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规范.doc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规范.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规范(试行)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二零一零年六月目 录前言21 范围32 引用标准43 术语与定义64 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的要求75 样品及对照物质的要求86 质量标准起草的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6.1 质量标准起草的指导原则96.2 质量标准起草的技术要求106.3 质量标准正文的编写细则196.4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细则217 质量标准复核的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7.1 质量标准复核的指导原则227.2 质量标准复核的技术要求237.3 质量标准复核意见的编写细则238 示范性品种 何首乌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25参考文献40前 言根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中药配方颗
2、粒”(原名:颗粒性饮片)的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研究,2001年7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规定中药配方颗粒从2001年12月1日起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明确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期间的申报与生产管理。暂行规定附件中还列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作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与准则。暂行规定颁布至今,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的颁布,国家中成药提高标准行动计划、中国药典2005年版与2010年版编制等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我国在药品质量控
3、制的要求、技术水平上已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整体情况相对滞后。原“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较为简单,未涵盖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的指导原则,具体的项目要求及方法学验证等内容,未能客观反映目前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临床用药及研究、检测技术水平,难以保证质量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研究水平,规范投料饮片、制法,质量标准的起草、复核及检验全过程,保证该类品种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特制定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规范。本规范是在原“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基础上,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对质量标准研究的有关规定,结合广东省中药配
4、方颗粒生产和使用的实际而制定,是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研究单位、生产企业和药品检验机构在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1. 范围1.1 本规范主要包括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质量标准复核的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内从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药检机构等。1.3 本规范是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申报注册的技术审评依据之一,同时是该类品种的注册复核检验、标准检验的技术指引,其应用仅作为地方性的文件。1.4 本规范不包含实验室在质量标准研究过程应符合的法规和安全要求。1.5 本规范的注、附件是对正文的说明、举例和指导。它们既不包含要求,也不构成
5、本规范的主体部分。2. 引用标准下列参考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不可缺少。对于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采用所引用的版本;对没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采用最新的版本(包括任何的修订)。中国药典及增补本。关于印发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及附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国药监注200132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关于颁布儿茶等43种进口药材质量标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44号)。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第三版)。关于印发有关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细则的函及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细则”(国药典中发2008
6、346号)。关于印发有关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的函及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国药典中发2008347号)。关于印发有关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工作规范的函及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工作规范”(国药典中发2008348号)。 有关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的函及附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国药典中发2008349号)”。关于编辑出版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通知,附件包括“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写细则”、“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起草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复核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粤食药监注2006125号、粤
7、药检标2006161号)。关于编辑出版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的通知,附件包括“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编写细则”、“广东省中药材标准起草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复核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粤食药监注2006125号粤药检标2006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注:参考文献中给出了更多与本规范有关的法规、技术文件等。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主要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药典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并根据本规范的范围予以补充。中药配方颗粒(原名:颗粒性饮片),系指单味中药饮片经过现代制药技术制成的颗粒,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处方药品。
8、药品质量标准,系指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制法和运输、贮藏等条件所指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质量标准起草,系指通过试验研究,建立检测项目,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学验证体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初步拟出质量标准草案。质量标准复核,系指药品检验所对申报的药品标准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设定的项目和指标能否控制药品质量等进行的实验室检验和审核工作。4. 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的要求 承担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复核、标准检验的单位应具有通过计量认证并能满足任务要求的实验室,具有相应技术人员,具备中药研究、检验常用仪器和设备,能确
9、保实验用试剂、试药及对照物质符合规定。承担质量标准研究的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多年的中药检验、研究工作经历,并有一定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承担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实验室及人员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G“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5. 样品及对照物质的要求供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覆盖面要广,一般应收集10批以上样品供研究用,样品量除满足起草研究、留样观察外,还应有不少于3倍检验量的样品供复核检验用。标准检验用样品至少要有3倍检验量。样品保存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贮藏要求。多来源品种应尽可能包含不同基源的药材制成的配方颗粒各1批以上。质量标准起草、复核,标准检验原则上应使用国家法定部
10、门认可的对照物质(包括对照品、对照提取物和对照药材)。若使用的对照物质是工作对照,应提供鉴定研究资料及第三方的鉴定报告。6. 质量标准起草的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6.1质量标准起草的指导原则6.1.1 符合汤剂用药的特点 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遴选必须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制备过程应保持传统饮片汤剂用药的特点,符合中医临床的用药实际。6.1.2 符合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的原则 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传统饮片供中医临床调剂使用,其质量标准研究的水平定位应遵循中国药典2010年版,符合国家药典会制定的有关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a.坚持提高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的原则;b.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
11、则;c.坚持科学、实用、规范的原则;d.坚持质量可控性原则;e.坚持标准先进性原则;f.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6.1.3 符合中药饮片的法定属性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具有饮片属性。投料的饮片必需具有法定的质量标准;若无饮片质量标准的,但饮片与药材名称相同,而且药材标准中未列饮片和炮制项,或炮制项为净制、切制的,则该药材标准视同为饮片标准。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原则上应与传统饮片等量、等效,其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量、注意等项目应与饮片的法定标准一致;若不一致应提供具体的炮制方法、药用物质、药理学、毒理学及临床应用的有关研究资料。6.1.4 符
12、合颗粒剂制剂通则要求中药配方颗粒在剂型的质量控制上应符合中国药典附录颗粒剂制剂通则的要求,体现品种的特点与优势。符合颗粒剂制剂通则要求的项目包括:粒度、水分、溶化性、微生物限度项目,微生物限度的方法学验证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6.1.5反映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中药配方颗粒来源于饮片,投料用的饮片、辅料应符合法定的质量标准,其制法内容应符合药典附录颗粒剂制剂的要求,制法项一般应明确生产工艺过程及关键工艺参数,如投料饮片的形态、投料量、提取溶媒、提取方式、提取次数、溶媒用量、浓缩与干燥方法、辅料种类与用量、制成量等。应建立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相关联的中间体内控质量标准,定量指标的限度应结合投料饮片、
13、中间体转移率。还应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通过重金属、有机溶剂残留量等检查项目控制工艺过程可能引入的有害残留,保证用药安全;通过浸出物、不溶物、含量测定等项目保证工艺的稳定性。6.1.6 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应结合中医学理论和中药成分复杂的特点,建立能够反应中药整体特征的项目。质量标准的项目设置应基于饮片法定标准,并与饮片标准设置的项目、测定成分相对应;若提取的化学成分与原饮片标准测定的成分不一致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其他控制指标。项目的设置应结合品种的有效成分,设置专属性强的检测项目,保证投料饮片的准确;通过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等项目
14、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6.2 质量标准起草的技术要求6.2.1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内容应包括:药品名称、来源、炮制、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等项目。6.2.2 检测方法和检测指标的制定与国家药典会印发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中的“五、检测方法和检测指标的制定”一致。6.2.3 方法验证6.2.3.1 对生产工艺为全粉末入药的品种,其鉴别、限量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与饮片标准一致的,可不做方法学验证。6.2.3.2 对经提取制备的品种,其鉴别方法与饮片标准基本一致的,仅做辅料干扰的专属性考察,不做重复性与耐用性考察。
15、 6.2.3.3 对经提取制备的品种,其含量测定方法参照中国药典建立的:如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与中国药典一致,方法学验证内容可减免线性;对于待测成分化学性质稳定,提取方法简单的品种,如直接采用超声处理、加热回流等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的,方法学验证可根据具体品种情况及方法选择验证的内容。6.2.3.4 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形的,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方法学验证。验证的全部数据与照片及图谱应附在质量标准起草说明中。注:已进行研究但未列入标准的项目也应附有研究资料、照片和图谱。验证结果要求如下:a)准确度实验,其回收率的测定结果应在95%105%范围内,其中
16、对于一些前处理较复杂的方法,其回收率的测定结果可在90%110%范围内;准确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5%;b) 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3%;c) 专属性实验(制剂)以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试验,其含量测定数值应小于同样条件下供试品测定数值的5%。6.2.3.4 微生物方法学验证应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F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6.2.4 名称包括中文名称和汉语拼音。饮片名称应采用法定标准规定的名称,经提取或部分提取制备的品种名称按“*配方颗粒”进行命名,即“饮片名配方颗粒”;全粉末制备的品种名称按“*粉配方颗粒”进行命名,即“饮片名粉+配方颗粒
17、”。6.2.5 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6.2.6 炮制应与饮片法定标准的炮制方法一致,如饮片标准炮制项下收载多种炮制方法,应列明具体采用何种方法。6.2.7 制法制法项下应按实际生产情况简要表述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主要技术参数与规定的制成量(以1000为单位)。但在起草说明中应详细列出完整的生产工艺和全部技术参数。制法内容应符合药典附录制剂通则颗粒剂有关规定,包括饮片名称、用量、前处理方法、使用溶剂、提取方法、提取次数、分离、浓缩、干燥、辅料种类及用量、制成量等主要参数,应研究得率的范围。应对饮片的前处理方法
18、进行研究,包括粉碎、切制等。 应考察提取工艺所采用溶剂、提取方法、提取次数等主要参数、浓缩的方法与指标、分离纯化的方法与主要参数。a) 采用水提工艺的制法项下,应规定煎煮次数与每次煎煮的时间,浓缩的指标等。b) 采用水煮醇沉工艺的制法项下,应规定煎煮次数与每次煎煮的时间,浓缩的指标,乙醇用量或含醇量(%),放置条件与时间等。c)采用醇提工艺的制法项下应规定加热回流提取所用乙醇的浓度、回流次数、每次回流的时间等。d)采用渗漉法提取工艺的制法项下应规定渗漉所用溶剂种类、浸渍时间、渗漉速度、渗漉液收集量等。e)采用浸渍工艺的品种,制法项下应规定浸渍溶剂的名称、浓度、用量与浸渍的方法与时间。f)采用活
19、性炭处理的品种应注明其来源和活性范围、使用次数与用量。g)使用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工艺的品种,应注明吸附树脂的名称与型号,洗脱溶剂、用量与方法。h)考察提取液的浓缩干燥方法、应控制的浓缩指标(如:测定相对密度)、干燥所需温度与时间等。 中药配方颗粒的成型工艺一般采用干法制粒,成型过程尽量不添加辅料或采用辅料调整制成量。如生产过程涉及辅料,应明确辅料的名称与用量,辅料及添加剂应使用法定标准规定的名称,未收入药典标准的应附相应的质量标准。生产企业应严格筛选投料用饮片,积累十批以上的生产数据以确定制成量。原则上制成量应固定,以保证批间质量的稳定均一。6.2.8 性状外观性状是对中药配方颗粒的颜色和外
20、表感官的描述。性状项下一般应写明品种的外观形状、色、气、味等,对颗粒颜色的描述可根据样品的情况规定一定的色度范围,色度范围一般不能跨色系。对气、味的描述应在饮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与样品实际拟定。6.2.9 鉴别6.2.9.1 鉴别方法应尽量与投料饮片质量标准的鉴别方法相对应,如因工艺提取的原因,不能采用与饮片标准相同的鉴别方法时可采用其它鉴别方法,但应在起草说明中予以阐明。6.2.9.2 如饮片标准未收载鉴别方法,或鉴别方法的不适用、专属性较差,应结合工艺实际及品种情况拟定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方法。注:紫贝齿配方颗粒饮片标准收载于部标中药材标准(第一册),鉴别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背部
21、外层及中层,本品经水煎煮制备而成,原鉴别方法不适用,改用化学反应鉴别:取本品1g,滴加10ml稀硝酸,即放出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白色沉淀。6.2.9.3 由于配方颗粒在形态上与传统饮片有较大区别,建议鉴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或方法进行定性确认,易混淆品种可作为对照物质,规定不得检出,以保证投料饮片的准确性。注1: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当归品种鉴别项下,采用两项薄层色谱鉴别对不同极性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控制,提高可控性与专属性。注2: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西洋参品种项下人参的检查,采用易混淆品种人参作为对照药材,规定不得检出,以保证投料饮片的准确性。6.2.9.4 投料饮片含
22、多来源的品种,其鉴别用对照药材必须明确来源,应考察不同来源对照药材的色谱图。若不同来源的对照药材图谱差异较大,则不适合采用该对照药材作鉴别对照,除非固定药材来源。6.2.9.5 显微鉴别首选饮片标准采用的显微特征,如果确有干扰,可选用其他显微特征或改用其他鉴别方法。 a)标准所列的显微特征应易于检出,对镜检出现概率低于60%的(制片5张,可检出规定特征的应不少于3张),或镜检难度大的,且已有该药材TLC鉴别的,可不作正文规定。对不易查见或无专属性的显微特征不要列入。b)对于多来源的药材,建议采用共有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特征描述。c)全粉末入药的品种通常以细粉(小于180m)投料,应注意显微鉴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中药 配方 颗粒 质量标准 研究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