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
《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原载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年第3期) 神经病学自1921年起在北京建立独立的神经病学系及讲授神经病学,1933年以后,其他地区始相继成立神经科。直至解放前夕,当时全国27个医学院中,仅12个有专职医生讲授神经病学,全国从事神经科工作者30余人,专科床位200张左右。直至解放前发表有关神经精神病学的论文不超过200篇,出版的书籍只有2部。1951年起在北京、南京、上海、长沙、天津等处大量培养医学进修人员。1952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1955年3月出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1956年卫生部聘请苏联专家鲁谢茨基教授在北京医院开办神经病学高级师资训练班。
2、19571959年神经科专业医师已增至200名,比解放前增加6倍,在38个医学院中,已有30个开办神经病学的讲课。各大医院也建立了神经科,全国神经科病床已增1000张左右,较解放前增加5倍。1964年我国神经病学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首先是专业队伍的扩大,除教学医院有较齐全的人员配备外,省市级医院与某些县级医院也有了神经科专业医师。自1964年以后神经病学均有发展,但自1966年至1976年之间,由于某种原因多数医院的神经科取消,而并入内科,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停刊,神经科学术活动取消,使神经病学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1976年以后至今神经病学无论在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对国外的学术交流
3、频繁。到目前神经科病床已增至20000张左右。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收到论文312篇,其中神经科118篇,内容有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癫痫和脑瘤等,例如对脑出血,提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改变,因此指出控制脑水肿和防止脑疝是治疗的关键;对颞叶癫痫的临床和脑生理,以及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颅内病变特殊检查法如脑血管造影、脑电图、超声波、同位素检查等,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对锥体外系疾病已经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会议上还讨论了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和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我国多发性硬化虽也属于多发性,但病
4、理上不见较硬的白斑,是多发性坏死的表现。19501959之间对肝豆状核变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肝豆状核变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神经系统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影响脑、肝及肾3个主要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提出特别是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期间还研究了脑型肺吸虫病和脑型日本血吸虫病,随着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治,这些疾病也随之减少。还进行了矽肺的神经系统研究。1978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正式代表250人,其中神经科论文391篇。论文反映出各地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用活血化瘀的理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效果,还报告了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手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
5、供了新的治疗。制订出脑血管疾病防治试行方案,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颅内和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适应证和疗效评定,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会议期间还选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1986年8月3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了第三次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384名。共收到学术论文990余篇,其中神经科120篇,分别在大会、分科和小组会上重点宣读。随着临床与基础科学的发展,对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生化、神经病理、神经放射、诱发电位等研究日渐增多。癫痫在神经电生理、X线、CT、血药浓度测定、氨乙异硫脲的毒副反应及其对生化
6、、代谢的影响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的生化代谢、药物治疗和远期观察以及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发病机理的探讨。肌病与周围神经疾病的超微结构与临床间的相互关系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关发病情况的资料。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本次会议按学会章程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新的常委会还讨论通过学组的建立,神经科方面同意成立脑电图学组、神经病理学组和神经生物化学组。1991年9月1924日在天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神经科全体会议上报告论文共40篇,在神经科分组会议上共报告论文107篇,内容涉及脑血管疾病、
7、癫痫、神经病理及免疫、神经临床电生理、变性疾病、脱髓鞘疾病、肌病等。会议期间还选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大会总结会议上提出这届委员会的任务之一,就是争取尽早分别成立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精神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接着于1993年5月由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长春、广州、西安等地30余位神经病学专家、教授签名要求分别成立两学科学会的报告,提交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1993年2月4日在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了申请报告,同意神经精神科学会分科,分别成立神经科学会、精神科学会。于是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
8、会筹备组。学术会务部负责进行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的选举前期工作。1993年4月29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筹备组向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提交“建议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及中华精神科杂志的请示报告”。于1994年4月1822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神经科学术会议,出席代表37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800余篇,其中选出了13篇进行大会报告,其内容有连续5年脑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干预试验,中国急性软瘫的常见类型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对“散发性脑炎”的再认识及其命名的建议、多发性硬化病人的IL-4和IFU-r分泌细胞和中国Joseph病研究的6
9、年报告等。其余325篇论文中脑血管疾病论文较多,分4次分组交流,癫痫分2次交流,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分为周围神经病;神经心理及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感染;神经脑电生理;病理、生化、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变性病;头痛、综合征、小儿神经病;肌病;代谢中毒及其他;神经肌电生理分别以一次分组交流。会议期间由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召开了首届神经科学会委员会,并主持选出了本届学会的常委、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1994年7月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同意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精神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从1978年起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召开的有关神经病学的会议有1981年5月2531日在
10、苏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会上修订了脑血管病分类草案和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及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11月38日在扬州召开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会上进行了脑血管分类草案的第二次修订,并提出了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1990年5月1114日在洛阳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1985年10月2024日在宜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会议制订了癫痫发作分类法(草案),此后全国癫痫学术会议由脑电图和癫痫学组负责召开。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科学会下的学组学术活动很活跃,对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赶超国际水平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该学会下成立9个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 我国 神经病 发展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