的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 7次率庞大的舰队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435年(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达260余只,人员2.7万多。 宝船载重量估计为1500吨 ,长138米,最大的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半个世纪之后,遥远的欧洲接连出现了3个著名的航海人物: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领着他们的小船队,分别向东向西航行,认证了圆形的地球
2、,发现了未知的大陆,改变了分散的世界。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所率领的船队只有3只帆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仅120吨,长34米 。另两只较小的船只有60吨和50吨。哥伦布航海船队规模最大时也只有17只船,最大的船只载重量只有200来吨。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所率领的船队仅88名水手,哥伦布航海船队规模最大时船员为12001500人,1497年达伽马远航印度船队约有170人。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水手总数才为268人。 简单的对比折射出15世纪左右,东西方在繁荣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即以造船、航海技术而论,李约瑟也曾对郑和所处时代中国航海事业的鼎盛给
3、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它的黄金时代,约西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它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在永乐皇朝时代,它有3800艘船,其中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属于卫、所或寨的战船,以南京附近新江口为基地的主力船队的400艘大船,以及400艘运粮的漕船。此外,还有250艘远洋宝船,每艘宝船上的人数,平均由西元1403年的450人,增到西元1431年的690人以上。在最大的大船上,必然超过了1000人。另外还有300艘商船作为辅助队,及一大堆小船作为传令船及警船。”中国的强大是中华先民艰辛奋斗的结果,是
4、汉唐以来延续和积累的产物。1.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我们古代的工业和科学发明有造纸、蚕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陶瓷制品。此外,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还发明了地动仪、算盘、弩、火炮及火药火箭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如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藏族格萨尔史诗、蒙古族江格尔史诗、克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以及百花竞艳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神秘精美的石窟雕塑,气势宏伟的秦陵兵马俑,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
5、发展作出的贡献,并且曾经于17、18世纪对启蒙运动中的欧洲产生过强大的吸引力和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但是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封建文明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很快败下阵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2. 从中西比较看传统中国的衰落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国的相对衰落。仍然以郑和与西欧的哥伦布们简单对照一下。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在世界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却大不如哥伦布们的“地理大发现”显著,
6、郑和下西洋没有像西欧“地理大发现”那样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和转型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而西欧“地理大发现”却开辟了欧洲人的海权新时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相继出现巨大变化,欧洲人从此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西方开始逐渐支配东方。个中原因何在?是不是郑和之错?且看以下比较与分析:同样的航海,且中国在技术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可是东西方的远洋航行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深远影响,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郑和的远行没有内在的经济动力。郑和航行却是在另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7、历史家大都强调永乐时代是明朝的太平盛世。在成宣时期30年间曾6次北征和7次下西洋,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与富足。但关键在于这些活动的动力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中国封建王朝不同于西欧,没有对海外商品和市场的需求。中国皇帝具有直接向全体居民征税的最高成权。这主要是征收田赋。明代自洪武开国就倾心于本地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税率比较低,以建立稳定的政治局势。甚至各衙门的书手、工役都要向民间征来;衙门用的文具纸张等也规定由里甲承奉。政府的财政不敷,就滥发纸币(宝钞),为数令人骇然。这套高度集权的保守的经济结构表明明王朝的政策是内向的,它的海外活动完全着眼于国内政治。从1314世纪以来,由地中海意大利诸城
8、市所推动的商业资本主义繁荣,到15世纪扩大到大西洋岸,而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君主目的过渡,西欧的商人也愈来愈强烈地想挣脱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重重限制,设法与印度、香料群岛、中国发生直接贸易联系,因此,西欧航海家深入大洋的探险活动具有不同于封建阶级的新兴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那些支持和鼓励哥伦布们航行的西欧封建君主奉行重商主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如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以达到增加王室金库收入和壮大国力的目的。西欧君主之所以积极支持海外事业还有制度性的原因,那就是西欧封建式的领土经济结构多方面限制了君
9、主对财富的榨取,而封建国家征税的权力又掌握在贵族把持的议会手中,因此新兴君主们为应付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都力图开辟新的财源。这一结构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村国内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的特殊兴趣。君主专制制度使郑和这支“皇家舰队”其实也是皇权的宣传队,他们到处粘贴的标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成祖之所以组织庞大的船队,派遣郑和远航西洋,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客朝贡的盛况,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虽然也有顺便解决安南的归顺问题和制服盘踞三佛齐(旧港)的中国海盗及顺访建文帝的下落等动因,但航海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
10、帝国的国威,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与郑和下西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绕过东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势力,开辟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直接与他们做生意”,获得黄金和香料。而支持他们的国王们也期望从航海活动中获得巨额财富。从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我们就可以看到航海突出的经济目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对“利”的蔑视,使郑和的船队并非一支贸易船队,而是一支扬我“皇威”,显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船队明初社会经济恢复较快,官办工业极为发达,尤以造船业港居世界之
11、冠,财政充裕,这是西欧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西欧于1500年仍然站在文明世界的边沿,比起这个时期最强盛、最先进的中国的明帝国西欧黯然失色。”但随着中西航海活动的开展,其物质基础发生了消长不同的变化。郑和航海“厚往薄来”的“摆阔主义”是一场大消耗,结果是明财政也从明初的“库藏衍溢”变成下西洋数十年后的“库藏为虚”,官办工业也日渐衰落。“官办工业的危机和国库的空虚,使郑和航海救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发生动摇,并趋崩溃。宣德以后,国势渐衰,已无力远航了。这正是明帝国官方航海嘎然而止的重要原因。”相反,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寻金热”和传教热的鼓动下,具有强烈的海外扩张欲望,航海探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
12、是中国航海所无法相比的。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渴望,更为强烈。因此,西欧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着到大洋彼岸意外发财的愿望。对于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使西方航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从而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它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突出父权、夫权、君权的宗法家长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显示出强烈的保守色彩。使郑和们没有了再次远航的强劲动力总之,中国封建制度在给中国带来强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隐患,潜伏着不少危机。当资本主义制度在
13、欧洲兴起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3.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7世纪40年代,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在东方,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王朝清朝;在西方,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英国国王与国会斗争加剧,不久爆发内战,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 清朝开国之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有过一番兴旺的气象。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励精图治,对内重视安定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抵抗侵略,有效地遏制了来自海上和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到乾隆皇帝(173617
14、95年在位)初期和中期,国势达于鼎盛。这一百多年,史称“康乾盛世”。 远望这一时期的西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先后向海外扩张;18世纪后半期,又接连发生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西方资产阶级驾着炮舰,在全球各地掀起殖民掠夺的凶涛恶浪。 海盗与商人一身而二任,是西方殖民者的本来面目。在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后,1514年,第一艘葡萄牙船绕过非洲好望角,沿着郑和下西洋和中国南方对印度洋帆船贸易的航线,驶抵广东。到达不久,他们就强占海岛,盗窃行旅,掠卖人口。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触风涛”,要晾晒“水渍贡物”,
15、用欺诈和贿赂广东地方官吏的手段,租占了澳门。随后,西班牙(1575年)、荷兰(1601年)、英国(1637年)、法国(1698年)、美国(1784年)的船只,先后闯入中国东南沿海。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船队,由威得尔(John Weddell)船长率领,首次来华。他们刚到中国,便炮击虎门炮台,击沉水师船只,还焚烧官署,劫掠商船。连西方学者马土、宓亨利也认为:“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看法,由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的半海盗行为、十七世纪西班牙人的血腥屠杀,以及荷兰人的胡作非为所形成;而英国人却是1637年用大炮打开通商门径
16、的人。” 西方殖民者的海上入侵和强盗行径,激起中国军民的义愤和反击。1662年2月1日,郑成功(16241662年)在台湾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下,经过八个月的战斗,打败了殖民军,迫使荷兰总督投降,收复了台湾。 1808年9月,当英国兵船十三艘、士兵三百名在澳门登陆,10月又侵占虎门时,清军立即发炮抵抗,调兵二千六百名严加防范。两广总督下令停止广州英船开舱起货,人民拒绝供应侵略军粮食、物品,迫使英军在12月全部退出。英商亦具结认罪,表示今后“断不许兵船再来滋事”。 在进行武装挑衅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曾尝试由外交途径来敲开中国的大门。1793年8月,英国派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
17、ey)使团到达中国大沽口。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在致中国乾隆皇帝的信中伪善地说,他之所以遣使来华,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平”的词句掩盖不住侵略的野心。9月中旬,马戛尔尼在热河行宫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后,终于向清政府提出了开放宁波、舟山及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舟山附近海岛一处以屯货,割广东省城附近一处供英商居住,裁减关税,自由传教等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对此,清政府断然拒绝。乾隆皇帝在给英王复信中表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原定通商制度,不能改变。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海上
18、侵略外,沙皇俄国从17世纪中叶起,也由陆路觊觎中国的领土。沙皇俄国原是欧洲东部的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它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80年代,沙俄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1643年,第一批全副武装的沙俄侵略者一百一十多人,在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领下由西伯利亚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匪徒们烧杀劫掠,甚至象“吃人生番”一样,在这年冬天吃掉了五十多个中国居民。此后,在沙皇政府的支持下,叶罗菲哈巴罗夫又于1650年纠集一批俄国哥萨克窜入中国境内,强占黑龙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萨,修筑城堡,起名阿尔巴金。沙俄的疯狂入侵,自始就遭到中国达斡尔、赫哲、虎尔哈族等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清政府曾通过外交途径,要
19、俄国人撤出中国领土,但遭拒绝。康熙皇帝决定出兵反击,遏制俄在黑龙江地区的扩张。1685年6月,中国军队发炮轰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被迫投降。在摧毁了沙俄侵略据点雅克萨城堡后,中国军队退回瑷珲。沙俄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坐下来谈判。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即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俄又通过谈判,订立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了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的两国中段边界(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已成为蒙苏边界)。至于西部,当时中国的疆界在巴
20、尔喀什湖,沙俄的势力尚未到达咸海,两国之间的疆界还相距很远。这一时期,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和滨海地区虽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但却因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轻举妄动。从清王朝建立到18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但是资本主义必将使古老中国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资本主义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168
21、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在广州设立了粤海关,第一次把经营进口贸易的商人从一般商人队伍中分离出来。广东的洋行制度开始建立,洋货行商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行业,广州建立了十三行,成为全国的聚集之地。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广州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了一个闻名中外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十三行也成为中国近代外贸史兴旺顶峰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攫取暴利,从南亚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22、。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东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再听由鸦片泛滥下去,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再无可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应。道光二十年(1840年)夏,由48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
23、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的部署下,广州军民严阵以待。英军无隙可乘,逐北犯厦门,也未得逞。又进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继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将英国外交大臣的照会送交直隶总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门口外的穿鼻,与英军统帅谈判,议定草约,称为穿鼻草约。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圆,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清政府大为震怒,于是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兵赴广东作战。次月,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琦善被锁拿入京问罪。同年夏秋,英军继续扩大战火,先后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皇侄奕经奉命赴浙江主持军务,连遭挫败,逃至杭州。道光二十
24、二年,应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宝山,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优惠国待遇等特权。美国,法国随之也接蹱而至,先后胁迫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教案 纲要 中国 近现代史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6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