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doc
《教育论文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语言的美学角度,分析隐
2、喻在语用现象和修辞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讨翻译中再现隐喻美感的策略。关键词隐喻 语言美学 翻译策略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它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此句看似夸张,实则反映了隐喻在言语表达中的重要地位。隐喻的得当使用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及感染力。因而,隐喻的使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赋予语言美的特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本文
3、试从语言的美学角度,分析隐喻在语用现象和修辞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讨翻译中再现隐喻美感的策略。一、隐喻的概念及其美感关于隐喻,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给出了比较简明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简言之,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的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者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
4、物。由于它的比喻是隐藏着的,那么,它的主体与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的紧密。关于这一点,辞海里给出了类似的解释: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关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是用“是”、“也”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为儿童进行分类,我们只是分立出“儿童”在我们心目中与花朵的某些共通的特征,表达对“儿童”的一种形象的、诗意的看法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喻中的“是”是一种主观审美式的表达方式,带有一种艺术的夸张成分。笔者同意刘永耕先生的看法:“隐喻实质上是明喻与夸张的融合,或者说是比喻意义的夸张式表
5、达:夸张处于表层,比喻处于深层。”比如,我们说: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实质上是在内心对“心脏”与“小鸟”进行一种客观的比较,侧重与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My heart is a singing bird”,却是说话者直接对“心脏”与“小鸟”的关系作了主观审美式的表达,将自己的主观体验感情强烈地用判断词“是”表达了出来。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巧妙地融合了比喻、夸张两种艺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韵味独具的辞格。二、从语用现象看隐喻的美感隐喻是一种比较“奇特”的语言方式。所谓“奇特”,从语用学上讲,指有缺陷的表达方式,为违反会话原则的结果,它能把表面上看似
6、超出常规甚至荒唐的事物联系起来。因此,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例如,马丁•路得金(Martin Luther King)在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说中大量使用了生动的隐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取得了强烈的修辞效果。如beacon of hope (希望之灯塔),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物质财富之海洋),solid ro
7、ck of brotherhood (兄弟情谊之磬石),store of hope (希望之仓)等。同样,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人们所熟悉的大海被描述成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或场所,the deep-mouthed sea (发出深沉吼声的大海),the pretty vaulting sea (跳跃的大海),the imperious sea (傲慢的大海),the vexed sea (狂怒的大海),the wayward sea (倔强的大海)等。再看一句英国散文家培根(Bacon)论学习(Of Studies)中的一个句子: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8、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一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书却要囫囵吞下,只有少数的书才值得咀嚼和消化。)此句中,主体是book,喻体无疑应是food,因为唯有事物才能被浅尝或吞下或咀嚼或被消化但句中作喻体的food一词却没有出现,只出现了主体book,喻体之意则折射暗含在有关进食的几个动词之中。又如,A photographer is the cod, which produces a million eggs in order that one may reach maturity. (Bernard Shaw)(摄
9、影师是豆荚,豆荚里蹦出百万个期望,其中有一个能够成熟。)本句中,萧伯纳把摄影师喻为豆荚,不仅十分风趣与新颖,而且巧妙地道出了摄影师成功的艰辛,若想要有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知摄出多少张照片。不难看出,以上诸例中的隐喻都是建立在言语主体的独创性上的,它以新鲜生动的意象形态和反常合道的语意联系,唤醒和激励着人的感受力,肯定和召唤着人的创造力,可谓是“审美意义上的隐喻”。三、从修辞作用看隐喻的美感隐喻是形成语言美的重要修辞手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要实现语言的美感,隐喻的作用功不可没。与其他的修辞手段一样,隐喻的使用是为增加语言表达的效果。它能将本体与喻体这两种表面上没有什么联系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引起
10、审美主体的思索和体味。其中,隐喻所具有的精练、形象、诗意化等特征为其增加语言修辞的审美效果提供了可能。1.简练与生动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比如,Mary is sweet.可理解为:Mary is kind, gentle, pleasant, and go on.再如,Tom is a pig.又可理解为:Tom is filthy, gluttonous, and sloppy, etc.由于隐喻中的喻体一般都比话题更为具体,更为听话者熟悉,所以经常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此外,大多作为隐喻使用的谚语、寓
11、言等也都非常精练,形象而生动,充分显示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的机智和幽默。例如,(1)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2)Love me,love my dog.2.精确与形象语言使用过程中,若已有的一些词用来表达某些概念或现象不够精确,人们便创造性地运用某些特殊的构词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其结果往往就产生了隐喻。如He put his face in the water and half-gulped and half-ate it.(他把脸埋进水中,半吞半吃起来。)有时,人们还会巧妙地借用某一熟悉或直接的经验领域的感觉来更精确、形象地表达另一种经验领域的感觉,从而达到增加
12、修辞效果的目的。例如,My cry for help was the cry of the rat when a terrier shakes it. 3.诗意化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反映着诗人、作家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体现着形象的思维,而隐喻是与对世界的诗意的看法有机地联系着的。诗人们那些摆脱对世界的常俗的观点,不是用通常的词语来思维,而是善用隐喻的结果。诗歌中的隐喻往往把两个相远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越是让人感到意外,奇特,供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喻义,回味无穷。路易斯(C•Lewis)说过: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
13、荣耀。巴克拉德(G•Bacheland)也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试看下面的例子:Beauty is but a vain and doubtful 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good;A shin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论文 浅谈 隐喻 美感 及其 翻译 中的 再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