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doc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A Text Linguis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提要: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已学科的研究方法。语言学一向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密切,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更有可能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模式,因为当代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本文概述了语篇语言学概念,比较它与传统语言学的异同,讨论了该研究模式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关键词: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 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2、 new discipline which needs to draw on findings and t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formalize its own methods.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linguistics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budd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t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language
3、both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tool for generating meaning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modern linguistics, which no longer restrict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structures, but rather relates to the world around and to other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4、of the languag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text linguistics is review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text linguistics are briefly examined, and research areas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s are then discussed.Key word
5、s: translation studies text-linguistics research scopes research methods1. 引言美籍荷兰学者James Holmes在翻译学的名与实(1987)一文中,对翻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部的划分提出了详细的构想(见张美芳2000a);我们认同Holmes的观点:翻译学实质上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学科,其目标有二:(1)描写客观翻译现象(翻译过程、翻译作品及其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2)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其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描写和解释。Holmes把翻译学分为三大分支:一、描写翻译研究(Descr
6、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二、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三、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同属纯研究性质。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三种:(1)产品导向 (product-oriented)研究;(2)过程导向(process-oriented)研究;(3)功能导向 (function-oriented)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理论研究又分通用理论研究和局部理论研究两部分。局部理论研究主
7、要包括六个方面:(1)翻译手段;(2)翻译范围;(3)翻译等级;(4)文本类型;(5)不同时期的翻译;(6)特殊问题。在这六个方面中,文本类型(或语篇类型)研究的是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中的特殊问题。Holmes(1987)指出,文学专家和神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翻译问题以及圣经翻译中的文体和语体等复杂的因素;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科技文献和实用文献的翻译问题。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开花结果,原因是对于语篇、文本和话语等术语和理论一直未有定论。近年来,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不
8、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 1992: 4-5)。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描写研究。描写研究分支是翻译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因为该分支的研究成果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依据。本文主要探讨描写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approach):即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9、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参见Bell 1991: 27)。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要提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翻译理论似乎为时过早,因为它至少必须具有Bell(1991: 26-27)所说的可实验性(empiricism)、可预测性(determinism)、简易性(parsimony)和概括性(generality)。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首先阐述语篇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然后简单比较它与传统语言学的异同,进而讨论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以及语篇翻译研究的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2关于语篇语言学语篇语言学的英文是text linguistics,但有些学者也用discourse anal
10、ysis(语篇分析)或text analysis(篇章分析)来指这一学科。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则喜欢用text linguistics(见黄国文2001)。我国学者对discourse analysis等术语的翻译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胡壮麟(1994:3)认为,语篇语言学或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不对语篇语言学、语篇分析、话语分析、话语语言学等进行区分(参见黄国文 1988,2001)。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促成了它的发展。例如,社会学家Hymes 发表的题
11、为 Towards Ethnographies of Communication(1964)一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语言哲学家Austin (1962), Searle (1969) 和Grice (1975) 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Halliday (1973,1985) 的功能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纯理功能(参见黄国文 2000);Labov(1972)对语言变异做了开创性的研究;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和Goffman (1976, 1979) 对会话常规 (Conversatio
12、n norm)、话轮(Turn)等口头交往的分析揭示了会话的结构规律;Gumperz & Hymes (1972) 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行为(如讲故事、问候语等)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索了语篇分析的新路子;Sinclair & Coulthard (1975) 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模式的研究揭示了话段与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的说来,语篇语言学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实际翻译中,已有不少人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
13、本单位(参见司显柱 2001)。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形式/结构(formal/structural)派的看法:从结构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 派的看法: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大与小的关系;语篇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体现(realization)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者说句子(形式)体现了语篇(语义)。3语言学模式与语篇语言学方法我们把语言学模式与语篇语言学方法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对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模式与当代语言学翻译研究模式进行比较。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模式开始
14、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及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学就是其科学的依据之一。从文献看,苏联的费道罗夫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向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发起挑战(林煌天主编1997:172)。英国的Catford(1965)提出了一个以M.A.K. Halliday的阶与范畴语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为理论指导的翻译研究模式,书中阐述了语际间的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问题;在这个模式中,层次转换指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范畴转换包括
15、语言结构、语言系统、语言单元、语言类别方面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的核心概念是对等(或等值)。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1975)特别强调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并认为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理论的核心;科末萨罗夫还提出把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研究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翻译语言学。此外还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及论著相继问世,它们极有可能汇成了一整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参见林煌天主编1997:172-3页,张美芳 1997)。总的说来,翻译的语言学派视翻译为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把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
16、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因此,转换规则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对象,对等/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正如Neubert & Shreve (1992: 19)所说的那样,语言学模式调查研究词与语言结构的转换潜势,力图建立语际间的对等规则,认为语际间的对等可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实现。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途径)是传统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它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而且还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种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
17、(包括它的语言体现形式和它的交际功能);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语言使用(即交际)功能。根据Neubert & Shreve (1992: 23)的观点,以传统语言学模式操作的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词及其互不关联的意思开始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这种过程生产出来的译品,很难被目的语读者认同;而语篇语言学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以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体现预定的语篇。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建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如一个个句子)的转换,而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
18、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Neubert & Shreve(1992:24)认为,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的脑子里首先有一个虚构的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语言的选择受控于译者脑子里的虚构译本;目的语中的资源为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译本提供了材料。因此,翻译并不仅仅转移原文的意义,而是要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简言之,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与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的差异至少有三点:(1)前者的重点在句子,认为意义决定于词与句;而后者的重点是整个语篇,认为意义通过语言结构来体现;(2)前者把翻译对等的概念建立在词、句层面上,而后者则认为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3)前者的研究对象只是语言,而后者的研
19、究对象不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4功能的翻译观从目前的状况看,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都在寻找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框架。在形式理论与功能理论的选择上,功能理论更加受欢迎,原因主要是它与翻译的目的相吻合,都是从交际的角度出发。据我们的观察,很多翻译研究者对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情有独钟,他们都试图用这个理论阐释翻译中的问题。Halliday 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 一书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
20、语篇(参见黄国文 2001)。在我们看来,比较成功地把Halliday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的研究的著作有:Hatim & Mason 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1990),Bell 的翻译译者译论(Translatio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y,1991),Baker的换言之:翻译研究课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1992),Hatim & Mason 的译者是交际者(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19
21、97),和Hatim,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1997)。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这三种功能分别属于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22、语篇功能(见Halliday 1985)。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是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一是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这种选择事实上是在逐词译与意译之间做出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译文虽然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却有可能被目的语读者批评为生硬、晦涩、难懂;如果选择后者,译文虽然通顺易懂,却又可能被指责?不准确、不忠实。无论译者做出哪种选择,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都无法令各方满意。译者应该怎么办?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就是意义(见黄国文 1998)。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弄清楚翻译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哪些语言形式可以使自己所
23、希望达到的目的(功能)得以实现。在这一点上,Bell(1991)表达过一些很好的看法;他(Bell 1991: 7)通过英国诗人Kipling 一首诗中的第一段来给我们提出思考的切入点:我有六位忠实的仆人,(他们教我运用我的知识);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和谁?。这首诗中六个问题的每一个都规定了一个(或多个)语篇参数(见图表一):什么指语篇所包含的信息,是信号的意义、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也即语篇的范围(语场)。为什么指信息发送者的意图、语篇问世的目的、言语行为的施为作用等。什么时候所关心的是交际的时间背景。怎么样含有两种意思:(1)交际者的态度,即语篇的基调
24、(语旨):严肃的还是轻浮的或是冷讽的;(2)交际的手段,即语篇方式(语式):文字的或是非文字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哪里所关心的是交际的地点(语场)?谁指的是交际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了语篇的基调(语旨)。社会变数 语篇范畴 语言形式参与者 语旨 句法目的 语式 背景 语场 词汇图1 语篇参数 (Bell 1991: 9)语言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包镆簟淖帧锓驶恪镆宓确矫娴奶卣鳌镅缘氖褂镁褪谴诱庑胩卣飨低持凶鞒鲅瘢丛斐隹梢源菀庖宓挠锲硗猓恳恢钟镅远加衅浞窖蕴卣? (dialect features) 和使用标记 (markers of the use)。对于译者来说,了解语言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学 翻译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