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doc
《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当今外语教学和学习中, 联系文化来学习语言这一命题,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英语教学绝对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语言形式正确, 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 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矢志“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便以其特有的幽默道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说:“英美人谈论服装是审美的问题, 而中国人谈论服装则是伦理道德夷夏问题。”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原因是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
2、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形成人类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人类的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并体现在词语和其他结构中, 语言的丰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第二, 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另一角度来说,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文化的发展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 文化
3、又制约着语言形式, 成为语言的基本内容。文化差异必然造成词语理解与翻译的差异, 甚至相去甚远。同时, 词语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二、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 正确理解和翻译带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就成为英语学习中理解与翻译的关键。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 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
4、化都是历史的积淀, 都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观念和生活习俗。特定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等。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反映在语言中, 就是词语意义的非对应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 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再如, 中国人视龙为吉祥物、封建帝王的象征, 又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然而, 西方人却把“头长角身披鳞”的dragon 看作灾难
5、、凶恶的象征, 所以“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只能是“fou r t igers”。英语中有一成语“b low ho t and co ld”, 有学生按字面意义将其译成“忽冷忽热”。这是不了解该成语的文化内涵所致。该成语出自伊索寓言(A esop s Fab les, ) 大意是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了路, 山神领他回自己的小屋, 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呵气, 说是取暖。到小屋后, 他端着山神给的一碗热粥又吹气, 说是想把粥吹凉。山神说“you b low ho t and co ld w ith the sam e b reath (你嘴里既吹热又吹凉) , 你走吧。”仔细推敲, 似应译为“朝三暮四
6、”。“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 它是讲有个养猴的人拿橡子喂猴子,说早上喂三个, 晚上喂四个, 猴子不高兴。他即改口说早上给四个, 晚上给三个。二者都指反复无常。同样的道理, 汉语成语“说曹操, 曹操到”, 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 译为“Speak of Cao Caoand he w ill appear”, 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 e”, 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每种文化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这些都在语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的儒家传统讲究礼仪,
7、 崇尚团体精神, 知己之间, 可以互通有无, 物质的, 精神的, 你护我,我袒你, 结成一个个“知已圈”, 甚至不分是非, 互相吹捧; 而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崇尚个人本位, 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所以在英语教学中“I”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大写, 而且“I”的使用比“W e”更普遍。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英语中uncle、aun t 两个词就包含了汉语中的伯叔舅姨姑等, 汉语中复杂的称谓体现出中国的宗族观念。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在该民族的语言结构中。因此,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打开英美文化与汉文
8、化的一把钥匙。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 以及审美观, 产生了各自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民族心理, 并反映在语言中。例如,英国人喜欢狗, 有很多习语都和dog 有关。如果不了解英国人这个习俗, 就很难翻译准确, 甚至即使翻译过来了, 中国人似乎也不理解。如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优胜者)。有一句俗语“Every dog has h is day ”其意是“人人都有得意时”, 而不是“狗总会有它的一天”。更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 e , love m 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
9、”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同样的道理, 狮子( lion) 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 其形象为勇敢、威严, 当指人时, 其喻意为勇敢, 有权势和声望的人; 对中国人来说, 具有这一形象的动物是老虎( t iger)。还有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 icken 比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泥鳅( loach) , 英国人用鳝(eel) 表示滑头; 中国人用牛形容人身体强壮, 而英国人却用马达到这一效果, 所以“体壮如牛”, 译为英语是, “as st rong as a ho rse”。“大海捞针”的英译是“lookfo 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汉 词语 理解 翻译 中的 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