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改卷想到的—高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备考建议教学论文.doc
《从高考改卷想到的—高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备考建议教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高考改卷想到的—高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备考建议教学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高考改卷想到的 高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备考建议 罗茂青【内容摘要】本人连续三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本文就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中学生的答题存在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思并总结我们在文言文专题备考中的策略得失。得出经验,从四方面着手做好备考工作:一、依据课本,夯实基础。二、总结规律,触类旁通。三、强化训练,加强积累。四、测验提高,查漏补缺。【关键词】依据课本 总结规律 训练 积累 查漏补缺。【正文】2008年、2009、2010年连续三年本人都参加了广东省高考语文科的评卷工作,下面就答卷中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这部分发现的问题作相应的分析,同时借此反思并总结我们在文言文专题备考中的策略得失,以便改
2、进今后的备考工作。一、 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存在问题:1、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2、文言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3、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这几句中, “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4、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探究成因:1、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
3、,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2、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可是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3、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
4、。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他们就指腹为婚;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4、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
5、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二、 今后备考建议(一)依据课本,夯实基础。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教授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
6、同篇目中的知识,作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二)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我利用
7、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我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
8、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 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
9、用法等,我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强化训练,加强积累。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10、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四)测验提高,查漏补缺。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
11、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 翻译题测试综合能力,其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两个题型是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这两种题型所含分值在增大,是考生强弱好坏的分水岭,加强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选择题靠碰运气,断句翻译就束手无策。其实越是这类有难度的题目,越要想方设法解决,否则文言文就像拦路虎,把学生挡在半路,严重影响后面答题。既然连作文这样的硬骨头都可以啃掉,那么,文言文题目,如果我们下些功夫,是完全可以攻克的。袁诚:高中语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想到 文言文 断句 翻译 备考 建议 教学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