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
《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不同年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2,骨髓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骨髓成分,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以造血组织为主,造血作用,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以脂肪组织为主,贮存营养,骨髓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正常骨髓封闭于骨髓腔内,约占体重的4-6%,呈胶冻样或海绵样。按其功能与成份可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3,4,5,6,7,8,正常骨髓,骨内红骨髓及黄骨髓的分布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红、黄髓分布亦不相同,人体的红黄髓分布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胎儿时期红骨髓充满骨髓腔,出生后即开始由红骨髓向黄骨髓转化,转化具有一定规律性。,9,骨髓的转化,(一)全身性转换模式:转化发生最早的部位是附
2、肢骨远端,其顺序由外周骨逐渐向中轴骨呈向心性发展,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对长管骨而言,则由骨干中心部开始,逐渐向两端进行。出生后2个月至6岁之间,骨髓转化最快,此时期骨干部红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大约25岁左右,骨髓的全身性转化就基本完成,人体内红骨髓主要集中在中轴骨(颅骨、胸骨、脊柱和骨盆)及股骨和肱骨的近端,其余部分均为黄骨髓取代,达到成人型骨髓分布 模式。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这种转换是以
3、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10,骨髓转化模式,(二)局部性转换模式:红骨髓分布区内出现局灶性黄骨髓,表现为局灶 性不均匀转化。而且随年龄增长有逐渐明显的趋 势。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MRI上表现为斑点、斑片状或节段状高信号。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11,骨髓转化,骨髓生理性转化的原因尚不明了。骨髓内温度变化可能是一种重要因素,血循环变化和低氧张力也可能与骨髓转化有关。,12,
4、骨髓转化的影响因素,年龄解剖部位性别: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腰椎T1值随年龄而缩短,40岁以前,男女腰椎驰豫时间无显著差异,50岁以后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减少,导致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进而削弱了骨髓与骨小梁交面处的“磁化效应”,使T2延长。个人健康状况:有报道显示:严重吸烟者,尤其过度肥胖严重吸烟女性,骨髓转换较慢,甚至出现反转换。,13,骨髓的反转化,如果人体对造血的需求超过现存红骨髓造血能力,为适应这一需求,黄骨髓可反转为红骨髓。实质上这是机体造血器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反转化的顺序:与正常骨髓转化顺序相反由脊柱骨开始,其次为胸骨、肋骨,股骨与肋骨几乎同时发生,最后
5、胫骨。这些发生反转化的部位在T1WI上表现为弥漫或集中的骨髓信号降低,T2WI上信号可降低、等于或高于脂肪骨髓。,14,15,引起反转化的病因,包括:慢性贫血骨髓恶性细胞浸润,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等。所以,发现骨髓反转化时,需结合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因。,16,骨髓反转化,骨髓反转化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轻微的反转化有时仅见于中轴骨。严重疾病引起的骨髓反转化可明显累及外周骨。骨髓反转化的调节因素尚不明了,温度和低氧张力可能起重要作用。,17,“正常骨髓”:,正常个体骨髓造血组织含量随年龄而改变。生命的第一个10年,平均骨髓细胞成份是79%,而在70岁以后仅
6、为29%。在生命的前30年中,大于一半的骨髓是由造血细胞组成的。在这期间,造血组织数量逐渐减少,伴有脂肪细胞增加。40-60岁,造血细胞的数目相对稳定。,18,骨髓的MRI检查,1984年Cohen首次应用MRI进行儿童骨髓疾病研究。随着MRI硬件及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的MRI成像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改进。在不同的脉冲序列上,骨髓组织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每种序列也各有优缺点。因此,MRI序列及成像技术的合理选择对于骨髓病变的显示尤为重要。,19,20,T2WI联合T2抑脂,21,22,23,股骨干下骨髓1HMRS谱线,24,骨髓MRI增强扫描,25,骨髓MRI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测量骨髓T1和
7、T2驰豫时间,白血病急性期或复发期其骨髓T1值明显增高,尽管缺乏特异性,但作为MRI研究的一项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图像的质量除与所选序列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及成像时间等。这些质量指标又与MRI检查时所选的部位、成像方向、层厚、层间距、视野、成像层面(范围)及所用线圈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根据检查部位及病变性质和范围进行合理选择。,26,27,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1、颅骨的MRI信号特点:颅骨的红骨髓、黄骨髓转换发生较早,一般20岁以前即可完成。黄骨髓在额骨和枕骨较多,而部分人的顶骨内也有红骨髓分布。,28,颅骨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把
8、颅骨MRI表现分为三型I型:骨髓呈均一低信号,或在额、枕区出现小片状高信号。主要见于10岁以下儿童。,29,颅骨的MRI表现分型,II型:额、枕区骨髓呈均一高信号,顶骨区为片状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30,颅骨的MRI表现分型,III型:全部颅骨骨髓均为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31,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2、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脊柱椎体是成人红骨髓含量分布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在T1WI上,椎体信号要比外周骨低,其T1WI上的磁共振总体信号变化有两个特点:在宏观上,椎体的总体信号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因为伴随着年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椎体脂肪含量增加,进
9、而使其信号逐渐升高。,32,椎体总体信号在不同年龄中的表现:腰椎矢状面T1WI:A:14岁B:32岁C:44岁D:66岁A-C为男性D为女性,33,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在微观上,椎体的骨髓转换一般遵循“局部转化模式”,因此其局部信号具有不均匀性和局灶性升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椎体出现带状、斑片或三角状脂肪性高信号,造成椎体信号不均匀。大约60%以上的椎体具有此种改变,其发生率伴随着年龄而升高,且大多分布于椎体周边、基底静脉周围及终板下区。,34,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用“三型四分法”将脊柱椎体的MRI特点与年龄的相关性作了归纳:I型:椎体呈均一低信号,椎体中间部(即椎体静脉
10、上下方)出现条带样高信号。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人,30岁以上者罕见。,I型,35,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型:椎体周边邻近终板及椎体边角处表现为带状或三角形高信号区。多见于30-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型,36,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Ia型:椎体呈模糊的弥漫性点状高信号,点状影为数毫米甚至更小。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Ia型,37,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IIIb型:椎体呈边缘清楚的弥漫性斑片状高信号、斑片影约0.5-1.5cm大小。也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椎体骨髓MRI表现进行分型,基本类型与Ricci等的分型法基本相似。,IIIb型,38,脊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龄 骨髓 MRI 信号 差别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4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