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诊疗常规.doc
《神经内科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诊疗常规.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内科诊疗常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病史采集】 (一)发病较急,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其它发热性疾病史。 (二)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工人、农民占多数;全年均可发病,但以811月发病者稍多。 (三)病情发展迅速,起病时常先有神经根性痛和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常先是下肢无力,逐渐加重并上升累及上肢及颅神经,数日内发展至高峰。 (四)一般34周后开始恢复,但也有持续时间更长者,严重病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病人生命。【物理检查】 、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也有近端重于远端)。重者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以主观感觉障碍为主,如蚁走感、麻木、针
2、刺感,面部也可出现感觉异常;偶见疼痛如头痛、腰背部痛;神经根牵引痛明显,并可出现肌肉压痛,客观检查感觉障碍不明显,若有感觉障碍,多呈手套式或袜套式感觉减退。 、颅神经以第7、9、11、12对受损较为常见,以运动障碍为主,多数为双侧对称性,表现为面肌、软腭、声带、咽喉肌肉瘫痪。除嗅神经以外,其余各对颅神经均可受累。 、反射改变为四肢深反射对称性减弱或消失,浅反射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常保存,但也可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肢体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偶见,常有手足出汗、发红、肿胀及皮肤营养改变。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和呼吸困难表明病变已累及延髓,一般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脑脊液压力多
3、数正常,发病早期蛋白可不升高,710天后蛋白开始上升,而细胞数一般不增多(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含量可在801000毫克之间,糖和氧化物含量正常。 (七)心电图可见心肌受损。【治疗原则】 (一)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褥疮和防止畸形。 (二)有呼吸困难时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射呼吸兴奋剂,严重者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早期做气管切开。 (三)激素疗法: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20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两周后根据病情渐减量或停用。 (四)细胞色素C 15-30毫克,ATP 204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每日一次,可用1020天。 (五)维生
4、素B1100毫克,维生素B12 500微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急性期适当应用脱水剂和抗凝剂,有条件可适当用新鲜血浆或行血浆交换疗法。 (六)恢复期可用加兰他敏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以及中药、新针、理疗等应加强功能锻练。(七)避免应用镇静剂,采用肌肉松驰剂,尤其急性期。(八)加强口腔和褥疮护理,加强营养。 三、疗效评定标准 (一)治愈:四肢远端和近端肌力均恢复至度以上,能独立下床活动,生活自理,吞咽无障碍。 (二)好转:肌力改善到度左右,能在别人搀扶下行走,可留有肢体肌肉委缩及吞咽轻度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炎)【病史采集】1 偏食、挑食或营养缺乏病史;2 慢性中毒病史;3 慢性器
5、质性疾病;4 四肢远端麻木、无力或有刺痛感。【物理检查】1 一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系统检查。2 专科检查1) 四肢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2) 四肢远端肌肉萎缩;3) 皮肤发凉、光滑、变薄或干燥,指趾甲松脆、出汗异常等。【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电解质,心电图以及可能与本病有关的其他检查;2 器械检查肌电图或周围神经活检。颈部MRI、头部MRI【辅助检查】1 神经官能症;2 慢性格林巴得综合征;3 脑血管病后遗症。【治疗原则】1 查吸病因,对因治疗;2 急性期卧床休息,增加营养,按摩患肢;3 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ATP、COA等药,痛剧者可适当
6、给予止痛药;4 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三义神经痛【病史采集】1 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居多;2 疼痛主要为一侧面部,以上颌支和下颌支受累最多;3 疼痛为突发性,每次仅几秒或几分钟,可边疆发作多次电击样烧灼样或撕裂样痛,可伴有病侧面肌痛性痉挛;4 说话、进食、刷牙、风吹等可诱发疼痛。【物理检查】1 一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内科各系统检查。2 专科检查1) 刺激性病侧面或牙齿可诱发疼痛;2) 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1实验性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电解质、肝肾、血糖;2必要时作头颅CT检查、头部MRI【鉴别诊断】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2 首
7、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3 氯哨安定;4 神经阻滞疗法此法复发率及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5 手术治疗非必要时有用此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病史采集】1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或晚上洗头未干就寝史;3 急性起病,多为单侧受累;4 病人自觉口歪,闭眼不全,流涎或耳部的疼痛。【物理检查】1 一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内科各系统检查。2 专科检查1) 病侧表情肌瘫痪,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2) 舌前2/4味觉减退或消失;3) 耳轮有或无疱疹;有或无痛觉过敏。【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2 器械检查头颅CT、肌电图。头部MRI【鉴别
8、诊断】1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2 症状性周围性面神经麻。【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预防头面部受凉;眼膏保护眼睛;神经营养药扩张周围血管2 强的松及尼莫地平的应用;3 肌注加兰他敏;4 理疗或针治疗。急性脊髓炎【病史采集】1 好发于青壮年;2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3 急性起病,先有背或腹部疼痛,或胸腹束带感,麻木感;很快发展到无力,瘫痪;4 前不见变迅速上升至颈髓或延髓时出现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5 大小便功能障碍。【物理检查】1 一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内科各系统检查。2 专科检查1) 可检出病变水平以下的减退或消失;2) 皮肤少汗或无汗;3) 视病变平面的有同,
9、腱反射可亢进、减弱或消失;巴氏征可阳性或阴性;4) 有或无尿潴留。【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及PCR有关的检查;2 器械检查脊髓X线、CT、MRI。【鉴别诊断】1 急性脊髓压迫症;2 脊髓血管病;3 急性脊髓外伤;4 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1)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2) 预防呼吸道和必尿道感染。神经营养药2药物治疗1) 地塞米松静滴10天后必用口服,视病情而决定疗程;2) 应用胃粘膜保护剂;3) 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3 有呼吸困难者尽早作气管插管或切开;4 恢复期作理疗针等治疗。多发性硬化【病史采集】1 多在2040
10、岁间发病,女略多于男;2 赸病可急可缓;3 首发症状因所受累的结构而异,如:视力痝为视神经受损,单肢或多肢无力为锥体束受损,感觉异常为后索或脊髓丘脑束受损等;4 空间多发多个无关联部位受累;5 时间多发缓解与复发交替,反复发作;6 夏科(Charcot)三联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意向性震颤三者同时出现;7 仅表现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症状者,称之视神经炎(Devic氏病);8 病程进展大多较缓,呈缓解复发型,少部分呈进展型或急性型(恶化型)。【物理检查】1 全身检查注意有无全身并发症或合并症。2 专科检查1) 眼底检查;2) 核间性眼肌麻痹、旋转性眼球震颤高度提示本病;3) 2个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无关
11、联部位局灶体征。【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等。2 器械检查诱发电位;CT或MRI【鉴别诊断】1 脑和脊髓肿瘤2 脑血管病;3 脑干病变。【治疗原则】1 急性期注意卧床休息,平时劳逸结合,树立信心,注意防治并发症等;2 免疫抑制剂;激素,丙种球蛋白血浆交化疗法神经营养药3 物理疗法及功能锻炼;4 对症治疗;5 咨询服务,定期复查。周期性麻痹【病史采集】1 儿童至青年期多发,男性多见,可有家族史;2 诱因饱食、剧烈运动、寒冷、情绪激动等;3 多夜间赸病,晨赸时发现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累及呼吸肌者出现呼吸困难;4 发作初期常有多汗、口干、少尿、必悸、便
12、秘、肌肉发胀感,发作时可有心率或心律改变;5 不定期反复发用,间歇期肌力正常。【物理检查】1 全身检查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体征,心音、心率、心律等。2 专科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四肢对称必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有无其它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2) 诱发试验睡前口服葡萄糖和胰岛素肌注,观察当晚入睡后有无发病。【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血钾(分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高血钾型周期性麻痹、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其它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2 器械检查1) 心电图低钾改变等;2) 肌电图电刺激反应减低或消失;3) 必要时甲状腺B超或同位素扫描等。【鉴别诊断】1 甲亢型周期性麻痹;2
13、Guillain-Barre综合症;3 癔病性瘫痪;4 原发性醛酮增多症小管性酸中毒。【治疗原则】1发作期治疗1) 低钾型补钾(口服或静脉滴注);2) 高血钾型葡萄糖加胰岛素;3) 有呼吸困难者,行辅助呼吸。2间歇期治疗1) 避免诱因暴食、过劳及受凉等;2) 口服氯化钾制剂预防;3) 发作频繁者,口服乙酰唑胺、安体通等;高钾型口服双氢克尿酸;4) 低钾型慎用葡萄糖、胰岛素治疗;5) 如合并甲亢则治疗甲亢。多发性肌炎【病史采集】1 中年后发病居多,女性多于男性;2 起病一般隐袭,有缓解期和急性进行期,其表现主要为肌痛和压痛,有低热和关节痛;中肢呈对称性近端肌无力,颈肌早期受累。【物理检查】1 一
14、般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全身系统检查。2 专科检查1) 对称性近端肌无力;2) 颜面、四肢伸侧对称性皮疹(红斑、浮肿等),晚期指早及甲沟充血;3) 无阳性病理征。【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血、小便、大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肌酶、血沉、免疫球蛋白;2 特殊检查肌肉活检可确诊。【鉴别诊断】1 重症肌无力;2 格林巴利综合征;3 风湿性多发性肌痛;4 流感后肌炎。【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2 药物治疗1) 强的松,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数年;2) 化学免疫抑制剂激素无效或不能耐受者改用硫唑嘌呤。3 全身放疗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4 血浆交换疗法只限于危重患者。脑血管意外 短暂
15、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采集】1 突然发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神经症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2 颈动脉系统TIA表现为一过性失语、单眼黑朦、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体检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颈部了闻血管杂音;椎基动脉系统TIA以发作性眩晕最常见,其他表现可有双眼视力障碍、复视、共济失调、交叉性瘫和枕部疼痛等。【物理检查】1 全身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神志、体位、心肺功能;2 专科检查 意识状态、姿势、表情、步态、失语、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反射功能、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 血小便大便常规 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流变学、脑脊液常规、生
16、化(必要时)。2 器械检查1) 头部CT或MRI;2) 心电图;3) 经颅多普勒(TCD);4) 胸部X线片;5) 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1 偏头痛;2 癫痫;3 晕厥;4 美尼尔氏病。【治疗原则】1 内科治疗1)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瓋、红细胞增多症、心律失常。2) 改善脑血液循环:杏丁、葛根素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晴尔,必要时抗凝治疗钙能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血液稀释疗法。2 外科治疗动脉内膜剥离修补术。脑血栓形成 【病史采集】 (一)起病较缓慢,常在夜间睡眠,安静休息的状态下出现症状,逐渐加重或呈阶段性进展。 (二)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平素有
17、动脉硬化或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脑缺血病史,青年患者要注意是否有风湿,钩端螺旋体病或其它原因所致脑脉管炎。 (三)神经系统局限性受损征(如偏瘫、失语)比较明显,而意识障碍往往较轻。 【物理检查】 、颈内动脉血栓 (1)起病缓慢:侧枝循环良好,可无症状。侧枝循环不良(脑瘤型症状)进行性颅高压征,双侧性进行性痴呆。 (2)起病急:侧枝循环良好TIA、癫痫、失语,一过性偏瘫。侧枝循环不良表现完全性率中,出现三偏征。 、大脑前动脉血栓 (1)大脑前动脉主干及分出前交通动脉前阻塞,一般无临床症状。 (2 )大脑前动脉主干在分出前交通动脉后阻塞:双侧肢体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痉挛性偏瘫,肢瘫下肢重于上肢,可有
18、排尿困难,伴有轻度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和肢体实用症,并常出现精神症状。 (3)眶动脉和额极动脉阻塞因侧枝循环良好可无症状,有时可出现短暂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亢进和强握反射。 (4)胼缘动脉阻塞:对侧下肢瘫及感觉障碍,伴小便障碍,旁中央动脉阻塞出现对侧下肢单瘫。 、大脑中动脉血栓 (1)中央支阻塞:对侧上下肢同等程度瘫,可出现肌萎缩。 (2)分出中央动脉后主干阻塞:以面、舌及上肢瘫为主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主侧半球有混合性失语。 (3)额顶升动脉阻塞:以面、舌、上肢为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皮层性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出现运动性失语。 (4)顶后动脉阻塞:感觉性失语,失
19、用、失算,视觉空间定向障碍,失认等。 (5)颞后动脉闭塞: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 、椎基动脉血栓: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有: (1)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呃逆。 (2)眼球运动障碍,复视,面瘫,吞咽困难,声嘶,耳聋,咀嚼困难。 (3)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四肢瘫与感觉障碍。 (4)颅神经长束受损交叉性瘫。(5)意识障碍(系网状结构受损)。(6)出现霍纳(Horner)氐征。 (7)一侧或双侧性共济失调。 (8)黑蒙,眼花等。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1)病灶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2)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 (3)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 (4)病灶对侧肢体驱干痛触觉消失。 (5)病
20、灶侧出现霍纳氏征。 (6)眼球震颤。 、大脑后动脉血栓(较少见) (1)主干血栓: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敏,命名性失语,可有病侧动眼神经麻痹。 (2)大脑后动脉皮层动脉阻塞:偏盲,主侧半球有失读及感觉性失语。 (3)距状裂动脉阻塞,皮层性偏盲。 (4)旁正中动脉阻塞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脸下垂,眼球外斜,眼球向上,内收及向下运动不能,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偏瘫。 暂时性完全性遗忘症多是大脑后动脉血栓所致。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实质深穿支梗塞病灶,限于1.52.0cm以下脑梗塞,目前已分出22种临床表现。 (1)有长期高血压
21、,动脉硬化,心脏病史多在50岁发病。 (2)起病缓慢,症状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 (3)临床症状较轻,多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4)神经系统体征较局限,单纯性面,舌瘫或单纯运动瘫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等。(5)脑脊液,脑电图,血管造影均无异常。 (6)CT扫描可确诊在基底节,丘脑,桥脑深穿支供血区,有0.22.0cm低密度区。 、分水岭梗塞:指两条动脉供血之间边缘带部位缺血性损害。 (1)基底节区分水岭梗塞:有高血压,风心病等病史。急性,亚急性起病,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起病时血压高或低,体征较局限,CT扫描有典型表现,有前、后、上、下外侧,混合等型。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内科 诊疗 常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