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煤矿井下六大系统建设规范(1).ppt
《2011煤矿井下六大系统建设规范(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煤矿井下六大系统建设规范(1).ppt(1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2011.05.18云南昆明 袁河津 教授级高工 13111443402 yhj26099sina。com,安 全 培 训,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煤矿安全避险必要性,安 全 培 训,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事故是有规律的。事故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依靠目前安全理论和技术手段想要根本控制事故还是难以办到的。所以,矿山安全避险是十分必要的。,安 全 培 训,现代安全体系建设包括: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四部分。安全避险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安
2、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是提高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和灾害处置能力、保障矿井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升矿山安全保障能力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六大系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体现。,安 全 培 训,煤矿安全避险的必要性,1,煤矿自然条件特殊性所决定,2,贯彻落实安全方针所必需,3,国内外煤矿安全历史经验所证明,2010年国办23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第9条强制性地要求煤矿、非煤矿山在3年内完成安全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安装。逾期未安装的
3、,将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 全 培 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所属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都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安 全 培 训,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2
4、.22”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2.22”特别 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安 全 培 训,2009年2月22日2:20,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屯兰煤矿南四采区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当班下井436人,其中358人生还,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该矿核定生产能力500万吨/年,采用立井、斜井联合开拓、分区独立通风方式,属高瓦斯矿井。通过事故现场初步勘查和分析,这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波及该矿整个南四采区,该采区12403工作面区域破坏严重,瓦斯抽放管路断裂,密闭墙、风桥以及采区变电所等破坏严重。事故反映出,该采区存在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
5、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等问题。,安 全 培 训,这是一起由于事故发生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作业规程,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而导致的责任事故。41名事故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其中,屯兰矿矿长尹、总工程师张 等6名事故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5名事故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给予屯兰矿党委书记常 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侯 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张 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给予山西焦煤集团董事、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李 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
6、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白 行政记大过处分。依法对屯兰矿罚款400万元。,安 全 培 训,1号联络巷安装有两部230kw局部通风机和4台风机开关,在靠尾巷侧约6m处设有一料石密闭墙,密闭墙上设有一个调节风窗。(开4指宽),安 全 培 训,12403工作面1号联络巷内的风机开关负荷接线腔接线柱有明显放电和过火痕迹。,安 全 培 训,结论:瓦斯爆炸直接原因认定 1.1号联络巷位于煤层中,巷道无风或微风段约25m,造成瓦斯积聚达到爆炸界限;2.1号联络巷内的隔爆型电气开关内爆炸生成物冲出壳外,引爆壳外瓦斯;3.瓦斯抽放管路内瓦斯参与爆炸。,安 全 培 训,智利矿难救援奇迹,安 全 培 训,201
7、0.08.05,智利发生了一起令世界采矿业震惊的案例。智利北部圣何塞铜矿连续塌方,33名矿工被困近700m深处,且因塌方堵塞矿井通道而跟外界完全中断联系。塌方发生后,33名矿工转移到井下的紧急避难所,那里存有食物、饮用水、牛奶等维持被困矿工生存必需的物质。他们团结、坚守,靠仅够两天的食品维持了17天。之后,救援人员通过管道将食物、饮料及小型摄像机、掌上电脑等用品运送到井下。经过科学施救,长达69天重见天日,创造了采矿史上救援奇迹。,安 全 培 训,子弹形高科技救生舱,由美国天空总署设计、智利海军制造。由于救生隧道狭窄,救生舱设计得只够一人进去,但里面备有氧气、饮水、通讯设备等以及万一出现意外的
8、逃生出口。为防止执行救援任务的救生舱在反覆升井过程中发生故障,特别造了三个,其中两个备用。美国天空总署派出的专家根据宇航员在太空生存的需要及可能出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为井下矿工设计食品、对矿工进行心理辅导、指导矿工体能训练和减肥。10月9日,救生舱运行测试成功。升井在即,33位矿工个个要求最后离开。但地面上按照身心强健者先行进行探险性升井和断后的原则对33位矿工升井顺序作了精心安排。根据矿工情况,矿业部长确定了首批升井的四位矿工名单。升井前,每个矿工身穿可调控体温的特制紧身衣,配置了生理检测装置以检测心率,升井过程中矿工有任何不适,可随时跟救援人员对话,为保护矿工的眼睛,还给每人准备了特制墨镜
9、,以防长时间被困井下的矿工升井后眼睛被摄像机伤害;第一位矿工顺利重返地面后,下井的第二位救援者是医生,他随身携带了医疗器械,一一检查井下矿工身体状况以便据此采取措施和确定升井顺序。最终确定的最后升井矿工是54岁的领班,发生塌方并堵塞了营救通道后,他担负起领导者角色,并负责应急食物分配。避难所原本只够两三天的食物,在他的分配下维持了17天,直到纸条送出。,第二章 煤矿安全制度、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第二章 煤矿安全制度、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第二章 煤矿安全制度、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国内外矿山安全避险的发展状况,安 全 培 训,南非自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初期避难所,1986年金罗斯煤矿发生死亡17
10、7人矿难后,法律强制井工矿山必须设立避难所。目前井下避难所已是南非矿山应急救援中一项成熟而有效的安全设施,并取得了多次成功营救的经验。2003和2004年,南非两个特大金矿先后发生停电和火灾事故,当时一个矿井井下有3400多人,结果仅死亡9人,救护队从井下各个避难所内救出280人;另一个矿井在2600人返回地面后,发现52人失踪,两天后在井下避难所找到,全部安然无恙。南非的相关法律规定 南非矿产法规定,矿主应保证井下设有避难所或其他安全地点,保证矿工在容易到达避难所或者有自救器保护的条件下工作,以在发生爆炸、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要对避难所和其他安全设施定期检查,检查时间间隔由矿
11、主咨询矿井督察后决定,或者由矿主指定专人调查后上交的报告决定。1996年颁布的矿山安全健康法对井下避难所的设计、建造、维护管理、人员培训与演练等做出规定,并要求矿主应指定称职专人定期检查避难所等安全设施,保证井下矿工在发生爆炸、火灾或水灾时有足够的逃生机会。并允许矿产能源部制定相关规章或指令。1994年2月14日煤矿总督察签字生效的“B5指令”明确了避难所的选址、建造、装备和维护规定。同时要求矿主建立职业守则以确保避难所的有效建造和维护。2007年1月南非矿山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一项新的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强制性执行准则,其中的一个附件对井下避难场所做出了规定。南非标准管理局(SAQA)发
12、布的相关标准对井下避难所的建造、检查、维护等也有明确要求。,安 全 培 训,加拿大:自1928年的Hollinger矿火灾(39人死亡)后,就出现初期避难所,利用压缩空气通过面罩提供O2;后来出现了有害气体处理系统,处理空气中的CO和CO2;自1980年后,在金属矿山得到广泛应用,现被法律强制建立 澳大利亚金矿自2000年一直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目前已是法律的基本要求 印度、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在研究和应用避难所。从使用情况看,早期主要用于金属矿山,煤矿应用很少,认为煤矿在灾变时期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人员应尽可能撤离。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规定煤矿也必须设立避难所 美国国会2006年通过的“矿工
13、法”,要求煤矿“必须建立电子监控和无线双向沟通系统,同时建立井下逃生室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安 全 培 训,我国关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1.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试行)2009.12.25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10.07.19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2010.08.24 4.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11.01.24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
14、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2011.01.25 6.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赵铁锤局长就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发布实施答记者问 2011.01.25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2011.03.21,安 全 培 训,中国矿用救生舱现状,科技部:设置“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研究专题 2006年,在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设置了有关“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研究专题。国家领导要求借鉴南非煤矿经验推广救生舱等避险设施 2008年
15、,温家宝总理和张德江副总理也分别对“借鉴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经验,推广应用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作了多次重要批示。11家煤炭企业列为全国开展救生舱试点 2009年12月,国家煤矿安监局将建设煤矿井下避难所(救生舱)试点列入2010年煤矿安全改造项目重点支持方向,并将神华、中煤、开滦、阳泉、晋城、潞安、铁法、龙煤、淮南、平顶山、兖矿共11家煤炭企业列为开展避难所(救生舱)试点。,安 全 培 训,常村煤矿简介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村煤矿是我国首次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年设计能力40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46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矿井。矿井位于山西省屯留县境内,井田南北走向17Km、东西走向
16、7.4KM,可采储量94399.2万吨,主采3#煤层,平均厚度6.02m。煤种为中灰、特低硫磷、特高发热量之优质贫煤,是发电、冶金、化工等行业的首选用煤。与矿井配套建成有一座年处理能力400万吨、入洗能力21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选煤厂,井下采掘、运输、主副井提升等主要设备是由国际招标国外引进的。,安 全 培 训,中国矿用救生舱研制、试验过程“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一个子项。科研主旨就是用来研究解决矿山企业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项目在灾变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持生命空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20
17、06年6月6日,由山西省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金龙哲担任项目总指挥,北京科技大学同潞安集团相关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课题组正式成立。当天恰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课题组便将该项目命名为“芒种计划”。在北方,“芒种”时节许多农作物才刚刚种植,这一命名寓意是:这是一个再造生命的科研项目。项目课题组首先在北京科技大学做了总体框架研究,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救生舱的材质、造型、密封、通讯、动力、监测监控和机械制造工艺等系统进行了反复的技术路径分析、比造,确立了技术开发要改“被动救援”为“主动救援”,遵循“氧吧救生器移动救生舱固定避难硐室”研发顺
18、序,按舱内救助810人的整体思路进行科研攻关.。,安 全 培 训,经过全体技术研发人员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2008年3月,“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首个样舱在西安宏光煤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完成。四月份样舱运抵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模拟试验现场巷道,先后完成了制冷除湿试验、2人8小时入舱生存试验、4人6小时入舱生存试验、4人8小时入舱生存试验,各项试验状况良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08年6月29日至7月2日,由项目课题组成员、矿山急救队员组成的试验小组进入救生舱,开始了4人96小时完全模拟井下灾变环境下的入舱试验。当时,在密闭的试验模拟巷道中,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充溢其间。就在
19、这个生命的禁区,身处救生舱内的试验人员安泰自若。漫长的100个小时后,当他们精神抖擞地从救生舱自行走出来的一刻,标志着“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2009年3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国内安全技术领域专家、院士对“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急救领域的空白,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安 全 培 训,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煤矿永久安全避难硐室 在N3采区轨道上山与皮带上山之间建设了永久安全避难硐室。1.支护形式 一次支护采用让压锚杆锚索+双钢筋托梁+金属网片+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
20、三次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壁后充填的多重支护设计;2.内部区域 内部分为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和卫生区四个区域,缓冲区用以去除人员进入避难区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避难区是逃生人员的主要活动空间;救护区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和药品,可以进行急救;卫生区用以满足处理逃生人员生活垃圾的需求。3.配备系统 配备有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监控系统、医疗系统等。4.防护功能 永久安全硐室具有三级防护功能:在移动救生舱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人员还可以通过直通地面的垂直钻孔,直接获得地面的氧气、食品、饮水、药品、供电、通信等各种救助。此外,永久安全硐室还配备了隔离式氧呼吸器,该设备在有毒、有害气体、
21、缺氧的灾害环境可以佩戴使用4个小时,满足井下作业人员在灾变情况下的逃生需要。,安 全 培 训,井下避难硐室试验 2011年4月10日10时12分,山西长治屯留县在距离地面470多米的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井下,随着N3采区永久避险硐室两道密封舱门的缓缓开启,80名参与试验人员从硐室安然走出。经体检,80人身体正常。这标志着我国首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48小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16h。第一阶段:完成常村矿N3采区井下永久避险硐室内所有系统、设备与地面钻孔的16小时联合试运行。第二阶段:硐室内自动切换到井下压风原有系统的供水、供氧、供电与监测监控系统。第三阶段:高压氧气瓶供氧试验
22、。硐室立刻切换到内部的生氧供氧系统。,安 全 培 训,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煤矿 全矿井拟建设7个永久避难硐室、62个救生舱,可复盖500700人.采用陕西重生科技公司生产的JMAH-96/8 A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救生舱长6.6m,宽1.5m,高1.8m。门宽20cm。可容纳8人。在N3-8工作面放置两台可移动式救生舱,共四舱可容纳32人;在N3-3胶带顺槽掘进面放置两台可移动式救生舱,每舱容纳8人,共可容纳16人。永久避难硐室设施由北科大与众生洲科技中心自主研发,硐室长39m、宽3.5m、高3.05m,设计容纳80人。,安 全 培 训,安 全 培 训,安 全 培 训,安 全 培 训,作用:通
23、过地面钻孔,实现地面压风、供水、通讯监控、电力供给。施工要点:-采用定向钻进透巷技术;-对钻孔进行封闭注浆,防止地表 水和含水层导入硐室内。,,地面钻孔,安 全 培 训,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设计 人的呼吸生理参数 呼吸量和氧耗量关系:氧耗量(L/min)=(20.92%-17.0%)呼气量(L/min 成年男子在各种状态下的氧耗量,安 全 培 训,各种做功的呼吸生理参数,安 全 培 训,空气中氧气浓度对人体影响,空气中CO2浓度对人体影响,安 全 培 训,硐室内通风计算1.按CO2呼出量计算,安 全 培 训,硐室内通风计算2.按供氧量计算,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目标要求,煤矿安全避险“
24、六大系统”,避险,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井通信联络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化碳浓度、氧气浓度、风速、风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通风机开停等,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对紧急避险设施外和避难硐室内的甲烷、一氧化碳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安 全 培 训,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目标要求 1.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
25、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安 全 培 训,3.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4.2010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安 全 培 训,甲烷风电闭锁功能系统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甲烷风电闭锁功能 1.掘进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煤矿 井下 六大 系统 建设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4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