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意境与传神.ppt
《第七章意境与传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意境与传神.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韵、意境与传神,韵、意境与传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审美范畴主要是指对最基本的审美现象和艺术类型的理论把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例如,西方美学的主要审美范畴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等。,第一节 韵,“韵”本来指音韵、声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在世说新语所记的人物品藻的故事中,“韵”字用得极多,如“风韵”、“高韵”、“天韵”、“性韵”、“风气韵度”、“风韵迈达”、“拔俗之韵”等。现在我们也常用“气韵”、“风韵”、“韵味”这样的词来形容人或艺术品的“风姿神貌”。,谢赫(南朝画家)古画品录,在其所提的绘画六法中,
2、“气韵生动”居于首位。“韵”与“气”不可分。“韵”是由“气”决定的。“气”是“韵”的主体和生命。没有“气”就没有“韵”。从“气韵生动”看中西美学的分野。中国美学史大纲P224,“韵”的突出,在宋代美学中,“韵”这个范畴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宋代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有关“韵”的论述是非常多的。如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把韵作为对于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要求。宋代范温的潜溪诗眼对“韵”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但此书已亡佚。,从别人转引的范温的关于“韵”的论述,核心内容有三点:(一)、“韵”最早是指声韵,后用于书法领域,而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范温这样概括“韵”的历
3、史演变:“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指苏轼、黄庭坚等人),始推崇之以为极致;凡事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凡是最美的,必定有韵。所以又说:“韵者,美之极。”,(二)、“韵”的涵义和过去比已有了变化。宋以前的美学家对于美的各种规定:1、“不俗之谓韵”;2、“潇洒之谓韵”;3、生动传神之谓韵;4、简而穷理之谓韵。这四种规定,范温都否定了。范温提出了自己的规定:“有余味之谓韵”,即所谓“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而为了有余,就必须简易平澹。如陶潜诗“体兼众妙,不露锋芒”,“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
4、收,反覆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丛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而“曹、刘、沈、谢、除、庾诸人,割据一奇,臻于极致,发尽其美,无复余蕴,皆难以韵与之。”(三)“韵”并不是某一种风格的作品所独有的,而是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的。范温认为,巧丽、雄奇、奇、巧、典、富、深、稳、清、古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只要“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都可以有韵。,宋代美学中对“韵”的突出,与书画领域中对于对于“逸品”的推重是有联系的。所谓“逸品”,就是书画艺术中表现艺术家本人的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逸品”要表现艺术家的超脱世俗(即苏轼所说“高风绝尘
5、”)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它要和现实人生拉开距离,因此它要求审美意象“简古”、“澹泊”、“平淡”。就这一点来说,“韵”是远离人生的。,另一方面,“逸品”所表现的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往往包含了艺术家本人对于历史、人生的一种很深的感受和领悟,即包含了艺术家的人生感和历史感。这样的作品,它的审美意象就包含有比较深的意蕴,即所谓“余意”、“真味”、“至味”、“深远无穷之味”。就这点来说,“韵”又是深入人生的。“韵”是远离人生和深入人生的统一。,王国维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对“韵”这种美学现象的特殊性进行了思考,他强调两个要点: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对象化的存在。关于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相统一的境
6、界,王国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之后,韵的特殊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钱钟书释之为“远出”的声音,宗白华释之为“潜伏着”的“音乐感”,周来祥、孙玄常释之为“和谐与节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韵的“时间性”特征。,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境的出处!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宴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尽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
7、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意境 传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3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