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串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串讲.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一、考试题型单选多选简答论述,二、课本内容的复习,导论,0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0.1.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0.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进行物质资
2、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 2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0 3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0 3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
3、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4.1唯物辩证法0 4 2抽象法0.4.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0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 5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0 5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0 5 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 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1 1.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
4、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1 1.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1 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 2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1 2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1 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 3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1 3 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
5、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1 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4 1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1 4 2经挤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第2章商品和价值,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1.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1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1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 2商品的价值量 2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2 2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
8、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2 3价值规律 2 3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2 3 2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3章货币与信用,3.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
9、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3.1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 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3 2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商品流通。3 2 2货币形式的发展 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3 2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3信用 3 3 1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10、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具。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企业信用的含义。消费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3 3 2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4.1货币转化为资本 4.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资本流通公式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4.1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
11、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4 2 2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4 2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
12、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4 2 4剩余价值率 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二部分构成,即c+v+m。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4 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4 3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13、。4 3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 3 4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4 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资本主义再生产 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
14、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4.4.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4 4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 4 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
15、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第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5 1资本循环 5 1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的价值增殖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5.1 2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5.1.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
16、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5 2资本周转 5.2.1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和反映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标。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的构成。流通时间的构成。资本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5 2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存在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密切相关。固定资本的折旧。,5 2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
17、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5 2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5.3社会资本再生产 5 3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5 3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及其意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社会资本
18、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及其意义。,5 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5.4.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变成W=k+m,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存在差别。利润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5 4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资本转移是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平均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19、。5 4 3生产价格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5 5剩余价值的分割 5.5.1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及其本质。5 5 2利息 利息及其本质。利息率的含义。5 5 3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及其本质。5 5 4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6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6.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6.1.1生产集中
20、生产集中的形成及原因。6 1 2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6.1 3垄断与竞争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6.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6.2.1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及其形式。垄断组织的实质。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含义。垄断利润的最终来源。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6 2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银行业的集中形成银行业的垄断。银行作用的根本性变化。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主要途径。金融寡头的产生。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
21、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方式。,6 2 3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及其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征。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6 2 4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6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 3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22、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四次高潮。6 3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依据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深。6 3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6.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 4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6 4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剧期性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发展周期
23、性的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6.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滞胀”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多重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6 4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6.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6.5.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24、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是以对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6.5.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6 5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
25、充分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复杂曲折的。,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7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7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1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途径。7 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要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7.1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要居于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7.1.4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科学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而且需要进一步探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公有制的实现形式。7 1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中,还包括多种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
27、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7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 2 1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7 2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挤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新特点。,7 2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其他分配方式。按
28、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其实质。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7 2 4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人差距,是理顺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科学分析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7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7 3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表现。7 3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社会主义规定了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的主要表现。,7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7.4.1企业的含义和分类 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是市场调节的基础,也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容。企业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以获取利润的基本经济组织。企业的类型。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7.4.2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7 4 3市场机制 市场对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内生于市场活动本身。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内容构成。价格机制的作用体现。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及作用体现。竞争
30、机制的作用体现。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关系。7 4 4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7 4 5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的意义。市场规则的内容构成。完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8.1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8.1.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计算公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8 1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8 1 3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
31、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8.2经济结构的优化 8.2.1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8 2 2城乡结构的优化 城乡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城乡人口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工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表现。8 2 3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划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我国实现
32、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战略定位。,8 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8 3 1加快转变经挤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8 3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8.3.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为切实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实现,必须做到的几个基本要求。,第9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33、与保障体系,9.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9.1.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的内涵和意义。国民收入的内涵和意义。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现阶段,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的各方面的收入。国民收入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的原因。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体和主要途径。9.1 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社会总供给的内涵和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内涵和构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表现。,9.1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社会主义积
34、累和消费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协调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9.2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9 2 1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客观必然性。9 2 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 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需要运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政策。宏观调控的四大主要政策。9 2 3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9.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9 3
35、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生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9 3 2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9 3 3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社会保险的三大基本特征。社会保险的构成。社会福利及其特点。社会救助的特点。社会优抚的特点。,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10 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36、与本质 10.1.1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最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10.1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10.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10.1.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经济垒球
37、化的本质。,10 2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10 2 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10.2.2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10 2 3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10 2 4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内容。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化。国际金融机构的构成。,10.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10 3 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家
38、经济安全的内涵。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10 3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11.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1 1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1 1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经济联系的主要表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矛盾的主要表现。1
39、1 1 3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国际经济组织协调的主要形式。区域经济联盟协调的主要形式。,11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11.2.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大体经历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的经济成就。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11.2.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垒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11.2.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经挤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又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0、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及其主要表现。,11 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1.3.1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旧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11.3 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第12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12.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12.1.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
41、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12 1 2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发展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对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探索。,12 1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遇到的挑战。12.1 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好从国外进口商品
42、、引进技术设备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12.2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12.2.1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对外技术交流、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以及发展国际旅游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12 2 2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中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垒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12.2.3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多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12.
43、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2.3.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主要表现为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优化对外贸易结构。12.3.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本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3 3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采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12 3 4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在巩固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橹局,进步深化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3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