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
《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关键词:微循环、氢键、自由氢质子、有序水层、组织与离散。 摘要: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概括了人整个机体和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和外在世界之间的普遍联系。经络的客观性已经逐步得到证实,但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本篇文章不仅从理论上推导出它的物质基础就是连续在体内的水环境,而且从水分子特有的性质说明了它传递生物能量和信息的机理,从而解决了横在中西医之间的关键问题。现代经络研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存在基于如下的两大事实。一是古典经络理论的存在以及在古典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疗效;二是现代众多经络现象的发现。现代经络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传
2、统中医理论之一的经络学说作出科学的理解,从而解决中西医之间的矛盾,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经络研究大约始于本世纪50年代,当时朝鲜医生金风汉宣称发现了风汉管和风汉小体,为此人们纷纷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和有针对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明显的循经结构风汉管没有发现,但却发现穴位上的组织中某些成分特别丰富,如结缔组织、特殊感受器、神经末梢、微血管,淋巴丛等,这些发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提供了有用的素材。从70年代,由于没能从解剖学上解决经络问题,我国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可感知经络现象的研究。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一项科学实验。他们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17万人次的人体观测。通
3、过这些观测发现,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出现率较低,仅为413,但这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继续努力,终于在1976年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生物物理学家祝总骧等首次发现人类存在隐性感传线,这一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人体体表普遍存在十四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mm,其位置稳定不变。令人惊奇的是,不仅这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人人都有,而且几乎人人的位置都一样,并且是常年不变的。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十四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和古典的经络描述完全重合。研究者当然不会满足于用主观感知的方法去研究和证明经络的存在,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用客观手
4、段证明经络存在的方法。不过,最先取得成果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和法国人。中国的经络现代化研究是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的。一方面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络学说如得不到证实,就谈不上科学化。另一方面是西方早已利用现代化的科研手段进行经络研究了,而且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那么中医又会出现象四大发明那?quot;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悲剧。我们至今不能忘记,经络虽然是中国古代中医的精华,但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的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的是日本的中谷一雄(1950年),现在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获得的首次突破的荣誉归功于日本人;第一个使用同位素示踪及Y照相机显像进行
5、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rnejoul P(1985年);第一个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J Borsarello(1970年);第一个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的是匈牙利的Eory(1984年);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经络假说(1952年)并发表专著(1980年)的是日本的藤田六郎。在国外科学界的促进下,我国经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八五时期,经络的研究开始从各个角度广泛铺开,并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手段,从神经的逆行性标记、生物弱磁测量用的超导量子干涉仪到能够直接探测体内某种化学物质浓度的PEX,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同位素示踪显示:利用法国学者建立的同位素()空位注射法,用照像
6、机显象了十四经脉的同位素优势扩散线与古典经脉走行基本一致。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它既非神经干,亦非淋巴或动静脉血管。、 声检测显示:发现沿经脉线皮下的低声阻传导通道,经线上检测到与以及同步的微波脉搏波。、 电特性检测显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呈低阻抗特性,其本质属非线性低电击穿阈值特性的沿经分布。、 红外热像仪检测显示:针刺经穴得气后,红外热像图呈现沿经脉方向增温,且同时伴有两侧扩散,形成沿经升温带。用毫米波辅照经穴,沿经穴位可同步升温。、 光检测显示:沿经线呈现串珠样冷光放射和高压高频电磁场下辉光放电。过去科学的主流观点是从根本上否定经络的存在,一些人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
7、人天观的哲学观点在人体上虚拟的产物,是客观上不存在的,是科学实验永远无法证实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过是复杂的神经反射而已,根本不值得研究,然而事情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么简单,通过80年代以来众多的生物物理检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过去解剖学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终于成了一个可以用科学方法观测的客观事实,尽管这些经络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但却在人类身上普遍存在,即使在脱离了中枢神经、被截下的肢体上仍然可以用客观的生物物理方法毫不含糊地显示出这些奇妙的线,可见,中国古代的经络绝不可能只是现代神经的代名词而已。经络至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既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等有形结构有明
8、显区别,同时又和它们有密切联系的一套系统。任何事物只要它客观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既然经络是客观的存在,但为什么近百年来的解剖学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它真正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呢?翻开西方生物医学历史可以粗略地看到:自十七世纪显微镜问世以来,经典生物医学便沿着大体解剖方向成功地逐步深入认识了人体的结构和部分功能,而这一研究方向的基本特征就是还原主义。诚然,人体的许多“零部件”是可以拆开并逐一研究认识的,它可以加强对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了解与掌握。但生命体毕竟不仅仅是这些零部件结构机械地组合,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总有一种普遍联系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必然是以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种
9、物质为基础的,否则生命体这些众多的部件怎么可能按照整体的意志统一运动呢?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它有很多物质层次,如大的有功能系统、器官、组织,小的有细胞、生物大分子、分子等等;人体同时又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巨系统,每一个运动都是整体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用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动能够描述的。对于这种普遍联系,西方医学只是在显微镜下总结了它的主干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但却把更为微观的一些普遍联系的通道忽视了,如十四经脉的存在就是一个最显明的例子。人体的普遍联系有多个层次,最明显的就是维束管道系统,它包括神经管道和血液管道;其次是半通透管路,这就是淋巴管;再往下自然就是组织间隙,它没有
10、明显的管路,但又有明显循行的路线,十四经脉恐怕就是指这些没有管道的循行路线了;如果继续往下探寻,只能是连续的水环境了,人体约含有70的水份,所有的细胞都悬浮在组织液中,显然,如果人体确实存在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这种物质非连续的水环境莫属。水是自然界中与生物的发展、进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之一,也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多,而且最重要的成分。据统计,在两个月的胎儿中水的含量在95以上,出生的婴儿的体内也含高达80的水份,就是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65以上是水份。由此可以猜想,人体最初的普遍联系就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的,之后出现了组织间隙,接着在这些间隙的基础上分化成了神经和血管,应该说,人体众多层
11、次的联系方式都是在组织间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些层次以组织间隙获得各组织的信息,并把各种信息从组织间隙中输送到各个组织,正是人体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联系方式,才使生物整体的信息传递普遍而又有秩序性。西方医学之所以观察不到十四经脉,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并不是不存在十四经脉,而是人们在显微镜下把这些组织间隙忽视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逐渐证实了这一点。如1995年第一期中国针灸刊登了徐宇瑾等人对大鼠经脉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发现,经络线上的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十二倍以上。1991年,王仲涛、祝总骧等人对循经低阻线皮肤的冷冻复型的定型现象也证明,低阻线处
12、表皮的缝隙连接明显多于对照点。这就是说经络和穴位的表层是由丰富的缝隙连接起来的。另据国外学者进行的大量解剖试验表明:经络处神经、血管显得丰富并肥大,而且角质层很薄,细胞集中,缝隙连接紧密。特别是挪威生理学家对自由组织液通道的研究更加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人体确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微循环,这些微循环通道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为基础,孔隙相通,自成网络。由此可见,人体存在多种层次的普遍联系,十四经脉只不过是一种更加微观的循环通道而已。水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分子之一,但它对生物的作用却不普通人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知道,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在结冰状态时,分子之间以一种极为有序的结构排列着,而在气态时则完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的物质基础分析来源 新中医 经络 物质基础 分析 来源 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