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ppt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周瀛,2,引言,1.类风湿关节炎(RA)为慢性疾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时间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包括激素,NSAIDs,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药物长期使用有明显的副作用,误诊可能会导致正常人健康受损 2.RA早期未及时诊断,会导致病情的不断加重,出现多项并发症,早期、准确是RA诊断的重要原则,3,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标准 晨僵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病程6周)3组或3组以上关节炎(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和趾跖关节),至少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胀或积液(并非骨性肥厚或增生)(病程6周)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关节肿胀(病程6周)对称性关节肿胀(病程6周)类风
2、湿结节 手部腕部X线改变(骨侵蚀或关节周围骨减少)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32)符合上述7条中的4条,就有可能患有RA该分类标准的敏感度为92%,4,ACR1987分类标准的局限性,1.标准中前四项均要求病程6周,易漏诊早期RA患者;,2.标准中的5-7条多在RA发病一定的时间出现,对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不高;,3.限于当时缺乏其他自身抗体的研究,血清学指标中仅列RF;,4.主要针对症状典型的RA患者,而早期RA的症状不典型。,4,2023/2/12,5,6分或以上肯定RA诊断,ACR/EULAR2009年RA诊断标准,(大关节包括肩、肘、髋、膝和腕关节 小关节包括第二至第五跖趾关节,近端指间关
3、节,拇指指间关节和腕关节),6,2009RA分类标准同ACR87标准的区别,1.受累关节:未包括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和第一趾跖关节及踝关节注意:DAS28评估的28个关节为双侧肩(2)、肘(2)、腕(2)、掌指(10)、拇指指间(2)、近端指间(8)、膝(2)关节,不包括踝关节2.强调抗CCP抗体和RF,增加了CRP和ESR3.废除了晨僵、皮下结节和对称性关节炎4.不再把“持续6周”作为必要条件,晨 僵,概念:病变的关节在夜间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至少一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
4、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8,意义:出现在95以上的RA患者;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成正比;是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局限:1.主观性较强2.晨僵可发生在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SLE等。,9,类风湿结节,结节中心是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和含有IGG的免疫复合物的无结构物质,周围是成纤维细胞,外周浸润着单核、淋巴及浆细胞,形成典型的肉芽组织,10,可分为浅表结节和深部结节两种类型。浅表结节发生于关节周围受压或摩擦较多的部位,如手背、足背、肘关节后方的鹰嘴突、头枕部、骶部、坐骨结节、踝部。由于这些
5、骨突起的部位局部小血管容易破裂,使含有免疫复合物的类风湿因子在该处淤积吸引大量巨噬细胞到该处,并被激活,促使结节形成。浅表结节较多见,发生率为20%-25%。较大的类风湿结节可发生钙化,与骨膜粘连,产生骨膜炎。结节还可能碎裂,感染和形成皮肤溃疡。另一种类风湿结节,发生在内脏组织,称深部结节,尤其好发于胸膜和心包膜的表面以及肺或心脏的实质组织。多发生在RA晚期和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关节肿,原因: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滑膜慢性炎症后肥厚对称性形状:梭形,原因:1、滑膜炎绒毛破坏骨质结构,造成关节纤维性和骨性强直2、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损伤3、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关节畸形,13,天鹅颈
6、畸形,尺侧偏斜,纽扣花畸形,14,骶髂关节,髋关节,颞下颌关节,颈关节,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跟距关节,掌趾关节,早期常累及的关节晚期受影响的关节,通常侵犯的关节,15,实验室指标,1.一般指标2.急性期反应物3.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补体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免疫球蛋白轻度升高,16,血沉(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率影响血沉的因素 红细胞因素(1)红细胞的数量(2)红细胞形态(3)红细胞的聚集状态 血浆因素 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等可引起血沉增快,白蛋白,糖蛋白,卵磷脂使血
7、沉减慢,12岁以下儿童红细胞生理性低下,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人年龄增长,纤维蛋白含量增高,17,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敏感的炎症标志物,急性创伤和感染期浓度急剧增高有部分RF阴性的患者可以通过CRP检测避免漏诊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活动期RA患者CRP高于缓解期RA患者,两者CRP均高于正常对照人。,18,类风湿因子(RF),生理作用在健康人体内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因此在正常情况下,RF的含量很少,且可发挥一定生理作用。(1)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 物的损伤。,19,
8、RF的病理作用,类风湿性血管炎,在外周血液循环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RF与自身IgG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免疫复合物,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部分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血管炎关节型损伤由于类风湿关节滑液中缺少正常的IgG分子,IgG-RF自身结合形成多聚体复合物,IgG-RF多聚体沉积于关节表面激活补体引起关节性损伤,20,意义,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类风湿因子滴度增高,表示病情处于活动期,也就是骨关节病变严重,容易出现坏死性血管炎,使重要的内脏器官心、肺、肾、脑等出现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类风湿 关节炎 诊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3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