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埋线疗法讲义.doc
《特色埋线疗法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埋线疗法讲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特色埋线疗法讲义 四维三通埋线疗法 王子明 李庆 编著 中国经络诊疗研究会培训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培训学校 第一章 起源和发展 四维三通埋线新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它的形成是和针灸疗法的发展分不开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即有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说文即载:“砭,以石刺病也。”这是穴位刺激疗法的雏形,以后又有了石针、骨针、竹针问世,至目的除了利用动物组织和药物 埋线疗法产生于60年代初期,原来就是穴位埋藏疗法中的一种方法。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体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与其它埋藏方
2、法相比,具有许多特有的优点。其它埋藏方法往往材料来源窄,不易消毒和保存,操作复杂,反应较重,有的埋入物如钢圈等需再次手术取出;而羊肠线来源广(各地医院及医药公司均有成品),消毒容易(本身就浸泡在消毒液内)操作简便(随针刺入即可),反应相对较轻,术后身体对肠线可自行吸收,而且肠线本身为动物组织加工而成,既保持了动物组织异性蛋白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硬度,兼具了动物组织和钢圈等其它埋藏物的优点,提高了疗效故埋线疗法一经产生,便得以普遍开展,逐渐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近40年来,经过许多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埋线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打破了限治慢性病和虚
3、证的界限,其治疗病种已达百余种,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有效率达到513100%,平均85%以上。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就有近50种,病例数万例,这些文献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45%。临床应用埋线疗法的,有中小医院,有个体医生,也有大医院和大专院校,并已被列入高等医学院校针灸教科书正式内容。说明埋线疗法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具有很大生命力和潜在 - 2 -的发展力。尽管在40年来,她的发展因多种原因曾受到一些波折,但可以相信,随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埋线疗法这一新兴的治疗方法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推广和提高,使之真正发挥其在医疗临床上的巨大作用,以巩固和提高她在针
4、灸学中的应有地位。 第二章 治疗原理 四维三通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埋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一、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伊始,必先进行局部麻醉,其作用部位均在皮肤。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说明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皮肤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它
5、们之间相互影响,故局麻产生的刺激冲动通过皮部-孙脉络脉和经脉对脏腑产生影响,起到调整脏腑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局麻是对中枢与未梢神经的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3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及效应:1.针头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节段脊髓后角,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号传递,并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2注药后13分钟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梢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受阻(内脏患病,相应经络及穴位可出现敏感现象是这种传导的表现之一),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的机会,逐渐恢复正常机能活动。3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
6、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些变化产生的特殊刺激经过经络及神经体液反作用于相应患病部位,使之也得到改善和调整。故临床上,往往有一些在局麻时局部皮肤疼痛异常,而病痛却马上减或消失的病例。可见,局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预防术中疼痛,但客观上对疾病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二、针刺效应 四维三通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肠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笔者曾治一痛经患者,用穿刺
7、针在患者三阴交埋线时,患者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并向上传导至小腹,其痛立止。由此可见,埋线时产生的这种针刺效应在整个埋线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弹拨提插以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巩固之,以使疗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刺血效应 - 3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剌破穴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
8、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理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机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临床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血液以达治疗目的。 四、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埋线针刺入穴内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泛控论原理,通过神经将损伤穴
9、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广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埋线选取的穴位与患病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一个同类集,所以,当泛作用在修复或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由于埋线时局部组织的捅伤及修复过程较长,其积蓄的后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使疾病部位得到更完善的调整和修复。五、留针及埋针效应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也。”故针灸临床中,为了使之得气或延长得气时间
10、,诱发循经感传,必要时需采用留针的方法。日本黑须幸男曾对腰痛病人进行留针与不留针治疗效果的对照实验,并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留针组的效果优于不留针组,显示了留针对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对慢性病病情迁延缠绵,单用留针仍觉效果不佳或不巩固者。采用埋针之法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强补的作用,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多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疾病愈合差,易复发及就诊次数
11、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六、组织疗法效应 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作而成,为异体组织蛋白,将其埋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移植,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发炎,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因而具有类似组织疗法的作用。综上所述,四维三通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
12、物学和化学刺激 - 4 -原,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两种作用方式。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速效作用;埋线时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肠线在体主要特点 一、以线代针,效集多法四维三通埋线疗法是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它源于针刺疗法,却用羊肠线来代替银针,以长期刺激穴位,产生疗效。它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含了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和留针、埋针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故穴位埋线法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
13、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二、刺激持久,祛顽疗痼四维三通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说来,由于肠线刺激平和,信息冲动平稳而弱,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久远之疾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的原因,运用埋线之法,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20天或更长时间,使患病部位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慢性病甚至对一些痼疾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但是,要
14、使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范围扩大,就不能仅限于治疗慢性病,临床上许多同仁作了不懈的探讨,如在埋线初期,加上人为的手法刺激,以加强刺激量,对许多急性病仍有较好疗效,而且由于取效后,有肠线的持续柔和的续效作用,往往疗效更为巩固。三、选穴求精,善用透穴黄羡明教授曾指出:“善用兵者,兵不在多而在精,善用针者,穴不在多而在精。”同样,埋线疗法也强调取穴精练中綮。它往往选取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每次少则1穴,多则2、3穴。因为穴位埋线治疗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不可能象针刺一样,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准效穴,将肠线埋入,其刺激信息即 - 5 -源源不已,经穴位、经络,到达病
15、所,一举取效。这样,不仅可减少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刺激信息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互相干扰,反不能抑制病理信息,甚至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徒增病者痛苦。为了既减少取穴,又能使功能相似的穴位共同发挥作用,埋线疗法在操作上也善用透穴。若一针透双穴,则往往并双穴之力同时发挥作用,若一穴透双经,则往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得,经气交贯,其效必速。如治疗胃病,往往选用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治疗哮喘,使用八华之八穴相透;治疗胃下垂,在腹部穴位作环形埋线法等,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四、精用组穴,交替调息四维三通埋线疗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在数天内局部即完全复原,为
16、了在短期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对有效穴位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以维持较强的刺激效应,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受性而乏效。 五,注重敏感穴,善选特定穴在敏感埋线治病是在经络按诊、经络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的启示下进行的,往往有较高疗效。敏感穴位是机体疾患通过经络在体表上的反应点,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能较准确地反应疾病情况。临床观察表明,病人患病部位、种类、性质、程度不同,敏感穴位情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病种及类型不同,敏感穴位也不同。如慢性胃炎多在足三里、胃俞,而气管炎多在八华、肺俞产生敏感反应;病变部位不同,敏感穴位亦异
17、。如胃溃疡发生在胃小弯,多反应于巨阙、中脘;发生在胃大弯和十二指肠多在梁门、承满产生敏感反应。疾病寒热虚实不同,其反应有压痛、结节、麻木、凹陷之别;疾病轻重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亦有轻重之差。同样,也可根据敏感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转机。有人测定,症状消失,敏感反应没消失,仍有复发可能;自觉症状没消失,敏感反应消失,为病机转化。由此可见,通过经络穴位的按诊选穴埋线,较之固定穴组埋线具有更大灵活性,能随着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能反映病情变化的敏感穴位进行治疗,其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更强,更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于书庄也认为:这种根据敏感反应取穴的方法“才是名符其实的循经取穴,也叫辨证取穴
18、。”由于临床证明它的疗效是确切的,于是,敏感穴位作为经络 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成为穴位埋线疗法选取效穴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敏感反应多出现于特定穴上。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靓其应,而知五脏之害。”即是原穴出现敏感反应的记载。经对500例患者观察,在背俞穴有反应者占803%,在募穴有反应者占72。4%,其它特定穴出现敏感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可见,特定穴确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从而在十四经中具有各种特殊治疗作用。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将它和敏感穴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临床上常常使用,具有很好疗效。 六、诊次稀疏,操作简便四维三通埋线疗法一般多在2030天埋线1
19、次,36次为一疗程,故诊疗的次数较少而稀疏,避免了病人每天诊治耽误工作耽误时间的缺点,而且每次治疗时间少则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一般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为病人解决了来往不便之苦,特别对远道而来的病人更为方便,故较受病人欢迎。 第二节 主要作用- 6 - 四维三通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它的治疗作用比较复杂。概而言之,主要有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一,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四维三通埋线疗法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控制临床症状,并能促使病理变化恢复正常。正如灵枢根结所谓:“用针之要,在于
20、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据观察,在足三里、中脘穴埋线,不加用任何手法,结果发现,胃肠蠕动强者减弱,蠕动弱者加强;在上巨虚、天枢埋线,对因肠蠕动过慢所致的便秘和肠蠕动亢进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一是穴位埋线疗法本身是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呈多向性;二是埋线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对疾病有平衡协调的作用。埋线的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
21、状态。 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四维三通埋线疗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针刺效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同时,穴位封闭效应与刺血效应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作用常具体体现在穴位埋线疗法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一般说来,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埋线用的针具多为穿刺针,其针体粗大,刺激性强,对许多由于经脉不通的疾病,特别是痛证有良好效果。如治一坐骨神经痛患者,当用腰穿针从大肠俞刺入后,患者感觉“有一股气”从穴处向下直达足趾,疼痛立止。穴位封闭作
22、用于皮肤表面,根据皮部经络脏腑关系,对经络和脏腑也可产生一定作用。如治一胃痛患者,诊时疼痛严重,腰不能伸,当在腹部敏感穴作局麻皮丘时,患者觉皮肤痛甚,“好象作青霉素皮试一样,胃痛即行缓解。刺血亦可通过刺激血管神经,起到解痉镇痛的作用。曾治一偏头痛患者,于头部敏感穴用穿刺针注线,取针后,流出较多血液,患者即觉头部掣痛及紧困感消失。种种迹象表明,穴位埋线疗法确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本法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三、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色 疗法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2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