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韩晓兵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 宁夏中卫市 755000摘 要: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因,因而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也相对较多。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这是特校教师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重度智障儿童乐乐的问题行为矫正为案例,运用行为矫正技术依次进行了简单的案例介绍,描述了主要的问题行为,确定了终点行为,分析了他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灵活多样,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做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期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
2、的认知态度,矫正他们问题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关键词: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案例分析收稿日期 2012-06-27作者简介韩晓兵(1981),男,宁夏中卫人,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科,特殊教育方向:教育学。 样刊邮寄地址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怀远北路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行为矫正主要是指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有关的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而系统的方法。智障儿童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同时又缺乏自控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如课堂上不参与教学和训练、随意讲话、乱窜座位、喜欢告状、攻击他人、调皮多动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干
3、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智障儿童的行为养成也是当前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的认知态度,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与各位特教同仁共勉。一、个案简介乐乐,2002年出生,母亲在怀孕期间药物中毒,导致重度智力障碍。使得他言语表达能力不足,讲话口齿不清,但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够正常理解别人的言语。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母均为自由职业,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有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寒暑假期间把孩子寄养在姥姥家。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一)精力旺盛,
4、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行为不受控制。好奇心强,上课时东张西望,课余时有意无意间好碰人家的东西。(二)喜欢集体生活,经常爱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无意识的推推搡搡,好与人发生冲突。(三)与同学发生摩擦时,乐乐总会进行习惯性的防卫,明明是自己的不是,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一幅委屈的样子,问啥都不是自己干的。(四)喜欢让人注意他,话很多,但说话的时候却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老师走到他跟前,他会找话说:“老师,董健骂你了。”我说:“是吗?啥时候骂的?”他回答:“浩浩摔东西了。”(五)喜欢告状,只要老师多看他一眼,他肯定会说:老师,强强打我了,浩浩骂人了。但脸上还是一幅无所谓笑嘻嘻的样子
5、。情绪变化快,刚才还是眼泪汪汪,现在又雨过天晴,破涕为笑。三、确定终点行为通过多次观察,我发现乐乐的异常行为,在上课期间和课间活动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经常、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人际交往。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转化,使乐乐逐渐减少异常行为的次数,回归到一般特殊儿童的行为水平。四、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生理因素乐乐因药物中毒,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二)家庭因素放任自流是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源头,由于孩子可塑性强,易模仿他人,其父母由于工作时间的关系,疏于对
6、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乐乐喜欢看动画片打斗的场景,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三)教育因素乐乐上学前一直在姥姥家寄养,受到姥姥的宠爱,导致行为养成和学习习惯很差。上学以后班里学生较多,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又不能照顾周全,乐乐在问题行为出现或因为能力水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久而久之,导致了他自信心低下,异常行为的形成。(四)环境因素乐乐来到新学校,换了新环境,第一次离开姥姥和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陌生和不适应,感到不习惯和紧张,进而导致其异常行为增多。五、矫正过程在对乐乐异常行为的出现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我在和家长及任课老师沟通的基
7、础上,制定了系统的矫正转化措施,以消除乐乐异常的目标行为,培养他良好的积极地行为。(一)矫正策略1.为孩子构建一个全新、和谐的生活构架,给予乐乐爱的教育在学校,我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安全。帮助乐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给乐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另外,我通过鼓励和赏识训练乐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异常行为。放学后,我要求乐乐家长每天都能来接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没有把他放弃
8、,是爱他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乐乐逐渐适应学校生活,看着妈妈后能说:妈妈,我没打人,老师喜欢我。这种情感的归属和对学校新环境的认同及信赖,改变了他异常行为产生的内在动机。2.利用模仿法减少异常行为模仿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在转化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在乐乐面前批评教育和他有类似错误的同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对的,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克制了自己的突发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他异常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起到转化教育的作用。3.利用消退法减少乐乐的异常行为消退法是指在一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
9、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对于乐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激怒的情绪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这时再与他进行交流,告诉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使他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4.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异常行为惩罚法是指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厌恶刺激(惩罚物)或撤销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1)暂时隔离法乐乐的不良行为常表现为突发,总是在有目标
10、对象在的时候发生,每当他出现突发的攻击行为时,便迅速隔离孩子,使他失去发泄的对象,在无奈中停止当前行为,并等他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教给他正确的处理方法。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当乐乐脾气暴躁、情绪激动时,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异常行为时,我就把他强制带到墙拐角面壁思过,直到不良行为消失。(墙拐角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2)身体限制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和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例如当乐乐出现情绪激动攻击别人
11、这种异常行为后,我就把他按在座位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等他情绪稳定了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反映代价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小红旗,玩具或看电视,玩耍的机会等。例如如果乐乐发生欺负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我就取消他获得本周小红旗的权利,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5.使用代币制增加乐乐的良好行为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方法。例如,我将乐乐的不良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小红星,并拟定了代币交换方法。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个小红星;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个小红星
12、;和同学一起友好的玩的行为价值为两个小红星;打同学、破坏公物,扰乱秩序会失去1个小红星等。最终小红星能换取后援强化物。如5个小红星能得到一块精致卡通橡皮;10个小红星能得到和老师在同学面前握手的机会,20个小红星能得到精美文具一件等。6.培养孩子行为控制能力,学会自行摆脱其异常行为情结我们知道很多特殊儿童“喜欢”被当众惩罚,而在这“喜欢”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被忽视。由于孩子生活环境狭窄,无法获得足够的注意,而家长除了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外也很少主动去和孩子交流,孩子有时表现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如摔东西、骂人等。我们老师和家长才会注意到孩子的存在。而孩子正是在这种谴责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和被关注,
13、这也无形中强化了孩子这种行为的发生。从此,这种不良行为就成了孩子表达希望被关注的表达方式,他从各种各样的谴责和惩罚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乐乐也不例外,我发现,很多时候他的异常行为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当他出现异常行为时,我冷处理,暂时不去关注,对他的行为也视而不见。当乐乐自讨没趣的时候,我会和他交流,教给他一些合适的学习方法和交流方式。让乐乐学会以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来抑制异常行为的发生。(二) 实施环节1.在实施的初级阶段,乐乐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异常行为次数增多,这与他接受矫正初期心理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注意听讲,即使在同桌的提醒与帮助下,乐乐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乱窜座位。或者就
14、发脾气,将自己的书本文具推到地上。我有意让乐乐自己动手收拾书本文具,把东西放到指定的地方,不让其他同学帮助,更不能因此攻击不帮助他的同学。一开始,乐乐会任性地不按要求做,被老师严厉制止后,会眼泪汪汪,用眼睛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才不情愿地完成任务。2 在过渡阶段,在连续一段时间的矫正之后,乐乐感觉到父母和姥姥逐渐不能成为依赖和迁就他的对象,在学校里渐渐能按老师的要求约束自己。同时,他得到鼓励和赏识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家里乐乐还有些反复,进步也比较慢,究其原因可能和他妈妈要求放松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进一步取得和家长的联系,陈述利害关系,肯定了乐乐这段时间的进步。争取
15、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提高要求,配合我的矫正方案。与此同时,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乐乐的社会适应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指导和训练,给他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如让父母有空带乐乐去公园里和小朋友玩,带他去买东西,教他观察购物过程,以及付钱方法。在学校里,我通过课间活动、集体劳动等活动有意培养乐乐的与人和睦共处的能力。3在稳定时期,我有目的地强化乐乐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引导他按预定的目标发展,从而疏导他的惰性散漫心理,消减他的不良行为次数。如今乐乐能较好地约束自己,不乱窜座位,也不乱拿东西,还能配合老师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六、矫正结果通过2个月的观察,乐乐调皮多动、乱窜座位、攻击他人的不良异常行为有了很大程
16、度的改观。最初乐乐每天异常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异常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行为的出现次数也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一起学习和生活。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老师进行教育教学,同时他在认知能力、人际交往和行为自律意识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等均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七、分析与讨论乐乐的变化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他处在多重环境下形成的不良行为表现,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同时他也有着很多特殊儿童行为表现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儿童所具有的异常问题行为都可理解成由于面临困难无法应对而引起的,为了满足需求,解除危机,他们不得不诉诸于异常的问题行为来表达。在这次
17、转化教育活动中,我收获很大,感触颇深。(一)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智障学生转化案例,有效的矫正了乐乐的异常行为。在对乐乐异常行为的干预矫正中,我主要采取了行为矫正技术,从结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二)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三)异常的问题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的异常行为进行干预和转化。(四)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的产生有时只是觉得好奇,但我们却认为孩子是有意的,对孩子又是批评,又是责罚,其实孩子很委屈。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的所谓异常行为其实也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或是无聊的表现;有的异常行为的产生则是希望被关注;有时候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或立场上来看,思维高原上便会出现许多盲点。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不是自发的,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示范作用和艰苦细致的教育。同时,异常行为也不是智障儿童的过错,这只是他们的不幸。他们更应该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使他们补偿缺陷,矫正不良行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316551.html