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doc
《浅谈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论文关键词:等值习语文化差异文化信息论文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生活习俗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信息,体现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用翻译等值理论指导英汉习语互译,可以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实现英汉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 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英、汉语言历史悠久,含有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涵义。这些差异往往给我们的语言学习及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翻译中的难点。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2、“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因此,了解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和翻译来说尤为重要。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方面。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不乏为本土人们所熟知的事情,本土人无疑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的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keep ones head above w
3、ater“奋力图存”;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成语与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瑞雪兆丰年”、“拔苗助长”等等。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和西风”指的是相同的自然风力,但其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东风”常有褒义。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
4、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 B.Shell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给人寒冷、凄凉的感觉,如“Howmany winter days have I p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2)风俗方面。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表现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在中国,人们从心
5、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被看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所以西方人对狗有极其哀怜的情感。“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其中既有Love me , love mydog(爱物及乌)的真情流露,也有You are a Iucky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更有3etter be the head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警示
6、格言。由此看来,英汉语言中狗的形象差距实在太大了,这在习语的互译上造成了一定困难。如将“痛打落水狗”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无上下文释义的话,不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语读者中引起与原意不符的感受。可见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是非常必要的。 (3)历史典故。典故是以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构成的语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
7、灾难。,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成份,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2英汉习语语义关系对比 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呈现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在习语上更得到充分地体现,这一点通过英汉习语语义关系对比可见一斑。 (1)完全对应关系。英汉民族历史悠久,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历赋予了两个民族人们一些共同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经过文化积淀,千锤百炼之后便成了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习语,且寓意相同。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8、 no man(时不我待);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部分对应关系。尽管英汉习语在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确实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对应现象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英汉习语只是部分对应,即部分存在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 ),如:grow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3)非对应关系。英汉有些习语具有很强民族性或民俗性,它们无论在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上都无法对应。如:Rorran
9、holiday-(欣赏别人痛苦的娱乐)、the first blood(初战告捷)。对于上述例子中国人很难把原语和译文联系起来(除非对西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同样,汉语里的一些习语,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也是无法理解其含义。如:纸老虎(a papertiger )、铁饭碗(the iron rice bowl)。3用翻译等值论和Grice的会话含义指导习语翻译 翻译等值论由前苏联的费道罗夫等人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传人我国,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研究,等值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费道罗夫认为等值这个术语用在翻译方面明确表示下述概念: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