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doc
《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论文关键词:差异习语方法论文摘 要:习语是某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
2、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
3、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汉 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方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